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報復正醞釀出爐,業界傳出台灣恐面臨15%~20%對等稅率,研華(2395)董事長劉克振卻拋出一句:「還好,沒有滅頂」。
聽來從容,實則是一次戰略性選擇的公開宣告:準備挨一拳,但還不想揮拳回擊。

Goldie 鷹眼直擊|這不是「沒事」,這是「選擇不喊痛」
「現在說撐得住的,多半還沒被打到要害。」—小金鷹 Goldie
Goldie分析,美國關稅是針對台灣製造業最具「戰略地位」的產業下手。研華這次被點名,不是偶然,而是:
- 台灣IPC全球市占過高;
- 高度集中單一供應鏈;
- 獲利結構過於健康(對美國眼中是肥羊)。
研華的回應:「轉嫁一點、吸收一點」聽來務實,但本質上是短期容忍中長期消耗戰的開場白。
別忘了,這是雙重打擊:匯率+關稅雙壓
就在劉克振說完「還好」的同時,新台幣兩日內從31元強升至29元,直接侵蝕出口商利潤空間。他承認毛利將下降,但靠其他部門補回來。
Goldie聽完皺眉:
「補得了一次,補得了十次嗎?這種說法太過財報導向,忽略了市場信心與長期競爭位移的風險。」
邊緣AI與軟體加值只是煙霧彈?還是護城河?
劉克振表示,研華將押注邊緣AI與軟體整合來對抗成本壓力,強化客戶依賴,讓對方「砍價也難」。但Goldie警告:
「若美國把稅加在的是你的硬體,而你拿軟體說故事,這就是用滑鼠想抵擋關稅錘子。」
「創新不能解構地緣風險,除非你能讓美國客戶認為『你不是台灣製造』。」
南加州設廠,真的夠用嗎?SMT拒進場的背後是風險計算還是策略拖延?
研華在美國買地、設辦公與後段組裝,但拒絕推進SMT線,理由是:「零組件沒免稅,不划算。」
表面合理,實則危險。Goldie提醒:
「這是『當前合理』但未必『未來安全』的策略。若將來美國要求供應鏈本地化,後段組裝只是門面,核心仍在產線。到時候你再補,會來得及嗎?」
研華當前策略是精算,但不是解答
研華的立場清晰:撐住、彈性處理、邊做邊看。但這樣的中性態度是否適合面對一場系統級、地緣級的戰爭型變局,值得打問號。

Goldie最後語錄:
「風暴沒打到臉上,不代表你站得穩;風險還沒來齊,不代表你有餘裕。IPC的全球優勢是資產,也是靶心。台灣產業領袖要的是轉型,不是消耗戰的僥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