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訂單凍結,中國製造轉向東南亞,印尼準備好了嗎?

撰文|地緣政治研究室
隨著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徵高額關稅,全球供應鏈版圖正悄悄改變。首當其衝的是中國製造業,特別是紡織業。訂單急凍、出口受阻,中國企業正四處尋找新的出口市場,而人口眾多、製造基礎逐步成形的印尼,成了目標之一。
今年四月,雅加達舉辦的國際紡織暨製衣機械展上,400家中國廠商首次大規模集結參展,數量甚至超過本地業者。這股「產能外溢潮」反映出中國企業的焦慮:美國市場營收驟降,價格戰在國內愈演愈烈,亟需開拓新出路。
然而,對印尼本地製造商而言,這股趨勢並非單純的商機,更多的是壓力與警訊。印尼紡織業高管蘇坦托坦言,一旦大量中國低價產品湧入,本地業者恐將面臨前所未有的競爭壓力。
美中貿易戰的後座力,讓東南亞成為中國出口轉移的重要跳板。不僅因為印尼內需市場龐大,更因為相對較低的關稅政策,為「加工出口」提供可行空間。一些中國業者坦承,希望透過在印尼布局,繞過高關稅,重新打入美國市場。
不過,市場轉向並不容易。印尼本地製造業仍在成長過程中,吸納龐大外來產能,既是機會,也是風險。若未能妥善管理,恐怕不僅衝擊本地產業結構,更將引發貿易摩擦與社會就業問題。
全球供應鏈重組的速度正在加快,印尼站上十字路口。要如何在吸引投資與保護本土產業之間找到平衡,將考驗政策智慧與產業轉型能力。
當中國製造加速「出海」,下個受到衝擊的,可能不只是一個產業,而是一個市場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