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40】數據思維升級計畫:從YouTube 平均觀看時長下降 12% 學到的事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經過上次的練習,【Day 39】數據思維升級計畫:面對關鍵指標急墜15%,PM 如何系統性偵錯框架?,我深刻感受到自己對於拆解問題,並不是很擅長,因此決定再次練習,因此請 Genimi 給我另一個練習題型,以下是我的練習脈絡與反思

情境:一次來自YouTube首頁演算法的紅色警報

週五下午,數據警報響起:「YouTube首頁的用戶平均觀看時長,在過去72小時內,無預警下降了12%」,作為負責推薦演算法的PM,這不僅是一個數字,這意味著我們產品與用戶之間最重要的「黏著劑」可能正在失效。

面對這個複雜且緊急的問題,我運用了上一篇文章的「What -> Where -> Why」的偵錯框架,不僅是為了找到答案,更是為了在混亂中,為團隊提供一張清晰的作戰地圖。

第一層 (What):釐清事實,校準地圖

在深入數據前,我做的第一件事是「釐清事實」,確保自己與團隊對問題的理解完全一致。我向團隊提出了幾個關鍵的事實型問題:

  • 指標的定義:我們如何計算「平均觀看時長」?是否包含Shorts、直播?近期定義有調整嗎?
  • 影響的群體:是所有用戶都下降,還是特定群體(如新用戶、特定地區)?
  • 事件的時間軸:是瞬間暴跌,還是緩慢下滑?
  • 已知的變更:這期間,工程端是否有部署?演算法是否有調整?是否有大型外部事件(如奧運、世界盃)?

第二層 (Where):自建分析模型,定位問題震央

釐清事實後,我需要一張地圖來引導我找到問題的震央,YouTube是一個複雜的生態,所以我建立了一個 4 維度的分析模型來拆解問題:

用戶維度:是「誰」的行為改變了?

數據計畫:拆分新/舊用戶、高/輕度用戶、不同地區/裝置的觀看時長,鎖定受影響最深的用戶群。

內容維度:是「看什麼」的行為改變了?

數據計畫:分析首頁推薦的內容類型佔比(長/短影音、直播),以及各類型的點擊率(CTR)和平均觀看完成率,判斷是否是內容供給或推薦偏好出了問題。

流量維度:是「如何來」的行為改變了?

數據計畫:分析各流量來源(直接進入、Google搜尋、外部連結)的用戶觀看時長,判斷是否是特定渠道的用戶品質下降。

系統維度:是「產品本身」出了問題嗎?

數據計畫:檢查首頁載入速度、近期是否有UI改版、推播或推薦規則是否有調整,排除最基本的產品體驗因素。

Genimi 建議

這部分雖然我羅列了很多分析維度,但我忽略了這次練習的情境,畢竟在真實的危機中,時間非常寶貴,額外要思考的議題為:會如何為這 4 個維度的分析排定優先級

Genimi 的建議:通常,會遵循一個「由內而外,由簡入繁」的順序。

  1. 系統與產品體驗 (最優先):先排除是不是我們自己搞砸了。
  2. 流量與內容:其次,檢查是不是推薦的內容組成或流量來源有巨大變化。
  3. 用戶:如果以上都沒有顯著變化,再深入分析特定用戶群的行為。這通常最耗時,所以放在後面。
這也讓我聯想到,遇到任何產品問題,優先可以快速排查的方向也會是系統、產品體驗,因為檢視產品本身是否有 bug,是最具體的目標,Genimi 給了我很棒的建議!

我的反思

在一開始要拆解時,會沒有方向和想法,但其實和 gpt 討論之後,漸漸發現 GPT 拆解問題的方式是有脈絡和框架!

這次部分的練習,讓我領悟到,面對複雜系統,PM 需要先建立自己的「心智模型」,我認為可以從「產品構成要素」切入。

舉例:構成 YouTube 的核心要素為何?我認為包含「用戶、內容、技術」,當自己針對產品或是某段流程可以找到關鍵因素,然而下一步就是開始發散(思考更多的是要拆多細),從關鍵要素發散分析維度,「先發散再收斂」的過程,是讓分析有方向、有重點的關鍵。

第三層 (Why):從數據定位,到策略性假設

在第二層的數據分析之後,將會得到一些清晰的「定位結果」,接下來,就是基於這些結果,提出更精準的假設。

定位結果A

數據顯示,雖然整體觀看時長下降,但短影音(Shorts)的觀看次數和用戶參與度反而顯著提升。
  • 精準假設:這不是一個Bug,而是一次成功的策略轉向
    • 演算法可能依據最新的策略,增加了Shorts在首頁的推薦權重。
    • 雖然這拉低了「平均觀看時長」這個傳統指標,但卻可能提升了「用戶活躍度」或「總觀看影片數」等更能代表未來趨勢的指標。
    • 需要重新評估北極星指標是否需要調整。

定位結果

數據顯示,首頁的整體點擊率(CTR)顯著下降,尤其針對超過20分鐘的長影片,CTR下降了30%。
  • 精準假設:用戶的觀看偏好正在快速轉變,對超長影片的耐心正在降低,而我們的推薦演算法未能及時適應。
    • 首頁推薦了過多用戶當下沒有意願點擊的長影片,導致用戶選擇快速滑過或離開,從而造成觀看時長和 CTR 雙雙下跌。
    • (Genimi 建議,可以多羅列下一步可以採取的行動)下一步行動可以更具體:建議團隊啟動一個A/B測試,實驗組的演算法會降低20分鐘以上長影音的推薦權重,並提升5-15分鐘中長度影片的權重,觀察CTR和總時長是否回升。

總結:從「練習框架」到「建立自己的框架」

這次的練習,對我來說在拆解問題的思維上,還是學習到很多,一開始我一昧套用框架,但後來發現自己在思考脈絡上還是過於混雜,因此過程中我先停下,和 GPT 討論,針對 Youtube 這類的產品,我可以怎麼拆解、分析問題?

因此從對答中,我領悟到在分析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基於產品的本質、特性,自建一個更具體且可以套用到不同特性產品的分析模型,並嘗試加入關於「策略權衡」的深度假設、分析。

最後,從中我學到最重要的三件事是:

  1. 先釐清事實,再定位問題,最後推斷原因,這個順序不能亂。
  2. 為複雜的產品建立屬於自己的分析模型,是從混亂中找到秩序的超能力。
  3. 指標的下降不一定是壞事,它有時反映了更深層的用戶行為變遷或公司策略轉向。

透過不斷地練習和反思,我感覺自己正逐漸建立起一套屬於自己的分析脈絡~

這是我第 40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2會員
67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
產品人升級中的其他內容
2025/10/08
這次練習的場景是:假設我是某電商購物網負責結帳流程的 PM,在上週末 「購物車完成率」無預警地下降了 15%,不僅是一個數字,它代表著上萬筆交易的流失,以及對公司營收的直接衝擊。 這種高壓時刻,PM的價值不在於立刻給出答案,而在於提出一個清晰、有條理的「偵錯計畫」,帶領團隊從混亂中找到方向。
Thumbnail
2025/10/08
這次練習的場景是:假設我是某電商購物網負責結帳流程的 PM,在上週末 「購物車完成率」無預警地下降了 15%,不僅是一個數字,它代表著上萬筆交易的流失,以及對公司營收的直接衝擊。 這種高壓時刻,PM的價值不在於立刻給出答案,而在於提出一個清晰、有條理的「偵錯計畫」,帶領團隊從混亂中找到方向。
Thumbnail
2025/10/07
一、背景與問題 假設我是一位剛加入 Substack 的產品經理。 Substack 是一個讓創作者 (Writers) 能輕鬆建立電子報、並讓讀者 (Readers) 訂閱的平台。創作者可以選擇免費或付費的模式,讓內容生態得以自然成長。如何從中定義北極星指標和拆解,本篇將會一一解析
Thumbnail
2025/10/07
一、背景與問題 假設我是一位剛加入 Substack 的產品經理。 Substack 是一個讓創作者 (Writers) 能輕鬆建立電子報、並讓讀者 (Readers) 訂閱的平台。創作者可以選擇免費或付費的模式,讓內容生態得以自然成長。如何從中定義北極星指標和拆解,本篇將會一一解析
Thumbnail
2025/10/04
以冥想 App「Calm Mind」當作練習切入點。然而,從同類群組分析 (Cohort Analysis) 中,發現自今年 4 月起,新用戶的留存率出現了超過 30% 的跳躍式增長。經過回溯調查,將成功歸因於新上線的「引導式冥想計畫」功能,但如何從數據解析和發現更多洞察?這是本篇想要探討的核心。
Thumbnail
2025/10/04
以冥想 App「Calm Mind」當作練習切入點。然而,從同類群組分析 (Cohort Analysis) 中,發現自今年 4 月起,新用戶的留存率出現了超過 30% 的跳躍式增長。經過回溯調查,將成功歸因於新上線的「引導式冥想計畫」功能,但如何從數據解析和發現更多洞察?這是本篇想要探討的核心。
Thumbnail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