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Age of Islands: In Search of New and Disappearing Islands》是英國新堡大學社會地理學教授 Alastair Bonnett 的著作,後來才發現臺灣在 2021 年即已出版繁體中文版,名為《島嶼時代:從軍事人造島、農莊島嶼、隔離島、漂浮城市、避世勝境到即將消失的天然島,探尋島嶼之於人類的意義,帶來的夢想與夢魘,並思索島嶼的未來面貌》,透過更具體的副標,揭開本書將帶領大家穿梭的各種島嶼樣貌。
「何謂島嶼?」是作者撰寫本書伊始最先需要定義的問題。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第 121 條第 1 項,「島嶼是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四面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平面。」第 121 條第 3 項又補充:「無法自主維持人類居住與經濟活動的礁岩,不應擁有專屬經濟區與大陸棚。」
這揭示,當國家擁有島嶼,便可主張其在領海、毗連區、專屬經濟區以及大陸棚的權利,因此各個國家無不為了擴張自身經濟與戰略考量,使出渾身解數試圖證明某些「礁岩」是「島嶼」,以及積極宣稱對於島嶼的主權。南海長年來的爭議便是最著名的案例之一。然而,法理上的定義,總是難以追上現實的變化。氣候變遷、人口擴張、永續需求乃至於天然現象(如火山爆發、地震、颶風、淤積)皆不斷重塑地貌,也讓島嶼來來去去。所以最終,作者以更宏觀的角度,將本書討論的島嶼分成三大篇章:抬升中的島嶼(人造島&天然或偶然出現的島嶼)、消失中的島嶼、未來的島嶼想像。
作者指出,島嶼從古至今扮演了多重角色,包含人類為何熱衷於建造人工島的背後動機:戰略上的防禦與攻擊堡壘、家園農莊的新天地、隔離他者的空間、宗教與傳說的聖地、燈塔、海防與觀光景點,以及因應新興能源需求而生的海上風力發電機組設施。
在人類極力創造島嶼的同時,大自然也從未缺席。海平面上升使得許多國家或島嶼面臨生存危機:諸多小國或島嶼思考著撤離或重遷(relocate)方案、低地國(如荷蘭)建立人工島嶼作為屏障,與海爭地。大自然帶來的覆滅危機與人類奮力的時間賽跑形成一個永不停歇的循環,也是當今國際社會在討論氣候永續議題時,永遠無法得出結論的議程。
然而有趣的是,大自然並非只帶來消逝。火山噴發後形成的一方土地,可能帶來蓬勃生機,甚至其實從更寬泛的整體角度而言,還增加了國土面積(當然,也可能在一次颶風後,曾經的小島只剩沙洲寂寞,最後依舊沉寂海底)。另一方面,在地球人口已突破 80 億的當今社會,不僅居住正義是個問題,衍伸的廢棄物汙染也意外成為形成島嶼的契機。漂浮在各大洋上的「垃圾島」就是這樣的「偶然之喜」,也為人類試圖要落實海洋永續的清單,再添增一項不可能的任務。
書中,作者走遍世界各地,用親眼所見留下諸多案例故事,也為島嶼未來的樣貌提出省思。人工島的建築,成本高昂,盤根錯節的政商考量,加上全球環境與生態規範的評估,都是影響建設案成與不成的關鍵。環保倡議人士提出的漂浮島嶼,或許是個創新構想,但若要大規模的廣泛應用,技術可行性及各國政府的監管政策,都還言之尚早。但可確定的是,人們對於島嶼的追尋故事會持續書寫,不論是為了生存、為了安全,還是為了心裡那個想遺世獨立的烏托邦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