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與問題
假設我是一位剛加入 Substack 的產品經理。
Substack 是一個讓創作者 (Writers) 能輕鬆建立電子報、並讓讀者 (Readers) 訂閱的平台。創作者可以選擇免費或付費的模式,讓內容生態得以自然成長。
目前公司雖然在持續成長,但內部各團隊的目標卻相當分散:- 創作者增長團隊專注於「新註冊的創作者數量」
- 讀者增長團隊專注於「網站總流量」
- 產品核心團隊則聚焦於「每日發佈的文章數量」
這樣的情況導致各團隊都在往前衝,但方向卻不一致。
因此,我的任務是為 Substack 建立一個清晰的北極星指標框架,讓所有團隊能夠聚焦在同一個核心目標上。
二、核心價值分析
我推測 Substack 為用戶創造的核心價值在於:
提供一個讓創作者能自由創作、讀者能持續閱讀到感興趣內容的平台,並促進雙方之間的高品質互動。
Substack 的價值並不只在「創作」或「閱讀」本身,而在於這兩者形成的「內容共鳴循環」──創作者能被看見,讀者能獲得啟發,平台也因此不斷成長。
關於「核心價值與 Aha moment」
- 創作者:我原本寫的是「可以透過 Substack 發布文章」,但 Genimi 回饋,這是一個「動作」,但還不是「價值」。
- Genimi 建議我多思考:創作者發佈文章後,最渴望的是什麼?是獲得「第一個訂閱者」的那一刻,那一刻,他才真正從「寫作者」變成了「擁有讀者的創作者」。
- 讀者:我原本寫的是「可以透過 Substack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 同樣地,Genimi 建議我多思考:找到文章後,什麼動作代表他真的認可了這個價值?是「按下訂閱」的那一刻,這個動作代表:「我信任你,我願意持續收到你的內容」。
Genimi 建議:思考「Aha moment」時,可以多思考一步:「這個動作為用戶帶來了什麼樣的情感連結或價值認可?」
從 Genimi 的建議,可以體現這兩個「Aha moment」共同構成 Substack 的產品循環:內容被創造 → 被閱讀 → 被持續關注 → 激勵更多創作。
三、定義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
基於上述核心價值,我提出 Substack 的北極星指標為:
讀者完整閱讀文章的篇數(Stories Read to Completion)
選擇理由
- 反映真實價值的實現
- 創作者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被閱讀」,而讀者的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內容」。
- 當一篇文章被完整閱讀,代表雙方的需求都被滿足──創作者的努力被看見,讀者也獲得啟發。
- 帶動平台長期成長
- 讀者完整閱讀的篇數越多,代表使用者對平台的黏著度越高,未來更有機會轉化為訂閱或付費行為。
- 對 Substack 而言,這指標與營收直接相關,因為平台抽成與訂閱收入皆與高品質內容消費有關。
- 凝聚團隊方向
- 這個指標能讓不同團隊有共同目標:
- 創作者增長團隊致力於提升內容供給
- 產品團隊改善推薦與閱讀體驗
- 讀者增長團隊則專注於擴大內容的被閱讀規模
因此,它能真正統一各部門的努力方向。
Genimi 給了我另一個思考維度
雖然我選擇的「讀者完整閱讀文章的篇數」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指標!它強烈地代表了「讀者真的消費了內容價值」,是一個「參與度指標 (Engagement Metric)」。
但 Genimi 提供另一個候選指標,在 Substack 這種「雙邊平台」中,還有一個關鍵是「連結」。
- 另一個候選指標:「活躍訂閱總數 (Total Active Subscriptions)」,一個「活躍訂閱」被定義為「一位讀者訂閱了一個在過去 30 天內至少發佈過一篇文章的創作者」。
- 一個「訂閱關係」代表一個創作者和一個讀者之間建立了連結。
- 這個指標同時反映了「有價值的創作者供給」和「有參與度的讀者需求」。
- 對於付費內容,它更是營收的直接領先指標。
Genimi 建議:在定義NSM時,團隊內部通常會有多個優秀的候選指標進行辯論,我的指標強調「內容消費深度」,Genimi 提的指標強調「網絡連結強度」。
兩者都很好,理解其中的權衡,是PM進階的標誌。
四、建立指標體系(Metric Tree)
一個好的北極星指標,應該可以拆解成能被不同團隊執行的投入指標(Input Metrics)。
以下是我為 Substack 設計的指標結構:
北極星指標
每月被完整閱讀的文章篇數(Stories Read to Completion per Month)
關鍵投入指標
我是以行為漏斗的角度,拆解北極星指標
文章曝光數
- 平台是否能讓文章被足夠多的人看見,取決於推薦系統品質與內容多樣性。
- 主要責任團隊:產品團隊、創作者增長團隊
文章點擊率
- 代表讀者對推薦內容的興趣程度。若點擊率低,代表內容匹配或呈現方式需優化。
- 主要責任團隊:產品團隊、創作者增長團隊
文章閱讀完成率
- 衡量內容品質與閱讀體驗的核心指標。若文章被點開但未讀完,代表內容未創造實際價值。
- 主要責任團隊:產品團隊、創作者運營團隊
每月讀者平均閱讀篇數
- 代表平台的活躍度與留存,顯示讀者是否養成穩定的閱讀習慣。
- 留存團隊、產品團隊
這四個指標構成 Substack 的內容價值漏斗:
曝光 → 點擊 → 開始閱讀 → 完整閱讀 → 留存與付費
當漏斗中每一層的轉換率被改善,整體「完整閱讀篇數」也會自然提升。
Genimi 給了我另一個思考維度
除了「漏斗式」的拆解,亦可以試著用另一個「雙邊平台」的框架來重新組織它,讓結構更清晰。
一個雙邊平台的指標體系,通常可以拆成三大部分:供給端 (Supply)、需求端 (Demand)、平台匹配效率 (Match Quality)。
套用在我的想法上:
- 供給端(創作者成功):如何讓創作者源源不絕地提供好內容?
投入指標:每週發佈文章的活躍創作者數(比「文章曝光數」更源頭)負責團隊:創作者增長團隊
- 需求端(讀者成功):如何讓讀者持續回來消費內容?
投入指標:每週閱讀文章的活躍讀者數(這和你提的「閱讀完成度」很接近)負責團隊:讀者增長團隊、產品核心團隊
- 平台匹配效率(連結的發生):平台如何高效地把兩者串起來?
投入指標:每週新發生的訂閱數負責團隊:產品核心團隊(負責推薦系統、探索功能)
Genimi 建議:使用「供給-需求-匹配」這個框架,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去思考雙邊平台的指標體系,也能讓不同團隊的職責劃分更加清晰。
我的學習
這次為 Substack 定義北極星指標的練習,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分析任務的完成,更是一次思維框架的深刻重塑。
透過我原始的思考與 Gemini 提供的多元視角碰撞,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
重新定義「Aha moment」:從「用戶做了什麼」到「用戶感受到了什麼」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在思考時,很容易停留在表層的「動作」,例如「發布文章」,然而,一次有價值的「Aha moment」,核心在於為用戶創造了情感連結與價值認可。
辨識產品類型:漏斗思維不是萬靈丹
- 我最初自然地採用了「漏斗模型」來拆解指標,這是我熟悉的工具,然而,Gemini 提出的「供給-需求-匹配效率」框架,讓我豁然開朗。
- 分析框架的選擇,必須源於對產品本質的理解:Substack 作為一個雙邊平台,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網絡效應的健康循環,而非單向的線性轉換,不同的產品類型,需要不同的透鏡去觀察,才能看見真實的樣貌。
打開知識邊界:在持續練習與回饋中「更上一層」
- 綜合以上兩點,我深刻體會到,自己因為和不同 AI 練習,漸漸在嘗試和脫離了制式化的練習,面對一個真實的商業問題,並從多元的回饋中學習,快速擴展知識邊界。
- 如果沒有這次練習,我可能還會持續用單一的漏斗模型去分析所有問題,正是這次的挑戰,讓我理解到需要根據產品的商業模式、用戶心理,去靈活地選擇和組合不同的分析框架。
未來,我會帶著這些新的認知,持續透過對不同產品的練習,讓自己的分析工具箱更加豐富,從而能夠面對更複雜的商業挑戰,真正地「更上一層」。
這是我第 38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