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湖大廈在十月九日凌晨被全面封鎖。
五至六樓以警戒線圍住,所有住戶暫時撤離,只留下警方與鑑識小組。
林奕辰站在三樓樓梯口,看著整棟樓陷入死寂。
他心裡有個預感——這不是單純的幻覺,也不是科技惡作劇。
這棟樓,本身就是一面巨大的「鏡子」。
上午十點,鏡湖大廈地下層。
水泥地板覆滿灰塵。技術人員拆除了舊鐵門,露出一條潮濕的長廊。
潮氣從牆縫滲出,空氣中飄著淡淡的鐵鏽味。
「這裡原本是游泳池通道。」周志豪拿著手電筒走在前方,「後來封起來了。」
「為什麼封?」林奕辰問。
「因為有個孩子溺死。那年夏天,他媽媽在池邊照鏡子哭,說看到孩子在水裡對她笑。」
林奕辰沉默。
前方出現一堵牆,牆中央嵌著一面巨大的全身鏡,被厚厚灰布蓋住。
鏡框鏽蝕,背面有舊標籤:
製造商:鏡湖建設特製反射材
年份:1984
標語:「湖裡的我,替我活下去。」
技術員準備揭開布。
周志豪低聲阻止:「不要在這個時間點……」
「現在是上午十點。」
「不,這裡的時間——不一樣。」
話音未落,布被拉開。
鏡面反射出整個地下通道,但光線似乎向後延伸,像是一條「倒影的走廊」。
空氣瞬間變冷。
攝影機的螢幕畫面開始出現干擾條紋。
其中一台紅外線鏡頭拍到,鏡中的走廊裡站著數個人影——他們的姿勢與現場所有人完全一致,只是臉上都帶著詭異的微笑。
技術員驚呼:「這是延遲影像?」
「不,」林奕辰凝視著鏡面,「他們比我們早動了一秒。」
下午一點三十分。
錄影設備全面中斷,照明閃爍。
一名鑑識員靠近鏡面準備安裝傳感器,突然腳下一滑,整個人跌倒。
眾人急忙上前——卻發現他不見了。
地上僅留下掉落的傳感器與手套。
鏡面中出現他的身影,正站在另一側,眼神茫然。
他拍打鏡面,嘴巴在無聲地動著。
林奕辰立刻呼叫撤離,但鏡面中央突然泛出水波紋,整個影像像液體般攪動。
鏡中那名鑑識員的倒影露出笑容,抬起手,做出「安靜」的手勢。
所有儀器當機。
當晚,警方臨時成立「鏡湖特別調查組」。
林奕辰翻閱資料,將所有異常事件整理成表。
他發現一個模式——
每一次鏡面異常的時間,全部固定在「凌晨三點」前後。
而失蹤者的倒影,都在最後畫面露出相同的笑容角度:嘴角上揚 42°。
徐啟文打趣:「這麼精準的笑法,像AI生成。」
「或者——是某種模仿行為。」林奕辰回道,「也許鏡子裡的那個,學會了模仿人類。」
「模仿?誰?」
「被困在鏡裡的人。」
他打開周志豪提供的舊檔案。那是1984年的警方筆錄:
「死者女童,姓名:江昕妤,溺亡於鏡湖游泳池。
母親報稱於鏡邊看見女兒在水中微笑。次日母親投湖自盡。」
他再次翻到那句警語——「湖裡的我,替我活下去。」
他突然明白,也許鏡子就是「湖」。
那些被吸入鏡中的人,不是死,而是被湖取代。
10月9日深夜。
封鎖現場的監視螢幕再度閃爍。
主控畫面中,地下鏡面映出整棟大樓的走廊與房間——每一層的鏡子都亮起微光。
而在三樓鏡面中,張語彤出現。她的臉蒼白,眼神空洞,對著鏡頭微笑。
林奕辰衝入地下層。
鏡面此刻宛如深水,倒影映出語彤的身影。她在裡面比出手勢——五指張開,然後合上。
技術員驚呼:「五分鐘?」
林奕辰低聲說:「她在警告我們,五分鐘後會發生什麼。」
五分鐘後,整棟大樓停電。
鏡子中的光卻越來越亮。
從鏡面深處,傳出低沉的水聲與人語。
像是一群人在水底呼吸。
林奕辰掏出錄音筆,對著鏡子說:「你想要什麼?」
鏡中傳來模糊的回答——
「想要換個位置。」
鏡面一瞬間破裂。
十月十日凌晨三點,警方撤出鏡湖大廈。
樓內所有鏡子皆被封存,地下鏡面以鋼板封鎖。
但據當班警衛陳述:
凌晨三點整,鋼板後傳出敲擊聲——規律、持續、像是在模仿心跳。
🔎 偵查方向
物理現象研究:鏡面具導電性與反射延遲,懷疑為金屬液態合成材質;需由中研院物理部門鑑定。
歷史事件關聯:確認1984年「湖景新村」溺斃案,受害者母女遺體位置疑似與鏡面牆體重疊。
異常信號分析:停電當時錄音顯示低頻共振(30Hz),與人腦恐懼反應頻率接近。
潛在受害名單:張語彤、鑑識員林士凱、數名租戶,仍下落不明。
📄 警方報告節錄(內部文件)
案件編號: TPD-2025-1009
事件名稱: 鏡湖事件簿
地點: 鏡湖大廈地下層
現場描述: 發現大型鏡面裝置(高3.2公尺、寬2.1公尺),具潮濕導電反應;現場儀器出現同步干擾。
人員傷亡: 鑑識員林士凱失蹤;其影像於鏡面中出現短暫反射。
錄音資料: 收錄不明語音(女性聲),內容疑似為「想要換個位置」。
後續措施: 鏡面封存並移交中央研究院特別組。大廈列為危樓,全面封鎖。
附註: 監視記錄顯示,凌晨3:00鏡面反光仍在變化,似乎反射出警員行動畫面,時間標記提前五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