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了小孩之後...誰要待在家?」這並不是一句無可奈何的反問、賭氣話或是玩笑話,而是每一個家庭都會碰到的重要議題:「生了小孩之後,由誰來照顧?」
在現今的社會裡,最常見的解法應該是付錢了事或是尋求支援團體的協助,把孩子託付給保母或是長輩照顧吧?但我常常很疑惑,如果生了孩子之後,主要讓別人來照顧,那麼我們為什麼要生小孩呢?(當然生小孩可能有很多原因拉,通常不會只是因為我們喜歡小孩想要小孩所以就生了小孩這麼簡單,但這裡可能就不討論是為了要傳宗接代、繼承遺產這種複雜的狀況了XD)
時間回到2007年,我生了第一個孩子。我承認我當了媽媽之後思想上還是慣小姐,而且由於原生家庭的關係,我很抗拒當一個在家與尿布和奶瓶為伍、天天柴米油鹽醬醋茶的家庭主婦。說真的我也不擅長,我是那種連熱母奶也不懂得先試溫度就要餵給孩子喝的烏龍媽媽。但我還是不想把小孩託付給別人照顧,因此一廂情願地希望老公可以待在家裡照顧小孩(這算不算是另類的女權主義)。
很幸運地,我的孩子有一個好爸爸。老公慨然應允把老大拉拔到二歲半,看著她去上幼稚園了才功成身退。
然而緊接著2010年,我們又有了第二個孩子。這次老公也有他想嘗試打拼的事業,問我老么可不可以託給保母照顧。工作了十年,剛好我也有些職場倦怠,抱著回不去的決心請了半年的育嬰假(請假的時候老闆也暗示過我可能回不來了,但事實證明有些位子人來人往總會空著,會是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也別眷戀,孩子的成長不能等),之後也只能把孩子託給保母帶了。
小孩真的是奇妙的生物,如此可愛,也如此殘酷;天真懵懂的他們不管爸媽究竟有多少苦衷,只管爸媽是否有花時間花心思花力氣對他們付出;如果有,他們會愛你一輩子,如果沒有,他們會和你作對一輩子。
舉例來說,老大小時候我全心全意投入工作、廢寢忘食,每天她見到我的時間區區幾十分鐘,若我回到家時她還醒著她會喜孜孜地迎接我,我卻可能懷著公司的煩心事對她皺起眉頭大小聲;曾幾何時她已是青少年,換她時不時對我板起臉,我笑臉迎接她歸來時,唸書唸了一整天的她只會冷言以對;有自知之明的我時至今日仍在努力修復母女關係。老么小時候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家庭,對她的看顧相對多些也溫柔不少;即使我照顧老么時,二度把她照顧到去住院(一次是尿道炎、一次是流感),如今她似乎只記得我對她的好仍然愛這個烏龍媽媽愛得無怨無悔。
你知道甚麼是「印痕行為」嗎?現代動物行為學之父勞倫茲著名的「印痕學說」指出,幼鳥從蛋殼孵出來時,會把第一個看到會動的東西當成媽媽,也會記住第一個聽到的聲音,把它當成媽媽的聲音。由於生物出生後,第一眼看到的通常是媽媽,所以動物的這種行為,使得幼仔出生後不容易認錯,而能得到母親的保護。
你知道嗎?人也有「印痕行為」,尤其是十八個月至三歲之幼兒,對於失去父母至親照顧極為敏感,會影響其一生之行為發展。
我想說的是,我們常常以為孩子年幼無知不懂事,但其實很多事情可能默默地從開始就決定了結果。當然我們還是有我們的苦衷,爸媽也有自己想做的事。我們得先讓自己開心,才有可能讓孩子開心。但如果你要投資孩子,不如先從投資自己的時間在他們身上開始吧!相信我,只要你有用心,每一分鐘都很值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