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8】為 Substack 定義北極星指標:從「活躍訂閱數」驅動創作者與讀者的雙邊成長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一、背景與問題

假設我是一位剛加入 Substack 的產品經理。

Substack 是一個讓創作者 (Writers) 能輕鬆建立電子報、並讓讀者 (Readers) 訂閱的平台。創作者可以選擇免費或付費的模式,讓內容生態得以自然成長。

目前公司雖然在持續成長,但內部各團隊的目標卻相當分散:

  • 創作者增長團隊專注於「新註冊的創作者數量」
  • 讀者增長團隊專注於「網站總流量」
  • 產品核心團隊則聚焦於「每日發佈的文章數量」

這樣的情況導致各團隊都在往前衝,但方向卻不一致。

因此,我的任務是為 Substack 建立一個清晰的北極星指標框架,讓所有團隊能夠聚焦在同一個核心目標上。

二、核心價值分析

我推測 Substack 為用戶創造的核心價值在於:

提供一個讓創作者能自由創作、讀者能持續閱讀到感興趣內容的平台,並促進雙方之間的高品質互動。

Substack 的價值並不只在「創作」或「閱讀」本身,而在於這兩者形成的「內容共鳴循環」──創作者能被看見,讀者能獲得啟發,平台也因此不斷成長。

關於「核心價值與 Aha moment」

  • 創作者:我原本寫的是「可以透過 Substack 發布文章」,但 Genimi 回饋,這是一個「動作」,但還不是「價值」。
    • Genimi 建議我多思考:創作者發佈文章後,最渴望的是什麼?是獲得「第一個訂閱者」的那一刻,那一刻,他才真正從「寫作者」變成了「擁有讀者的創作者」。
  • 讀者:我原本寫的是「可以透過 Substack 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文章」。
    • 同樣地,Genimi 建議我多思考:找到文章後,什麼動作代表他真的認可了這個價值?是「按下訂閱」的那一刻,這個動作代表:「我信任你,我願意持續收到你的內容」。

Genimi 建議:思考「Aha moment」時,可以多思考一步:「這個動作為用戶帶來了什麼樣的情感連結或價值認可?」

從 Genimi 的建議,可以體現這兩個「Aha moment」共同構成 Substack 的產品循環:內容被創造 → 被閱讀 → 被持續關注 → 激勵更多創作

三、定義北極星指標(North Star Metric)

基於上述核心價值,我提出 Substack 的北極星指標為:

讀者完整閱讀文章的篇數(Stories Read to Completion)

選擇理由

  • 反映真實價值的實現
    • 創作者創作的最終目的是「被閱讀」,而讀者的目的是「獲取有價值的內容」。
    • 當一篇文章被完整閱讀,代表雙方的需求都被滿足──創作者的努力被看見,讀者也獲得啟發。
  • 帶動平台長期成長
    • 讀者完整閱讀的篇數越多,代表使用者對平台的黏著度越高,未來更有機會轉化為訂閱或付費行為。
    • 對 Substack 而言,這指標與營收直接相關,因為平台抽成與訂閱收入皆與高品質內容消費有關。
  • 凝聚團隊方向
    • 這個指標能讓不同團隊有共同目標:
      • 創作者增長團隊致力於提升內容供給
      • 產品團隊改善推薦與閱讀體驗
      • 讀者增長團隊則專注於擴大內容的被閱讀規模

因此,它能真正統一各部門的努力方向。

Genimi 給了我另一個思考維度

雖然我選擇的「讀者完整閱讀文章的篇數」是一個非常常見的指標!它強烈地代表了「讀者真的消費了內容價值」,是一個「參與度指標 (Engagement Metric)」。

但 Genimi 提供另一個候選指標,在 Substack 這種「雙邊平台」中,還有一個關鍵是「連結」。

  • 另一個候選指標:「活躍訂閱總數 (Total Active Subscriptions)」,一個「活躍訂閱」被定義為「一位讀者訂閱了一個在過去 30 天內至少發佈過一篇文章的創作者」。
    • 一個「訂閱關係」代表一個創作者和一個讀者之間建立了連結。
    • 這個指標同時反映了「有價值的創作者供給」和「有參與度的讀者需求」。
    • 對於付費內容,它更是營收的直接領先指標。

Genimi 建議:在定義NSM時,團隊內部通常會有多個優秀的候選指標進行辯論,我的指標強調「內容消費深度」,Genimi 提的指標強調「網絡連結強度」。
兩者都很好,理解其中的權衡,是PM進階的標誌。

四、建立指標體系(Metric Tree)

一個好的北極星指標,應該可以拆解成能被不同團隊執行的投入指標(Input Metrics)。

以下是我為 Substack 設計的指標結構:

北極星指標

每月被完整閱讀的文章篇數(Stories Read to Completion per Month)

關鍵投入指標

我是以行為漏斗的角度,拆解北極星指標

文章曝光數

  • 平台是否能讓文章被足夠多的人看見,取決於推薦系統品質與內容多樣性。
  • 主要責任團隊:產品團隊、創作者增長團隊

文章點擊率

  • 代表讀者對推薦內容的興趣程度。若點擊率低,代表內容匹配或呈現方式需優化。
  • 主要責任團隊:產品團隊、創作者增長團隊

文章閱讀完成率

  • 衡量內容品質與閱讀體驗的核心指標。若文章被點開但未讀完,代表內容未創造實際價值。
  • 主要責任團隊:產品團隊、創作者運營團隊

每月讀者平均閱讀篇數

  • 代表平台的活躍度與留存,顯示讀者是否養成穩定的閱讀習慣。
  • 留存團隊、產品團隊

這四個指標構成 Substack 的內容價值漏斗:

曝光 → 點擊 → 開始閱讀 → 完整閱讀 → 留存與付費

當漏斗中每一層的轉換率被改善,整體「完整閱讀篇數」也會自然提升。

Genimi 給了我另一個思考維度

除了「漏斗式」的拆解,亦可以試著用另一個「雙邊平台」的框架來重新組織它,讓結構更清晰。

一個雙邊平台的指標體系,通常可以拆成三大部分:供給端 (Supply)需求端 (Demand)平台匹配效率 (Match Quality)

套用在我的想法上:

  • 供給端(創作者成功):如何讓創作者源源不絕地提供好內容?
    • 投入指標每週發佈文章的活躍創作者數(比「文章曝光數」更源頭)
    • 負責團隊:創作者增長團隊
  • 需求端(讀者成功):如何讓讀者持續回來消費內容?
    • 投入指標每週閱讀文章的活躍讀者數(這和你提的「閱讀完成度」很接近)
    • 負責團隊:讀者增長團隊、產品核心團隊
  • 平台匹配效率(連結的發生):平台如何高效地把兩者串起來?
    • 投入指標每週新發生的訂閱數
    • 負責團隊:產品核心團隊(負責推薦系統、探索功能)

Genimi 建議:使用「供給-需求-匹配」這個框架,可以幫助你更有條理地去思考雙邊平台的指標體系,也能讓不同團隊的職責劃分更加清晰。

我的學習

這次為 Substack 定義北極星指標的練習,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一次分析任務的完成,更是一次思維框架的深刻重塑。

透過我原始的思考與 Gemini 提供的多元視角碰撞,我清晰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需要持續努力的地方

重新定義「Aha moment」:從「用戶做了什麼」到「用戶感受到了什麼」

在練習的過程中,我意識到自己過去在思考時,很容易停留在表層的「動作」,例如「發布文章」,然而,一次有價值的「Aha moment」,核心在於為用戶創造了情感連結與價值認可。

辨識產品類型:漏斗思維不是萬靈丹

  • 我最初自然地採用了「漏斗模型」來拆解指標,這是我熟悉的工具,然而,Gemini 提出的「供給-需求-匹配效率」框架,讓我豁然開朗。
  • 分析框架的選擇,必須源於對產品本質的理解:Substack 作為一個雙邊平台,其成功的關鍵在於網絡效應的健康循環,而非單向的線性轉換,不同的產品類型,需要不同的透鏡去觀察,才能看見真實的樣貌。

打開知識邊界:在持續練習與回饋中「更上一層」

  • 綜合以上兩點,我深刻體會到,自己因為和不同 AI 練習,漸漸在嘗試和脫離了制式化的練習,面對一個真實的商業問題,並從多元的回饋中學習,快速擴展知識邊界。
  • 如果沒有這次練習,我可能還會持續用單一的漏斗模型去分析所有問題,正是這次的挑戰,讓我理解到需要根據產品的商業模式、用戶心理,去靈活地選擇和組合不同的分析框架。

未來,我會帶著這些新的認知,持續透過對不同產品的練習,讓自己的分析工具箱更加豐富,從而能夠面對更複雜的商業挑戰,真正地「更上一層」。

這是我第 38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2會員
63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
產品人升級中的其他內容
2025/10/04
以冥想 App「Calm Mind」當作練習切入點。然而,從同類群組分析 (Cohort Analysis) 中,發現自今年 4 月起,新用戶的留存率出現了超過 30% 的跳躍式增長。經過回溯調查,將成功歸因於新上線的「引導式冥想計畫」功能,但如何從數據解析和發現更多洞察?這是本篇想要探討的核心。
Thumbnail
2025/10/04
以冥想 App「Calm Mind」當作練習切入點。然而,從同類群組分析 (Cohort Analysis) 中,發現自今年 4 月起,新用戶的留存率出現了超過 30% 的跳躍式增長。經過回溯調查,將成功歸因於新上線的「引導式冥想計畫」功能,但如何從數據解析和發現更多洞察?這是本篇想要探討的核心。
Thumbnail
2025/09/25
針對 Podcast 探索頁面進行了一項 A/B 測試,初步結果顯示整體點擊率 (CTR) 僅提升 0.1%,趨近失敗。然而,透過對「新/舊用戶」的分群分析,我們發現該功能對新用戶的 CTR 有高達 25% 的驚人提升。這個洞察不僅扭轉了決策,更為我們未來的產品路線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9/25
針對 Podcast 探索頁面進行了一項 A/B 測試,初步結果顯示整體點擊率 (CTR) 僅提升 0.1%,趨近失敗。然而,透過對「新/舊用戶」的分群分析,我們發現該功能對新用戶的 CTR 有高達 25% 的驚人提升。這個洞察不僅扭轉了決策,更為我們未來的產品路線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9/22
假設你是 Spotify 的產品經理,負責優化 Podcast 的使用者體驗。你發現許多用戶會進入 Podcast 的首頁,但最終完成收聽一集完整節目的比例不如預期。你的目標是找出從「探索」到「完成收聽」這個過程中的瓶頸,並提出改善方案。
Thumbnail
2025/09/22
假設你是 Spotify 的產品經理,負責優化 Podcast 的使用者體驗。你發現許多用戶會進入 Podcast 的首頁,但最終完成收聽一集完整節目的比例不如預期。你的目標是找出從「探索」到「完成收聽」這個過程中的瓶頸,並提出改善方案。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最近忙著寫threads 的占星日更文,再減去工作這幾日在threads 看到多有關於導流量、文字變現,和作家類型的熱門話題,得出的一個結論
Thumbnail
最近忙著寫threads 的占星日更文,再減去工作這幾日在threads 看到多有關於導流量、文字變現,和作家類型的熱門話題,得出的一個結論
Thumbnail
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有合適發揮的平台就試試,尤其是對於日更的創作者來說,可以有更多曝光度的地方都值得努力看看。
Thumbnail
對於文字工作者來說,有合適發揮的平台就試試,尤其是對於日更的創作者來說,可以有更多曝光度的地方都值得努力看看。
Thumbnail
從前面的數據來看,流量高不代表訪客投入度(engagement)就高。
Thumbnail
從前面的數據來看,流量高不代表訪客投入度(engagement)就高。
Thumbnail
首先感謝大家加入創作邦會員,很開心能在這裡見到大家,這篇內容是提供給新加入朋友的介紹,讓大家可以了解訂閱會員有哪些福利及沙龍的介紹。 對於內容有任何問題或是有想要許願的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Thumbnail
首先感謝大家加入創作邦會員,很開心能在這裡見到大家,這篇內容是提供給新加入朋友的介紹,讓大家可以了解訂閱會員有哪些福利及沙龍的介紹。 對於內容有任何問題或是有想要許願的內容也歡迎留言告訴我~
Thumbnail
文章當作寶般悉心照顧, 異常貼心的方式去關心文章的瀏覽量, 近來成為眾多創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談論瞭如何調整創作方向來吸引更多讀者, 瀏覽量是否是唯一文章價值的衡量標準, 以及如何透過社群經營引流來增加文章瀏覽量等議題。除此之外, 作者也提及透過互動模式和引流模式來分享創作和吸引更多閱讀的方式。
Thumbnail
文章當作寶般悉心照顧, 異常貼心的方式去關心文章的瀏覽量, 近來成為眾多創作者關心的熱門話題。本文談論瞭如何調整創作方向來吸引更多讀者, 瀏覽量是否是唯一文章價值的衡量標準, 以及如何透過社群經營引流來增加文章瀏覽量等議題。除此之外, 作者也提及透過互動模式和引流模式來分享創作和吸引更多閱讀的方式。
Thumbnail
從2021年加入方格子,算算也已經兩年多了,上星期終於收到人生第一筆讀者訂閱,今天來和大家分享如何尋找靈感,培養創作力,並持續走上斜槓之路!
Thumbnail
從2021年加入方格子,算算也已經兩年多了,上星期終於收到人生第一筆讀者訂閱,今天來和大家分享如何尋找靈感,培養創作力,並持續走上斜槓之路!
Thumbnail
建置平台 前一陣子,有人問我是否要找尋合適的平台或自主建置平台,讓自己的文章能夠有更大的能見度。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所以也考慮要自己建立平台。但細想了一下,我覺得建置網站沒有必要,因為我現在的幾個平台就已經足夠我使用,也達到我想要分享內心世界的想法的目的。反而是,我應該思考如何用好平台,讓平台
Thumbnail
建置平台 前一陣子,有人問我是否要找尋合適的平台或自主建置平台,讓自己的文章能夠有更大的能見度。我覺得這是個很好的想法,所以也考慮要自己建立平台。但細想了一下,我覺得建置網站沒有必要,因為我現在的幾個平台就已經足夠我使用,也達到我想要分享內心世界的想法的目的。反而是,我應該思考如何用好平台,讓平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