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大廈封鎖後的第三天,警方特別調查組撤出現場。
然而,在技術部門分析錄影資料時,他們發現了一段從未存在於任何儲存設備的影像檔案。
檔案標題為:《MIRROR_CITY.mov》。
時間戳記:2025年10月10日 03:00。
——那正是鏡面破裂的時刻。
畫面開啟。
鏡頭搖晃,顯示林奕辰手持錄音筆,站在地下層鏡面前。
四周無人,光線微弱。
他看著鏡中自己的倒影,低聲說:「我是刑警林奕辰,這是鏡湖事件的第十天。我……必須確認一件事。」
他舉起錄音筆:「如果這鏡子真有另一個世界,那麼那邊的我,會怎麼回答?」
鏡中的他同樣舉起錄音筆。
但在他放下手的那一刻,倒影的手依然停在半空。
倒影微笑了。
「我早就知道你會這樣問。」
聲音從錄音筆中傳出。
林奕辰瞳孔放大,猛地退後。
鏡中的他卻沒有退,而是往前走了一步。
鏡面泛起如水的波紋。
「這裡,比你那邊安靜多了。」
「我們都只是倒影。只是你還不肯承認。」
他大喊:「你是誰!」
倒影笑得更大,整個鏡面開始震動。
畫面閃爍間,鏡面後出現一整片「城市」的倒影——無數大樓、街燈、人群,全都鏡像顛倒,倒掛在水面之上。
那是一座反轉的台北。
錄影結束。
這段影片被認定為「異常資料」,未公開於媒體。
但調查組成員私下流傳說,在最後一幀畫面裡,可以看到林奕辰的倒影繼續動作——而真實的他站在原地,一動不動。
十月十二日,凌晨。
警方接獲報案:鏡湖大廈附近的行人表示,看見封鎖中的大樓窗戶同時亮起微光。
那光像是水中倒影,閃爍不定。
監控畫面顯示,大廈內無任何電源啟動,卻有黑影在樓層間遊走。
同時,中央研究院的技術組傳來消息——
封存的地下鏡面再次出現導電反應,並釋出低頻電波。
波形重複排列成訊息樣式,經比對後,形成一段短句:
【城市正在複製自己。】
十月十三日。
徐啟文帶著一小隊特勤重返鏡湖大廈。
他們在地下一層找到了一個新形成的鏡面——那不是人工鏡子,而是水泥牆滲出的液態反光層,像水一樣晃動。
水面裡倒映出整棟鏡湖大廈,但裡面的燈全亮著。
而且,他們清楚看到林奕辰就站在對面。
「奕辰!你聽得到嗎?」徐啟文對著鏡面喊。
倒影裡的林奕辰點頭,嘴角上揚:「我很好。」
他的聲音從鏡面另一側傳出,帶著奇怪的回音。
徐啟文愣住:「那邊……是什麼地方?」
「是台北啊,只是——那邊的我們不再有影子。」
鏡面開始泛光。
鏡中的城市倒映出無數玻璃窗、螢幕、手機、鏡面……每一個反射面都像一個通道。
裡面的人影開始重疊、交換,像數據同步一般。
「這城市從來就有兩個版本,一個是你活的,一個是被照見的。
你看鏡子越久,就越像那邊的人。
到最後,你會發現——
我們才是原本的那個世界。」
鏡面忽然崩裂,光線吞沒整個地下室。
十月十四日。
鏡湖大廈完全崩塌。
警方搜救三日,未找到任何人員遺體。
但在瓦礫中,發現一支完整的錄音筆。
播放後,錄音只有微弱的靜電與水聲。
直到最後一秒,一道熟悉的聲音緩緩響起:
「這是林奕辰,鏡湖事件……結束了。」
「如果有人聽到這段錄音——請不要照鏡子。」
結案後兩週。
台北市各地陸續有人回報——
手機自拍時,倒影的動作會比本人早半秒。
有人說那是鏡頭延遲。
有人說,那只是光學誤差。
而在網路論壇上,出現了一個新帳號:
【@MirrorCity】
上傳了一段短片——畫面正是倒掛的台北街景。
影片標題只有一句話:
【我們已經在這裡了。】
🔎 偵查方向(結案前摘要)
錄影資料異常:影片來源不明,無任何加密標記;推測可能來自未知電磁反應或影像疊合。
地質與建築結構:鏡湖大廈地基下方存在大量地下水層,可能導致「反射共鳴」現象。
未解因素:封存鏡面消失,鋼板被內側推開;表面殘留水痕呈人手形。
追查方向:追蹤網路帳號「@MirrorCity」;檢驗所有失蹤者社群帳號之登入時間與地點。
📄 警方最終報告節錄
案件編號: TPD-2025-1014
事件名稱: 鏡湖事件(結案報告)
地點: 鏡湖大廈及周邊街區
失蹤人員: 林奕辰、徐啟文、鑑識員林士凱、張語彤等共七人
現場狀況: 建築倒塌,地基下鏡面物質消失;錄音筆唯一倖存。
影像分析: 最終錄影呈現倒影城市畫面,時間戳記提前5秒。
技術結論: 無法排除超自然介入或未知物理現象。
官方結語: 案件列為「非自然災害特案」,永久封存。
附註: 封存影片於十月二十日凌晨自動重新上傳至外網。上傳來源——鏡湖大廈座標。

倒影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