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37】解碼留存曲線:一次數據回溯,如何找到驅動 App 成長的功能

更新 發佈閱讀 8 分鐘

情境

你現在是冥想 App「Calm Mind」的產品經理。你們的商業模式是訂閱制,因此用戶的長期留存 (Retention) 是產品成功的關鍵。

為了評估產品的健康度,分析師給了你一張「月留存率同類群'組圖」。這張圖顯示了不同月份加入的新用戶,在接下來的幾個月裡,有多大的比例會繼續使用 App。

【Calm Mind App - 月留存率同類群組圖】

【Calm Mind App - 月留存率同類群組圖】

ps. 閱讀方法:以「1 月」那列為例,「第 1 個月」的 35% 代表:在 1 月註冊的 20,000 名用戶中,有 35% 的人 (7,000 人) 在 2 月份依然有使用 App。

一、背景:平緩的留存曲線

對於訂閱制 App 而言,留存率就是生命線。根據圖表,在 2025 年第一季,產品用戶留存曲線呈現出一個典型但令人不安的模式:首月流失超過 60%,並在第 4 個月後穩定在 15% 左右的低點。

這意味著,儘管我們持續獲取新用戶,但產品的核心價值並未被有效地轉化為用戶的長期習慣。

這次的練習會著重在如何拆解留存率平緩的分析,以及如果有異常數據,該如何進行拆解、分析、洞察和後續行動?

二、數據中的信號:一條突然上揚的曲線

在對第二季度的數據進行分析時,一個顯著的異常

【Calm Mind App - 月留存率同類群組圖】

【Calm Mind App - 月留存率同類群組圖】

從上圖可見,自 4 月份的用戶群 (April Cohort) 開始,整條留存曲線發生了決定性的上移。

  • 首月留存率:從平均 35% 躍升至 45%
  • 長期留存率:到第 4 個月時,1-3 月的用戶平均只剩下約 15%,但 4 月份用戶的留存率高達 28%,幾乎翻倍。

這不是微小的優化,而是一次結構性的改善。

立刻意識到,在 3 月底到 4 月初這段時間,產品內部一定發生了什麼關鍵的改變。我的第一個問題是:「那段時間,我們上線了什麼?

根據數據可以初步假設,一定是有什麼新的功能上線或是優化,才會導致留存曲線上移,在這樣的前提之下,我認為找到關鍵的功能使用率 or 使用率較高的功能,將可以幫助團隊定位後續的優化方向,亦可以描繪出更具體的 TA 輪廓,找到產品的定位。

三、洞察:找到產品的 Aha! Moment

情境補充:在追問之下,團隊成員說明:「我們在 4 月初上線了一個重大改版,推出了『引導式冥想計畫 (Guided Programs)』功能,讓用戶可以跟隨一個為期 7 天或 14 天的完整課程。」

此改版與之前讓用戶在內容庫中自由探索不同,這個功能為用戶規劃了為期 7 天或 14 天的結構化課程。

此功能與留存率關係的核心假設:

「引導式冥想計畫」的成功,關鍵在於它有效地幫助用戶跨越了「建立習慣」的門檻。它透過降低選擇的摩擦力,並提供明確的進度感,將一次性的「體驗」轉化為每日的「儀式」,從而大幅提升了長期留存。

這個功能,很可能就是能讓用戶真正體驗到產品核心價值的 Aha! Moment。

四、行動計畫:驗證洞察,並將其規模化

一個好的洞察,需要一個紮實的行動計畫來將其價值最大化。

因此下一個課題:我會規劃哪 2 個後續步驟,來驗證假設,並擴大這次的成功?

我的下一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深度驗證與歸因 (Validate & Attribute)

首先,我們必須 100% 確認成功就是來自『引導式冥想計畫 (Guided Programs)』功能。

  • 用戶行為關聯分析
    • 深入分析 4、5 月份的用戶數據,對比「有使用引導式計畫的用戶」和「未使用該功能的用戶」之間的留存率差異。
    • 如果前者顯著高於後者,假設就得到初步驗證。
  • 新用戶採納率分析
    • 追蹤新用戶中有多少比例的人使用了此功能,並分析他們發現此功能的關鍵路徑。
    • 這能幫助我們優化入口,讓更多人體驗到這個「神奇功能」。

第二階段:擴大成功與個人化 (Scale & Personalize)

在驗證假設後,將迅速行動,將這次的成功擴大到所有用戶。

  • 面向舊用戶的激活計畫:設計一個的行銷活動 (In-app Campaign),向存量用戶介紹「引導式冥想計畫」,鼓勵他們重拾冥想習慣。
  • 個人化推薦: 舊用戶已有的數據,為他們推薦更個人化的冥想計畫(例如,針對「焦慮」或「專注力」主題),而非千篇一律的入門課程,從而提升功能的吸引力與完成率。

搭配對應的數據指標進行後續觀察

    • 新舊用戶的引導式冥想計畫 (Guided Programs)功能參與率
    • 新舊用戶在使用引導式冥想計畫 (Guided Programs)功能的使用率與完成率
    • 新舊用戶的引導式冥想計畫 (Guided Programs)功能續用率

以上,可以看得更清楚、具體,關於引導式冥想計畫 (Guided Programs)功能對用戶的影響

五、結論:從功能開發到「習慣養成」的思維轉變

這次的數據分析練習讓我意識到,產品開發的思維轉變。

目標不應僅僅是提供「功能」,而是要設計幫助用戶「養成習慣」的機制。留存曲線的上揚,不僅是一個功能的勝利,更是「以用戶行為科學為核心」的產品策略的勝利。

Genimi 給我的回饋與深度思考建議

一,讓分析更「可衡量 (Measurable)」

你提出了一個絕佳的假設核心:「培養習慣

  • 深度思考問題: 我們該如何用「數據」去定義一個用戶已經「養成習慣」了?如果無法定義,我們就無法衡量,也無法優化。
  • PM的下一步: 可以跟數據分析師合作,定義一個「習慣養成指標 (Habit Metric)」?
    • 例如,我們可能會發現,只要一個新用戶在前 14 天內完成了 5 次冥想,他/她在三個月後的留存率就會暴增。
    • 這個「14天內完成5次」就變成了我們北極星指標之下,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先指標 (Leading Indicator)」。
    • 這個個思考會讓你從「留存率」這個落後指標,轉向去關注更能指導日常工作的領先指標
確實我只有提到概念,但沒有一個 benchmark 幫助我更具體和有方向的驗證後續的行動,所以如同 Genimi 的建議,關鍵可以先定義何謂「養成習慣」以及 PM 是如何定義這件事?這些都是直得思考的議題

二,驗證計畫很周全,可以挑戰「因果關係 (Causality)」

雖然我提出要分析「使用計畫的用戶」和「沒使用的用戶」的留存差異。

但一個挑戰會是:會不會是那些本來就比較有毅力、更可能留存的用戶,才更傾向於去使用這個「引導式計畫」呢?(這在數據分析上稱為「倖存者偏差」或「選擇偏差」)

  • 深度思考問題: 除了「引導式計畫」這個功能本身,在 4 月份,還有沒有其他我們沒注意到的事情發生?
  • 怎麼做?
    • 交叉比對: 找行銷團隊,問他們:「我們 4 月份的廣告投放管道、用戶來源有沒有改變?」也許我們只是剛好在 4 月獲取了一批更高品質的用戶。
    • 排除變因: 問營運團隊:「我們 4 月份有沒有做大型的推播 (Push Notification) 活動或優惠?」
    • 真正的 A/B Test
      • 為了真正驗證因果關係,最嚴謹的方法其實是對「未來所有的新用戶」進行 A/B Test:一半的人看得到這個功能,一半的人看不到。
      • 如果幾個月後,看得到功能的那組留存率依然顯著更高,那這個功能的價值就得到了鐵證。
這個概念有在我腦袋閃過,但我覺得 Genimi 給的建議更加具體,可以和跨部門多詢問,讓自己有更多資訊,同時可以用實驗讓自己更加有根據驗證結果,展現 PM 科學家精神:大膽假設,但要用最嚴謹的方式去求證,排除所有可能的干擾項。

這是我第 37 天的練習紀錄,將持續練習這個「數據思維升級計畫」,持續優化觀察力與邏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產品人升級中
2會員
59內容數
記錄各種學習心得與反思
產品人升級中的其他內容
2025/09/25
針對 Podcast 探索頁面進行了一項 A/B 測試,初步結果顯示整體點擊率 (CTR) 僅提升 0.1%,趨近失敗。然而,透過對「新/舊用戶」的分群分析,我們發現該功能對新用戶的 CTR 有高達 25% 的驚人提升。這個洞察不僅扭轉了決策,更為我們未來的產品路線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9/25
針對 Podcast 探索頁面進行了一項 A/B 測試,初步結果顯示整體點擊率 (CTR) 僅提升 0.1%,趨近失敗。然而,透過對「新/舊用戶」的分群分析,我們發現該功能對新用戶的 CTR 有高達 25% 的驚人提升。這個洞察不僅扭轉了決策,更為我們未來的產品路線圖提供了清晰的方向。
Thumbnail
2025/09/22
假設你是 Spotify 的產品經理,負責優化 Podcast 的使用者體驗。你發現許多用戶會進入 Podcast 的首頁,但最終完成收聽一集完整節目的比例不如預期。你的目標是找出從「探索」到「完成收聽」這個過程中的瓶頸,並提出改善方案。
Thumbnail
2025/09/22
假設你是 Spotify 的產品經理,負責優化 Podcast 的使用者體驗。你發現許多用戶會進入 Podcast 的首頁,但最終完成收聽一集完整節目的比例不如預期。你的目標是找出從「探索」到「完成收聽」這個過程中的瓶頸,並提出改善方案。
Thumbnail
2025/09/21
本文分享如何透過建立Metric Tree和Guardrail指標,數據化驅動提升App用戶留存,並以冥想與睡眠App為例,說明如何選擇核心指標、細分行為數據,以及設定防止指標背道而馳的Guardrail指標。
Thumbnail
2025/09/21
本文分享如何透過建立Metric Tree和Guardrail指標,數據化驅動提升App用戶留存,並以冥想與睡眠App為例,說明如何選擇核心指標、細分行為數據,以及設定防止指標背道而馳的Guardrail指標。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冥想是很簡單的對內談話,也是很簡單的自我整理
Thumbnail
冥想是很簡單的對內談話,也是很簡單的自我整理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現代,人們開始使注重身、心、靈三者的平衡。 冥想並非僅僅為了放鬆,而是幫助我們接收高維度能量,整理腦中資訊。這是一篇介紹冥想的文章,介紹了冥想的好處、使用方法以及安全問題。
Thumbnail
在快節奏的現代,人們開始使注重身、心、靈三者的平衡。 冥想並非僅僅為了放鬆,而是幫助我們接收高維度能量,整理腦中資訊。這是一篇介紹冥想的文章,介紹了冥想的好處、使用方法以及安全問題。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最近我在靜坐時有了深刻的體悟,那就是念頭與方法之間的空隙距離。當我開始有念頭浮現時,我能夠意識到這些念頭的存在,然後運用方法將自己帶回當下的專注。
Thumbnail
用寫的冥想法,透過每天15分鐘情感筆記,用寫來整理身心,效果跟坐禪相同。 內文中特別有感一篇: 目標: 找出三件事,目前最影響我情緒的事情? 現階段,什麼對我特別重要? 三年後我想要過的生活? 其中1. 每個人生活中會遇到情緒高與低,當情緒順暢舒服時候,對於我們身心屬於充電,
Thumbnail
用寫的冥想法,透過每天15分鐘情感筆記,用寫來整理身心,效果跟坐禪相同。 內文中特別有感一篇: 目標: 找出三件事,目前最影響我情緒的事情? 現階段,什麼對我特別重要? 三年後我想要過的生活? 其中1. 每個人生活中會遇到情緒高與低,當情緒順暢舒服時候,對於我們身心屬於充電,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正念冥想APP Headspace的使用經驗,包括冥想引導音訊、Morning Pause、正念冥想系列課程等多個功能。還提到了其他正念冥想的資源可以參考。文章討論了正念冥想的好處以及怎樣使用,並對Headspace的吸引點做了總結。內容豐富,分享了其他正念冥想相關資源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正念冥想APP Headspace的使用經驗,包括冥想引導音訊、Morning Pause、正念冥想系列課程等多個功能。還提到了其他正念冥想的資源可以參考。文章討論了正念冥想的好處以及怎樣使用,並對Headspace的吸引點做了總結。內容豐富,分享了其他正念冥想相關資源供讀者參考。
Thumbnail
打坐/冥想/靜心/禪修 這活動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進行 對我來說 這段時光能讓我可以脫離大腦的控制 可能你會疑問,腦袋不是受我們掌控的嗎?
Thumbnail
打坐/冥想/靜心/禪修 這活動有很多不同的名字 也有很多不同的方法進行 對我來說 這段時光能讓我可以脫離大腦的控制 可能你會疑問,腦袋不是受我們掌控的嗎?
Thumbnail
2024 0220 (1-2) 感受:放鬆 平靜 無聊 覺得剛運動完有點累,身體很久沒動了
Thumbnail
2024 0220 (1-2) 感受:放鬆 平靜 無聊 覺得剛運動完有點累,身體很久沒動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