為什麼別人拒絕我的好意,會讓我這麼受傷?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

當你真心誠意地想幫一個人,熱情地伸出援手,卻換來對方婉轉、甚至冷淡地拒絕了。

表面上你很有風度地說:「沒好的,我理解。」但心裡卻像是被什麼戳了一下,不大聲、不劇烈,卻明顯地感到:

一種委屈、一絲心酸,好像自己「被不需要」、自己多管閒事了。

你理性上知道:「可能對方只是習慣獨立,或他真的有別的安排,別想太多。」 但那種被拒於門外的情緒,還是悄悄地留在心底。

其實,這未必是小題大作,而可能是你的內在,有兩個部分正在發聲: 一個是渴望被認可的你;一個是努力維持善解人意與風度的你

這一篇,讓我們一起走進這樣的情緒:為什麼當別人拒絕我時,我會這麼受傷?


覺察一:你渴望的不只是被接受,而是被「看見」

很多時候,我們主動付出,的確是發自善意、心甘情願地付出。但深層裡,也藏著一種更私密的盼望:

「希望我的用心能被感受到,希望對方知道我是有心的。」 說白一點,就是我們希望「我的好有被看見」。

所以當對方輕描淡寫地說「不用啦,謝謝」,我們感受到的,不只是「這次不用你幫」, 而是:「你的心意我不需要,也不重要。」 這種微妙的被忽略感、需求未被滿足的失落感,就是讓人受傷的根源

raw-image


覺察二:你的內在有個靠表現來換取愛的小孩

如果你從小就是個「貼心懂事」的孩子,你可能早已習慣,透過幫助他人、照顧別人、表現良好來累積價值。 被需要,等於有存在感;能幫上忙,才值得被喜歡。

這種思維雖然讓你成為一個可靠的人,但也悄悄地,讓你把「付出」當成了換取安全感的來源。 一旦對方拒絕你的好意,就像一張努力經營的邀請卡被退回,不只是簡單的被拒絕,更像是否定了你的價值、否定了你整個人

這時候,真正受傷的,不只是現在的你,還有那個曾經努力證明自己值得被愛的內在小孩。


覺察三:你的理智懂了,但情緒還沒被安慰

你可能早已在心理學、關係修復、溝通領域中成長不少。懂得尊重界線、懂得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你甚至能客觀地分析:「拒絕我,不等於不喜歡我。」

但懂得道理的你,和受傷的你,是兩個不同的部分。

懂是一回事,痛又是另一回事。我們常常跳過中間的情緒,直接用邏輯來強迫自己表現正面積極: 「不要那麼玻璃心」、「是我想太多了」、「我該真誠地尊重對方也有選擇的權利」

邏輯是腦袋,感受是身心。那個受挫的身心,並不會單純地依靠腦袋就獲得痊癒。唯有去正視自己的感受、不逃避、不騙自己,才是身心療癒的開始。

🌿 下一次,不急著壓抑,而是回頭看看那個部分

如果下次你又在類似情境中感到莫名的難過,不妨暫停下來,問問自己:

「我現在的失落,是出於內在的哪個部分?」

這個提問,會讓你離自己的情緒更靠近一點,也讓你有機會溫柔地照顧那個渴望被肯定、被接納的自己。


如果你喜歡這類關於自我覺察、情感修復、內在對話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主頁。

讓我們一起在日常的細節裡,看見那個努力善良、卻也需要被理解的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Bernice的沙龍
1會員
32內容數
探索情緒背後的渴望,修復關係中的傷痕。 這裡分享個人成長觀點、心理練習與關係修復的方法,給正在尋找內在力量的你。
Berni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9
無論你是職場上總是扛責任的人,還是家庭裡那個最懂事的大人,你是否也曾在被關心時,感到一絲不安? 本篇帶你深入解析:「為何我們總願意付出,卻難以坦然接受他人的愛與支持?」 3️⃣個心理探尋點,陪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內在界線與渴望。
Thumbnail
2025/09/19
無論你是職場上總是扛責任的人,還是家庭裡那個最懂事的大人,你是否也曾在被關心時,感到一絲不安? 本篇帶你深入解析:「為何我們總願意付出,卻難以坦然接受他人的愛與支持?」 3️⃣個心理探尋點,陪你看見那些被忽略的內在界線與渴望。
Thumbnail
2025/09/12
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工作卻始終存不到錢?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配」過好生活?答案可能藏在你的童年記憶裡!我們與金錢的關係早在幼時就被「程式化」了,那些家庭裡聽到的話語、情緒氛圍,悄悄變成影響一生的「金錢腳本」。想突破世代貧窮循環、重寫財富信念?關鍵不在理財技巧,而在療癒內在那個關於金錢的受傷小孩。
Thumbnail
2025/09/12
為什麼有些人努力工作卻始終存不到錢?為什麼總覺得自己「不配」過好生活?答案可能藏在你的童年記憶裡!我們與金錢的關係早在幼時就被「程式化」了,那些家庭裡聽到的話語、情緒氛圍,悄悄變成影響一生的「金錢腳本」。想突破世代貧窮循環、重寫財富信念?關鍵不在理財技巧,而在療癒內在那個關於金錢的受傷小孩。
Thumbnail
2025/09/10
明明很努力正面思考、自我觀照,卻總覺得像在欺騙自己?問題可能出在一個你從未想過的盲點上!多數人以為自己在「自我接納」,其實是陷入了另一個陷阱。心理學家發現,這兩個看似相同的概念背後,藏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機制。想知道如何停止內心拉扯、找回真正的平靜?答案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Thumbnail
2025/09/10
明明很努力正面思考、自我觀照,卻總覺得像在欺騙自己?問題可能出在一個你從未想過的盲點上!多數人以為自己在「自我接納」,其實是陷入了另一個陷阱。心理學家發現,這兩個看似相同的概念背後,藏著完全不同的心理機制。想知道如何停止內心拉扯、找回真正的平靜?答案可能顛覆你的想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你是否發現,許多情感豐富的人雖然內心充滿愛和熱情,但生活卻未必如意?情感豐富常常意味著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經濟困難或人際關係問題時,這些豐富的情感常被現實消磨,讓我們逐漸失去原本的熱情和愛,變得冷漠和消極。 ☑ 情感豐富的挑戰: 情感豐富的人,內心細膩敏感,常
Thumbnail
你是否發現,許多情感豐富的人雖然內心充滿愛和熱情,但生活卻未必如意?情感豐富常常意味著情緒波動較大,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當我們面對生活壓力、經濟困難或人際關係問題時,這些豐富的情感常被現實消磨,讓我們逐漸失去原本的熱情和愛,變得冷漠和消極。 ☑ 情感豐富的挑戰: 情感豐富的人,內心細膩敏感,常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透過各種案例探究為什麼他人言行會造成自身痛苦,解析其心理狀態,進而維繫健全的人際互動。 生活中最難熬的往往都是人際關係,正確洞察他人內心,就能提升所有人的生存能力。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我們的心會受傷,會試到傷透心為止,絕望之後便不敢再伸出去了 受傷的心第一類來自童年,被父母或照顧者「情感疏忽照顧」,他們不理你,忽視冷漠不回應,你會以為自己不好或做不好,責怪自己。此匱乏並將延伸到成人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受傷的心第二類是「關係裡的互動」,是真心換絕情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一直以來,我無法體會到自己與別人之間的感情。 我不理解自己有什麼值得別人愛的,又有什麼能給對方的。兩個人在一起就代表總有一天會分開,我相信。別人靠近我多少都有點目的性,不管是需要我成為他的朋友、我能陪他出去玩、我能和他聊天。有沒有人是真的喜歡我這個人的本性呢?老實說不知道,看不出來也不理解。所以當
Thumbnail
曾经有没有停下来想过为什么即使多年过去,接受到他人的严厉批评或拒绝仍然会受伤,或者为什么你在晚上仍然睡不着,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在学校欺负你?这些都是尚未愈合的情感伤口。与身体伤口不同,它们不可见,我们也没有简单的创可贴来处理。好消息是,治愈这些伤口需要一些我们以前可能没有考虑过的策略。所以让我们来看看
Thumbnail
曾经有没有停下来想过为什么即使多年过去,接受到他人的严厉批评或拒绝仍然会受伤,或者为什么你在晚上仍然睡不着,想知道为什么有人在学校欺负你?这些都是尚未愈合的情感伤口。与身体伤口不同,它们不可见,我们也没有简单的创可贴来处理。好消息是,治愈这些伤口需要一些我们以前可能没有考虑过的策略。所以让我们来看看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痛苦。通常,造成痛苦的因素,來自於某些「讓自己不舒服」的人。為什麼與某個人不合?為什麼就是「不對盤」?也許只是簡單的磁場不合,也許有宿怨,也許擋了別人的財路,不論什麼原因,這個「怨憎會」的業力總會在某個時間點引爆。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有時人與人之間為何會似乎有一股無形的仇視與疏離,其實可能來源於對方的心理傷害或主觀感受,我們無法控制他人的想法,但可以改變自己的態度,並尋求著更健康的關係。無論如何,保持善良與尊重永遠是正確的選擇。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Thumbnail
或許你也有過類似經驗,在一段關係中,無法認同對方的說法或做法,可是害怕傷害到對方,不敢說出口;對於對方無理的要求,雖然內心深處知道自己並不願意,可是害怕拒絕會使關係生變,因此假裝欣然接受。「沒有界限的善良,成了討好,以卑微隱忍和順應,來迴避不想面對的衝突,讓人總是失去自我、在關係裡受傷受苦。」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