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欠缺一種圓融的眼光去體會愛”
有時候特別介意雙方在對話中舒服程度,
也免不了審視起一段關係中彼此的讓渡的空間分寸。
蓋因於能敏銳感知到朋友不想觸碰的領地,我
平日謹守那一條條無形的壁壘。
不去刺探,當個局中的體面人。
然而當我們極厭惡某類人時,偶爾也喜歡看到對方坐立難安百口莫辯。
相反地,於良善之人,我希望給對方少一點須掙扎辯駁之類的可能性。
人說愛是如其所是。
可我最近在想,如其所是真的是兩全的終點嗎?
焦慮是自由的體現。當我們焦慮於某件事物,
比如,一份關係是不是能恰如其分的滋養我們,
是否意味著我們有充分自由的權利。
思考是埋因,是起手。
今天的我會說。
我們輩,或許欠缺周全的眼光。
有些妥協、進退與讓渡的形式,是不能被精準估量的。
我們欠缺一種圓融的眼光去體會愛。
這一方也許妥協了10公分,卻來不及看見對方的半公尺的關愛。
也許我們的應對妥協少了靈敏的即時性,
少了因地制宜的如自己所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