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三年(1853)農曆八月「頂下郊拼」。
依據龍山寺第30期季刊所作圖表,頂郊(三邑人)的主要人物為黃桂三(朝陽)、黃龍安、林森、林三和、張德寶等,艋舺龍山寺為本營;下郊(同安人)的主要人物人是林佑藻、陳柳、陳維藻,大龍峒保安宮為本營。 陳維藻(1795—1837)時序上兜不上,應該是指大龍峒陳家有涉入有較合理,後續會進一步說明。

龍山寺季刊第30期P.30頁圖
頂郊(三邑)領袖人物可以說是精銳盡出,這篇主要說明頂郊人物身分地位及對應戰略位置
【張德寶】是商號,創辦人張秉鵬(1767年—1834年),在艋舺民間口耳相傳著一句「第一好張德寶,第二好黃阿祿嫂,第三好馬俏哥」,能力就是巨富,傳說其發跡跟海盜蔡牽有關(04-號芷船 那篇有提到),我猜在滬尾時就跟黃龍安有商業運輸上密切合作,在頂下郊拚時,還貢獻龍銀當作子彈,在多處捐錢石碑上,多有張德寶的寶號。
【林森、林三和】,就查找不到相關事蹟,猜想當時艋舺三個口岸主要由黃、林、吳三大姓控管,這兩位可能跟林大家族有關,在運補物資或其碼頭工人加入戰局上有貢獻。

霞海城隍祭典與台北大稻埕發展的關係_台北市志
【黃朝陽】,這此爬梳文獻上的驚訝發現,摘錄「台灣記憶」對其敘述「黃朝陽名士桂,號三桂,世居艋舺。家素豐,既闢新莊之野,又伐文山之林。乾隆五十一年(1786)林爽文之變,淡水林小文應之。守兵不足,朝陽振臂高呼,從者數千人。與林小文部戰於海山,斬敵首千級,小文被捕,海山遂復。大將軍福康安率眾至臺,謁於行轅,陳剿賊十策,並獻軍費。上其功,賜黃馬掛,賞五品頂戴。艋舺龍山寺嘉慶二十年(1815)毀於地震,朝陽等捐資重修。(郭啟傳)」(資料來源:國家圖書館 臺灣記憶 https://tm.ncl.edu.tw/)
白話的說,林爽文事件時(1786),北部也有一個叫林小文的響應,帶了7,000人要入侵艋舺,當時清朝公權力主要在中南部,黃朝陽號召幾千人硬剛林小文之徒黨,之後在三鶯一帶決戰,殺敵千餘人,以鄉民之姿平定台灣北部(淡水廳)的民亂,福康安來台剿匪時知道他的事蹟,上表朝廷賞五品御賜黃馬褂(完整內容詳參《台北市志如下圖》,另外嘉慶二十年(1815)艋舺龍山寺毀於地震,黃朝陽號召捐資重修。綜上所述,如果霧峰林家是當時正規軍的武力頂峰,那黃朝陽應是民間武力的極致,以及對於艋舺龍山寺的貢獻,對於當時泉州人的軍政動員能力是第一人。
另外位於台北市木柵區的軍功路(現-和平東路四段),也更這位老英雄有關。

台北市志
但是這之間有時間上的BUG,1786年假設黃朝陽20歲,到了頂下郊拚1853年,歷經67年,黃朝陽都已經87歲,卒年不清楚,但作為領導人之一概率很低,有可能黃朝陽成為其家族的商號,這個假設在林偉盛《羅漢腳》書中所整理「分類械鬥的參與成員」表格被呼應。

林偉盛_羅漢腳
【台北市志稿 人物介紹】
《台北市志稿》卷九 人物志有黃朝陽、張秉鵬(張德寶)兩人介紹,被掛在忠義項下,張秉鵬是北郊背景,有提到發家過程跟海盜蔡牽有關。

台北市志稿
《台北市志稿》卷九 人物志頂郊黃龍安與下(廈)郊 林右藻介紹,剛好同框。

【總結】
三邑方,張德寶有錢,林森、林三和負責運輸補給、出人(我認為是王公宮口的林家),黃朝陽雖然老先生不在了,其家族在艋舺軍政教領導威望,有絕對的號召能力,至於黃龍安當時的確切實力,還沒有找到客觀文獻可以支持,但是在頂下郊拚這場泉州內戰裡,泉州殷商巨富、地方角頭老大們,統一聽從33歲從滬尾來的黃龍安指揮,可以想像黃龍安的能力情況。
備註
#《臺北市志稿》於民國 42 年起編修,纂修斷代上起明末,下迄民國 40 年底, 因未完成內政部審核,故以《臺北市志稿》稱之。民國 56 年臺北市改制升格為院轄市,鑒於《臺北市志稿》未臻完成定頒,另著手增修/續修《臺北市志稿》及《臺 北市志》,於民國 63 年~73 年編印出版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