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維加斯,在加州東部的荒原,一座被命名為「Mountain Pass」的稀土礦場依然運轉。這裡,是美國少數仍在營業的稀土生產據點之一,也是整個重塑供應鏈希望的象徵。

撰文|編輯部|2025年10月
幾年以前,提到稀土 (rare earth elements, REE),多數美國人甚至搞不清楚那是什麼。但在新能源轉型、電動車與國防科技的強烈需求推動下,稀土已經成為國際政策與地緣經濟角力場上的關鍵棋子。
尤其在中國加強稀土出口管制並將技術鏈條管控升級後,美國進入了賽跑模式,能否在十年內打造從採礦到磁體製造的完整鏈條,是華盛頓與矽谷押下的重大賭注。
現場掃描:從礦場到政策箭簇
Mountain Pass:剩下的舞台
目前美國境內幾乎唯一活躍的大型稀土礦場,是位於加州沙漠中的 Mountain Pass 礦場,由 MP Materials 控股經營。 長年來,這座礦場供應稀土礦石,卻在精煉、分離,以至磁體製造上仍嚴重仰賴國外(多為中國)的能力。
2025 年 7 月,美國國防部以 4 億美元優先股方式入股 MP,並承諾對其生產的稀土磁體予以長期採購保底。 此舉被外界視為華府試圖培植國產「稀土冠軍」的旗艦操作。 不過,MP 本身也承認,這樣的政府干預難以頻繁複製:因為它具有從礦場、精煉到磁體整合能力的特殊優勢,這是其他新進者尚未完全具備的。
此外,MP 已在德州 Fort Worth 啟動 NdPr(金屬鉍與鑌稀土組合)生產線,期望從 2027 年起在美國境內真正生產磁體。 即便如此,一家公司難以滿足美國市場整體需求,仍有巨大的擴張空間也意味著風險。
新兵參陣:Vulcan、Ucore、Brook Mine
在磁體製造端,新創公司 Vulcan Elements 已吸引軍方與投資人注意。公司位於北卡羅來納州,致力於在美國本土生產稀土磁體,並已與 ReElement Technologies 合作建立非中國來源供應鏈。
而在中游精煉/分離領域,Ucore 獲得美國國防部 1,840 萬美元獎勵,用於其路易斯安那州的加工設施擴張。 它還與 Greenland 的 Critical Metals(後者計畫每年向美國政府資助的設施供應濃縮稀土)簽訂長期供應協議。
此外,Ramaco Resources 在懷俄明州主導的 Brook Mine 項目,是 70 年來美國首次新開稀土礦場。該礦藏中含中重稀土潛力,與煤層共生,是投資者近日高度關注的標的。
政策與資金護航
在白宮與國會層級,「稀土與關鍵礦物(critical minerals)」已經被列為國家安全與科技主權的核心議題。美國正計畫設立一支 50 億美元基金,以扶植國內礦業、加工與製造能力。 此外,能源部與工業部正透過多項補助、貸款與徵求提案方式,向稀土鏈條各處下放資源。
市場亦開始做出反應:美國稀土礦商股價因中國出口限制政策而大幅上揚。 投資者正押注華府將繼續加碼「從礦場到磁體」的戰略。
瓶頸與風險:政策用力卻難迅速落地
儘管布局密集,美國在稀土產業面臨一連串結構性制約。以下是最值得關注的幾個風險因素與隱憂。
⛏️技術鴻溝與學習曲線
中國在稀土分離、重稀土(如銪、鏑、鏑、噻等)精煉,以及高性能磁體製造上積累已久。這些環節涉及極高的化學工程、材料科學與設備整合能力。即使美國投入資金,也須跨越多年研發與試錯期才能穩定量產。學界最新分析指出,國際稀土供應網絡結構造成中游與關鍵輸入側的系統性風險,使得新進者要贏得比較優勢不易。
此外,一些國內業者坦言,政府的採購支持不可能無限延續,市場化競爭仍不可或缺。MP 的高管就曾指出:若公司無法提供從礦到磁體的整體能力,政府支持難以通過審核。
💰成本壓力與價格戰
即使在落地後,美國製造稀土、磁體的成本很可能高於中國對手。要維系全球競爭力,不僅要仰賴補貼,還必須在效率、資源回收與規模經濟上取得突破。若補貼退場,這條產業鏈恐怕會在成本壓力下被迫縮手。
另一方面,中國近年進一步加強稀土出口管控與技術輸出限制,把稀土作為戰略手段使用。 這使得非中國供應鏈即便啟動,也可能受到國際價格波動、關稅報復與技術控制等外部變數劇烈影響。
時間差距:押的,是未來十年
即便全線投入,也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撼動中國的市場份額。一些業界人士與政策制定者估算,要在中游實現顯著產能,需要 5 至 10 年不等的時間投入。 因為技術、設備、資金與經驗都需要累積。
若在這段期間中國保持出口控制與技術優勢,美國的稀土政策面臨的是「補貼乘數效應疲軟、供應鏈尚未成熟就被市場邊緣化」的風險。
賭局與未來:走出棋格的可能路徑
在這場供應鏈重塑的棋局中,美國能否跨越稀土瓶頸,不僅影響電動車、風電、半導體與國防,也可能決定未來全球技術格局的主導權。以下是幾條值得關注的路徑與敏感變數:
- 補貼與市場設計能否轉為自我驅動?
若華府的補貼與採購支撐只維持初期,未來要脫離仰賴,就必須靠規模經濟、效率提升與技術突破來實現成本自洽。 - 回收與循環經濟能否崛起?
把廢舊手機、電機、電子設備的稀土回收利用做為原料補充,是減少對新礦依賴的重要方向。若回收流程成本被壓下,將成為美國稀土路線的一條綠色捷徑。 - 海外布局能否補足國內短缺?
美國正積極與格陵蘭、澳洲、非洲國家談合作,以引入非中方稀土資源。若能確保地緣穩定與技術轉移,國外資源可能成為美國供應鏈的重要補釘。 - 中國動作與國際博弈腳本
中國在 2025 年進一步擴大稀土出口控制機制,連帶將技術輸出也納入管制審查。 這意味著,美國在競爭中不只是桿位爭奪,更是對抗政策壓力與技術封鎖的博弈。未來若中美關係惡化,稀土與稀有金屬或許將成為新的貿易戰前線。
疆場拉高的邊界
回頭看美國此刻在稀土產業的布局:從 Mountain Pass 礦場、小規模補貼,到國防主導、創業公司冒起,再到國際合作與供應多元化,一切看似步步為營。但不要忘記:在這條路上,風險與對手都來得猛烈。
若未來 5 年內,美國能夠在中游技術、製造成本與回收體系等環節取得關鍵突圍,那將動搖中國在稀土供應鏈上的壟斷格局;反之,若政策落空、資本退縮或技術停滯,美國可能被迫重返依賴進口的窘境。這是一場關於科技主權與供應鏈安全的長期博弈,也是未來十年最值得關注的高科技業演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