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身邊,也許存在著這一類人:
他們喜歡一團和氣的社交生活,總是主動關心身邊的人。當身邊的人過得開心,他們也跟著開心;當身邊的人遇到困難,他們會主動伸出援手。他們是善良、體貼、善解人意的人。
但不曉得你有沒有發現,當關係角色顛倒,當外人主動對這群人表示關懷、向他們伸出援手時,他們卻感到不自在。甚至,明明自己已陷入困境中,他們依然不願開口向旁人求助,原因是:不想給他人添麻煩。
他們可能會笑著拒絕對方的好意,也可能在心裡計畫著要怎麼「還人情」才不會讓自己感到內疚。許多人會認為,這些都是謙虛或客氣的“美德”。但深層底下,這群人可能隱藏著「無法安心接受的拉扯感」。
你曾經或現在也是其中一員嗎?這一篇,我想跟你分享三個方向,邀請你往內探問:為什麼「接受」對你來說,會這麼困難?

探尋一:你是否覺得「接受」會讓你虧欠?
在心理學裡,有一種人被稱為「過度照顧者」(over-giver)。他們傾向透過幫助他人、被他人需要、成為手心向下的角色,來建立自我價值感。久而久之,這種「照顧別人」的內建角色,成為了必然的責任。
如果你剛好也是其中一員,你可能從小就是那個早熟懂事、什麼事都先替別人想的孩子;在家庭中、工作中、社交圈裡,你都很自然地扮演起支持、給予、照顧、成全的角色。
但當別人願意反過來照顧你、支持你時,你卻開始感到壓力,彷彿「被幫助」就等於「欠了什麼」、「成為了手心向上的族群」。你可能會想:「他對我這麼好,我要怎麼回報?」「我真糟糕,我讓他人為我費心了!」
這樣的你,已經太習慣了單方面的付出。要知道,愛就像血液一樣,本來就是流動的。試著問問自己:
我是否允許自己只是單純地被愛、被幫助,而不是急著去想要怎麼回報?
探尋二:配得感不足,讓你懷疑自己值不值得被對待得那麼好
「配得感」(worthiness)是一種非常微妙的內在感受。當它不足時,我們會本能地懷疑每一個好意:這是真的嗎?是不是我會錯意了?我有這麼好嗎?
即使對方只是給你遞一杯水、一句關懷、一個誠懇的稱讚,你都可能內心發麻、不知所措,整個人僵住了。
而當這樣的情緒頻繁出現,其實是一個提醒:你也許還沒真正允許自己「值得」。
不是因為你不夠好,而是你已經太習慣用表現、成績、貢獻來換取正面的關係。所以當別人無條件給你愛與支持時,你會覺得自己無法承受那份重量。
請提醒自己:
不是你做得夠多,別人才願意對你好;而是你本來就值得被有愛地對待。
探尋三:你的界線習慣,只讓你付出,不讓你接收
有些人從小成長在「不能麻煩別人」的家庭文化中。也許爸媽總是強調獨立、堅強、事事自己來;也也許你每次的表達需要,都換來冷漠或否定。
久而久之,我們學會了一種生存方式:靠自己撐過去,不需讓人知道我需要幫忙。
於是,這樣的你,建立了一道隱形的界線。你可以給,也很會給,但你幾乎不讓自己「接收」。因為接收,意味著暴露自己的需求,甚至是一種示弱,是一種弱者的表現。但與此同時,你很仰賴其他人成為弱者,因為當你有能力幫助身邊的弱者時,你成為了你父母或自己眼中的「強者」。
學習體會這件事:
願意接收別人的好,不是脆弱,而是一種信任感的展現。
學習信任他人也有成為強者的權利,也學習相信自己值得被良好對待。

你不必完美就已配得被愛
我們都曾在生命某個階段,努力讓自己變得「有價值」──努力變懂事、變可靠、變能幹。但我們都要記得:
我們不需要成為一個完美的人,才配擁有愛與支持。
愛,不是只有用付出來換取的。願意接住別人的好,讓它流進心裡,也是愛的一部分。
如果你正在學著放下那份內疚與警戒,學著相信別人的好意是真實的——請溫柔地拍拍自己:你正在回到那個柔軟的起點,讓世界也有機會撐住你。
如果你喜歡這類關於自我覺察、關係心理、情感修復的內容,歡迎追蹤我的主頁。 未來我會繼續分享更多關於 內在配得感、親密關係模式、情緒自我照顧 的深度文章,陪你一起溫柔探索,看見那個不必堅強也能被愛的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