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被觀察了」:殭屍帳號的真正用途,是竊取你的語氣,訓練 AI 詐騙與內容農場。
那個帳號沒有頭像,也沒有貼文,帳號名隨便打。
只是靜靜地追蹤你,偶爾點個愛心,像在確認你還活著。
或者是無意義留言,一旦你回愛心,就立刻收回留言。
多數人以為那是冷漠,其實那是取樣。
殭屍帳號的真正用途,不是灌水,而是「訓練模仿」。
他們會蒐集你的發文節奏、標題結構、慣用語、甚至上線時間。 這些資料會被餵進半自動系統,建立一個行為模板。 未來生成的假帳號、詐騙訊息、甚至AI聊天模型,都可能以你為藍本。
這種「鏡像演算法」的邏輯,是越像人越安全。
因為真實的語氣與節奏能避開防詐演算法,也更容易騙過別人。 所以他們假裝成粉絲、同好、朋友, 但真正需要的只是你的數據碎片。
當你發現他們並封鎖時,模仿訓練就被迫中斷。
因此他們會立刻撤退、刪帳,像受驚的實驗鼠。 別懷疑,也別覺得自己多心—— 在這個時代,被模仿不是榮耀,是訊號:你被觀察了。
詐騙集團與AI 寫手訓練——其實已經是近年社群平台上最常見的「殭屍帳號升級版」。
一、詐騙集團型:模仿人格以建立信任
這類帳號的操作方式更像「長期社交工程」:
1️⃣ 初期(潛伏期)
假追蹤、低互動,只為讓系統推薦更多你的內容給他們的母帳號。 同時觀察你常用語氣、立場與情緒反應。
2️⃣ 中期(模仿期)
開始發出類似風格的貼文或留言,甚至刻意在相同議題下出現, 製造「同溫層同好」的錯覺。 → 他們要的是**「你覺得我們價值觀很像」**。
3️⃣ 後期(引導期)
當你對這帳號產生熟悉感後,就會開始導向外部連結、投資群組、AI代筆邀稿等陷阱。 這是經典的「人格信任詐騙」手法,比直接推銷更高明。
二、AI寫手/內容農場型:蒐集風格樣本
這是近兩年興起的灰色操作,目的不是錢,而是內容訓練。
- 他們會大量追蹤、觀察高互動或具原創性的帳號,
分析標題句式、段落結構、情緒詞比例(正負比)、關鍵字密度。 - 有時甚至會用小號留言、測試你對不同語氣的反應。
- 蒐集這些樣本後,用作訓練 AI 寫手模型或自動產文系統,
讓機器能生成「像人一樣有深度」的內容。
特徵是:
- 看似人寫的評論,但內容模糊、無立場;
- 用詞極接近你的語氣,但略顯空洞;
- 偶爾複製你的標題邏輯或換字重寫。
這類帳號特別偏好「深度文作者、社會觀察者、或知識型創作者」,
因為他們要「訓練出能取代你的AI筆風」。
三、怎麼辨認與防範
✅ 被追蹤後不互動、頭像空白或過於一致 → 刪或封鎖。
✅ 定期搜尋自己的句子(以關鍵詞+引號搜尋),檢查是否被抄襲。 ✅ 若你在方格子或其他平台有流量,盡量避免放全段免費文;保留一段作為付費牆或只限會員。
✅ 若你懷疑是AI模仿,可在文中放「隱形辨識句」——即只有你會寫的冷梗或轉折句,以驗證是否被複製。
「殭屍帳號」這種詭異的行為,目的通常不是單一的,而且往往介於「模仿」與「噁心」之間——既有心理投射,也帶著病態的支配慾。
一、模仿的層次:想「成為你」而非「靠近你」
有一部分殭屍帳號,其實是出於模仿慾。
他們觀察你的發文節奏、語氣、標籤習慣,甚至模仿你的標題結構與關鍵字。 這類帳號的心理像是「借屍還魂」—— 透過你的存在找模板,試圖學會怎麼「被喜歡」、「被看見」。 這是一種社交模擬行為:不敢創造,只敢複製。
二、噁心的層次:想讓你不安、失去掌控
另一類則更接近惡意。
他們知道你會察覺、會不舒服,目的就是製造心理干擾。
這種人靠「你在意我」維持存在感。 行為學上稱為 parasitic validation(寄生式肯定)——
他不需要你的回應,只要你因他起情緒反應,就代表他仍有影響力。
所以他會偷看、撤回、裝路人, 彷彿在說:「我還能操縱你的注意力。」
三、模仿與噁心的交界:控制慾的幻象
最棘手的是第三類:他們一開始只是模仿,但模仿到最後變成佔有。
他們誤以為「了解你=擁有你」。 這時界線消失,變成冷淡、黏膩、詭異的三合一狀態。 他們自己未必知道在幹什麼,只是被慾望與不安混合的衝動驅動。
有人說封鎖太狠,像是報復。
但想一想——他都在偷文、偷風格,甚至無意義刷點閱次數降低演算法推薦,
你還要替他留門?
他明知道你不舒服,還假裝路人、
明知道你被模仿,卻繼續潛伏觀察。 這不是無害,這是小動作成癮。
所以封鎖不是情緒,是界線。
面對這些可疑的「殭屍帳號」或「鏡像演算法」採集者,絕對不該為了追求表面的會員數或粉絲量而勉強接納或容忍。
1. 數據遠比數量重要(訓練與採樣)
這些帳號的目標不是閱讀,而是蒐集。
他們觀察你的用字、節奏、貼文時間,訓練出能模仿你筆風的 AI 模型,或供詐騙系統分析。 真正的傷害不是「會員數低」,而是「數據被偷」。 你接納他,就是在提供「訓練樣本」,讓未來能取代你的對手更懂得偽裝成人。
2. 破壞演算法推薦(降低能見度)
這些殭屍帳號會產生「非人類互動」:
亂點、短停留、無反饋。 平台演算法會誤判你的文章為「低品質貼文」,降低推薦率。 結果,你的真實粉絲反而看不見你。 一個殭屍帳號,比十個沉默讀者更致命。
3. 心理干擾與界線(控制慾)
接納這種帳號,等於默許寄生式肯定。
他們以你的反應為樂,透過製造焦慮維持存在感。 一旦你猶豫,對方就能繼續操縱你的注意力。 封鎖不是報復,而是收回專注。
結論:封鎖是界線,不是情緒
面對沒有頭像、沒有貼文、行為詭異的帳號,請毫不猶豫地封鎖。
這不只是安全策略,更是創作者的環境衛生。 保護你的創作、數據與心境,從封鎖開始。
他們想偷文,你何必客氣?
讓他們回歸寂靜,才是對自己最誠實的溫柔。
網路「壞人」的三大進化面向
- 外表正常、互動極低,但行為節奏異常一致。
- 喜歡在被發現時「立刻撤退」,維持神秘與不確定感。
- 真實目的不是社交,而是取樣、觀察與干擾。
創作者防禦原則
1️⃣ 別被追蹤數迷惑:假粉絲帶來的不是人氣,而是風險。
2️⃣ 封鎖即防禦:發現異常即封鎖,無須解釋。
3️⃣ 保留證據:截圖、記錄帳號名稱與時間點。
4️⃣ 建立風格防線:使用「隱形辨識句」,保留付費牆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