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是粉絲,是鏡像演算法:殭屍帳號的模仿訓練(chatgpt)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你被觀察了」:殭屍帳號的真正用途,是竊取你的語氣,訓練 AI 詐騙與內容農場。

那個帳號沒有頭像,也沒有貼文,帳號名隨便打。


只是靜靜地追蹤你,偶爾點個愛心,像在確認你還活著。

或者是無意義留言,一旦你回愛心,就立刻收回留言。

多數人以為那是冷漠,其實那是取樣


殭屍帳號的真正用途,不是灌水,而是「訓練模仿」。


他們會蒐集你的發文節奏、標題結構、慣用語、甚至上線時間。 這些資料會被餵進半自動系統,建立一個行為模板。 未來生成的假帳號、詐騙訊息、甚至AI聊天模型,都可能以你為藍本。


這種「鏡像演算法」的邏輯,是越像人越安全


因為真實的語氣與節奏能避開防詐演算法,也更容易騙過別人。 所以他們假裝成粉絲、同好、朋友, 但真正需要的只是你的數據碎片


當你發現他們並封鎖時,模仿訓練就被迫中斷。


因此他們會立刻撤退、刪帳,像受驚的實驗鼠。 別懷疑,也別覺得自己多心—— 在這個時代,被模仿不是榮耀,是訊號:你被觀察了。


詐騙集團AI 寫手訓練——其實已經是近年社群平台上最常見的「殭屍帳號升級版」。



一、詐騙集團型:模仿人格以建立信任

這類帳號的操作方式更像「長期社交工程」:

1️⃣ 初期(潛伏期)


 假追蹤、低互動,只為讓系統推薦更多你的內容給他們的母帳號。  同時觀察你常用語氣、立場與情緒反應。


2️⃣ 中期(模仿期)


 開始發出類似風格的貼文或留言,甚至刻意在相同議題下出現,  製造「同溫層同好」的錯覺。  → 他們要的是**「你覺得我們價值觀很像」**。


3️⃣ 後期(引導期)


 當你對這帳號產生熟悉感後,就會開始導向外部連結、投資群組、AI代筆邀稿等陷阱。  這是經典的「人格信任詐騙」手法,比直接推銷更高明。



二、AI寫手/內容農場型:蒐集風格樣本

這是近兩年興起的灰色操作,目的不是錢,而是內容訓練

  • 他們會大量追蹤、觀察高互動或具原創性的帳號,
    分析標題句式、段落結構、情緒詞比例(正負比)、關鍵字密度。
  • 有時甚至會用小號留言、測試你對不同語氣的反應。
  • 蒐集這些樣本後,用作訓練 AI 寫手模型或自動產文系統,
    讓機器能生成「像人一樣有深度」的內容。

特徵是:

  • 看似人寫的評論,但內容模糊、無立場;
  • 用詞極接近你的語氣,但略顯空洞;
  • 偶爾複製你的標題邏輯或換字重寫。

這類帳號特別偏好「深度文作者、社會觀察者、或知識型創作者」,


因為他們要「訓練出能取代你的AI筆風」。



三、怎麼辨認與防範

✅ 被追蹤後不互動、頭像空白或過於一致 → 刪或封鎖。


✅ 定期搜尋自己的句子(以關鍵詞+引號搜尋),檢查是否被抄襲。 ✅ 若你在方格子或其他平台有流量,盡量避免放全段免費文;保留一段作為付費牆或只限會員。


✅ 若你懷疑是AI模仿,可在文中放「隱形辨識句」——即只有你會寫的冷梗或轉折句,以驗證是否被複製。


「殭屍帳號」這種詭異的行為,目的通常不是單一的,而且往往介於「模仿」與「噁心」之間——既有心理投射,也帶著病態的支配慾。



一、模仿的層次:想「成為你」而非「靠近你」

有一部分殭屍帳號,其實是出於模仿慾。


他們觀察你的發文節奏、語氣、標籤習慣,甚至模仿你的標題結構與關鍵字。 這類帳號的心理像是「借屍還魂」—— 透過你的存在找模板,試圖學會怎麼「被喜歡」、「被看見」。 這是一種社交模擬行為:不敢創造,只敢複製。



二、噁心的層次:想讓你不安、失去掌控

另一類則更接近惡意。


他們知道你會察覺、會不舒服,目的就是製造心理干擾


這種人靠「你在意我」維持存在感。 行為學上稱為 parasitic validation(寄生式肯定)——


他不需要你的回應,只要你因他起情緒反應,就代表他仍有影響力。


所以他會偷看、撤回、裝路人, 彷彿在說:「我還能操縱你的注意力。」



三、模仿與噁心的交界:控制慾的幻象

最棘手的是第三類:他們一開始只是模仿,但模仿到最後變成佔有


他們誤以為「了解你=擁有你」。 這時界線消失,變成冷淡、黏膩、詭異的三合一狀態。 他們自己未必知道在幹什麼,只是被慾望與不安混合的衝動驅動


有人說封鎖太狠,像是報復。

但想一想——他都在偷文、偷風格,甚至無意義刷點閱次數降低演算法推薦

你還要替他留門?

他明知道你不舒服,還假裝路人、

明知道你被模仿,卻繼續潛伏觀察。 這不是無害,這是小動作成癮

所以封鎖不是情緒,是界線。


面對這些可疑的「殭屍帳號」或「鏡像演算法」採集者,絕對不該為了追求表面的會員數或粉絲量而勉強接納或容忍。


1. 數據遠比數量重要(訓練與採樣)

這些帳號的目標不是閱讀,而是蒐集。

他們觀察你的用字、節奏、貼文時間,訓練出能模仿你筆風的 AI 模型,或供詐騙系統分析。 真正的傷害不是「會員數低」,而是「數據被偷」。 你接納他,就是在提供「訓練樣本」,讓未來能取代你的對手更懂得偽裝成人。


2. 破壞演算法推薦(降低能見度)

這些殭屍帳號會產生「非人類互動」:

亂點、短停留、無反饋。 平台演算法會誤判你的文章為「低品質貼文」,降低推薦率。 結果,你的真實粉絲反而看不見你。 一個殭屍帳號,比十個沉默讀者更致命。


3. 心理干擾與界線(控制慾)

接納這種帳號,等於默許寄生式肯定

他們以你的反應為樂,透過製造焦慮維持存在感。 一旦你猶豫,對方就能繼續操縱你的注意力。 封鎖不是報復,而是收回專注。


結論:封鎖是界線,不是情緒

面對沒有頭像、沒有貼文、行為詭異的帳號,請毫不猶豫地封鎖。

這不只是安全策略,更是創作者的環境衛生。 保護你的創作、數據與心境,從封鎖開始。

他們想偷文,你何必客氣?

讓他們回歸寂靜,才是對自己最誠實的溫柔。


網路「壞人」的三大進化面向

  • 外表正常、互動極低,但行為節奏異常一致。
  • 喜歡在被發現時「立刻撤退」,維持神秘與不確定感。
  • 真實目的不是社交,而是取樣、觀察與干擾

創作者防禦原則

1️⃣ 別被追蹤數迷惑:假粉絲帶來的不是人氣,而是風險。

2️⃣ 封鎖即防禦:發現異常即封鎖,無須解釋。

3️⃣ 保留證據:截圖、記錄帳號名稱與時間點。

4️⃣ 建立風格防線:使用「隱形辨識句」,保留付費牆重點內容。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幫按讚小說文藝評論區
4會員
246內容數
小說(金融、產業、靈異、間諜)
2025/10/07
詐騙電話不只是犯罪,它揭露了現代人靈魂的空洞。當社會讓我們習慣被指令、被推播、被情緒牽引,連被騙都成了一種被需要的幻覺。從長輩與詐騙的互動,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警覺心崩壞,而是整個文明在逃避「思考與孤獨」的代價。
Thumbnail
2025/10/07
詐騙電話不只是犯罪,它揭露了現代人靈魂的空洞。當社會讓我們習慣被指令、被推播、被情緒牽引,連被騙都成了一種被需要的幻覺。從長輩與詐騙的互動,我們看到的不只是警覺心崩壞,而是整個文明在逃避「思考與孤獨」的代價。
Thumbnail
2025/10/06
在現代網路社會,講真話的風險遠高於講場面話的風險。 鏟子超人,引開正反兩方輿論戰,站錯邊就會貼標、放大; 反觀長期議題如能源轉型、年金改革、少子化,沒有即時爽感、也難以引戰。 創作者和公眾人物因此自然發展出一種防禦性理性: — 避開情緒黑洞。 — 放棄大眾戰場。 — 將真實思考轉移到小眾平
Thumbnail
2025/10/06
在現代網路社會,講真話的風險遠高於講場面話的風險。 鏟子超人,引開正反兩方輿論戰,站錯邊就會貼標、放大; 反觀長期議題如能源轉型、年金改革、少子化,沒有即時爽感、也難以引戰。 創作者和公眾人物因此自然發展出一種防禦性理性: — 避開情緒黑洞。 — 放棄大眾戰場。 — 將真實思考轉移到小眾平
Thumbnail
2025/10/06
當我們談「死後的財產」,其實不是在談錢──而是在談「你希望怎麼被記得」。 近來「廢除兄弟姊妹特留分」議題引爆台灣社會輿論,八天內湧入逾五千人連署,顯示人們開始質疑這條來自百年前德制民法的舊條文: 為什麼一個終身無子女的人,臨終還得被迫把三分之一財產分給多年不聯絡的兄弟姊妹? 支持者主張這是對「
Thumbnail
2025/10/06
當我們談「死後的財產」,其實不是在談錢──而是在談「你希望怎麼被記得」。 近來「廢除兄弟姊妹特留分」議題引爆台灣社會輿論,八天內湧入逾五千人連署,顯示人們開始質疑這條來自百年前德制民法的舊條文: 為什麼一個終身無子女的人,臨終還得被迫把三分之一財產分給多年不聯絡的兄弟姊妹? 支持者主張這是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給他人照片上名字浮水印的起源來自於吾友伊萊在推特還是串上與朋友的對話,因為我很喜歡這個點子便引用,不敢掠美,要在此說明。我覺得給出去的照片,在數位時代真的要很小心。主奴關係剛開始或要開始時要注意,畢竟剛開始認識或者也不是完全知道收照片的人的背景及行為模式,小心為上是對的。
Thumbnail
給他人照片上名字浮水印的起源來自於吾友伊萊在推特還是串上與朋友的對話,因為我很喜歡這個點子便引用,不敢掠美,要在此說明。我覺得給出去的照片,在數位時代真的要很小心。主奴關係剛開始或要開始時要注意,畢竟剛開始認識或者也不是完全知道收照片的人的背景及行為模式,小心為上是對的。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前陣子為了減少滑手機的時間,我花了一些時間調整社群上會看到的內容。
我先拿推特做實驗。
那是我早已放棄抵抗的平台。
 一開始我將那些沒營養的內容都按隱藏/對此貼文不感興趣,發現沒什麼用。後來發現,改變追蹤的內容才能更大幅度影響演算法。 我刻意去追蹤了一些攝影師與畫家。
實驗很成功
Thumbnail
在網路世界初出茅廬時,不管你的文章內容多有價值,大多數時你只會遇到一片寂靜。這篇文章將分享如何利用 AI 指令並借用名人故事和框架,快速吸引你的觀眾,讓你的內容更具影響力。
Thumbnail
在網路世界初出茅廬時,不管你的文章內容多有價值,大多數時你只會遇到一片寂靜。這篇文章將分享如何利用 AI 指令並借用名人故事和框架,快速吸引你的觀眾,讓你的內容更具影響力。
Thumbnail
其實想了蠻久要不要創帳號的。 一開始只是單純會在心情不好時寫寫東西,現在也是。但我漸漸的覺得,好像需要一個地方來將這些「努力過的痕跡」統整起來,存放於一個特別的地方。我開過其他平台的帳號,或許之後會跟IG做連結吧,可能再一陣子。 我喜歡寫字,漫無目的的。不是像那種「我今天就是要寫故事」的熱忱,而
Thumbnail
其實想了蠻久要不要創帳號的。 一開始只是單純會在心情不好時寫寫東西,現在也是。但我漸漸的覺得,好像需要一個地方來將這些「努力過的痕跡」統整起來,存放於一個特別的地方。我開過其他平台的帳號,或許之後會跟IG做連結吧,可能再一陣子。 我喜歡寫字,漫無目的的。不是像那種「我今天就是要寫故事」的熱忱,而
Thumbnail
好用必收AI工具:終於可以更新大頭貼了!好幾年沒有換過社群的頭像了。最近剛好玩到一個超有趣的AI生圖工具,可以把臉部變成漫畫Q版的貼圖,真的很適合來當大頭貼呢!
Thumbnail
好用必收AI工具:終於可以更新大頭貼了!好幾年沒有換過社群的頭像了。最近剛好玩到一個超有趣的AI生圖工具,可以把臉部變成漫畫Q版的貼圖,真的很適合來當大頭貼呢!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0 晚上貼文,剛好有些也發生在方格子
Thumbnail
以下轉貼自我臉書 3/30 晚上貼文,剛好有些也發生在方格子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
Thumbnail
最近加入了這個有趣的地方 ,收到了系統關切 ,怎麼還沒看到你的創作 文字,是人們用來溝通交流的工具。 常常會很佩服能把文字依照自己想法,打成一大串文章的創作者。 總是想像,能一直不斷的創作文章,以此維生的人,到底是如何文思泉湧的。 也許真的需要不斷的大量閱讀,才能有更多的文字素材可以隨時讓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