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險和風險管理領域,精確地評估潛在的損失是所有業務活動的基礎,從核保定價到準備金提列,無一不與此相關。保險公司並非隨機訂定保費,而是依賴嚴謹的數學模型來預測未來可能發生的損失。
這道來自「114年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保險學概要》」的測驗題(第3題),考驗的就是風險衡量中最核心的兩大組成要素。
測驗題目與核心問題
類科:人身保險代理人、人身保險經紀人 科目:保險學概要 題號 3: 關於建立損失模型衡量損失時,通常會將損失分成下列那兩個部分進行衡量?(A) 主觀風險和客觀風險 (B) 預期損失與非預期損失 (C) 損失頻率與損失幅度 (D) 意外損失與不確定性損失
試題分析與正確答案
建立一個損失模型(Loss Model)來預測未來的總損失(Total Loss),必須依賴兩個基礎的數量指標來進行量化分析:
- 發生機率 (How often?): 即損失發生的次數或可能性。
- 損失大小 (How much?): 即單次事故發生時可能造成的金額或嚴重性。
因此,正確的衡量組合是損失頻率與損失幅度。
本題的正確選項為 (C)。
四個選項的保險學概念解析
(A) 主觀風險(Subjective Risk)和客觀風險(Objective Risk)
- 概念解釋: 這組分類是根據風險是否可被客觀衡量和是否涉及個人認知來區分風險的類型,而非用來組成損失模型。客觀風險是指實際損失與預期損失之間的偏差程度,通常可用統計數據(如大數法則)來量化,是保險精算師的核心考量;主觀風險則指個人對風險的主觀心理狀態或焦慮程度。
- 與損失模型關係: 它們描述的是風險的本質差異,而非計算損失總額的組成要素。
- 生活例子:
- 客觀風險: 統計顯示每 1,000 輛車每年平均發生 100 次小擦撞。
- 主觀風險: 駕駛人小王因為第一次看到嚴重車禍新聞,焦慮感大增,主觀上覺得自己發生意外的風險極高。
(B) 預期損失(Expected Loss)與非預期損失(Unexpected Loss)
- 概念解釋: 這組分類描述的是風險分析的結果和財務的影響。預期損失是根據過去的統計數據(即損失頻率乘以損失幅度)計算出來的平均損失,這部分主要由「純保費」來負擔。非預期損失(或稱超額損失)是實際損失超過預期損失的部分,這部分是保險公司提存「資本」和「準備金」來應對的變異性風險。
- 與損失模型關係: 這是透過損失模型(由 C 選項的兩元素組成)計算出來的結果,而不是模型本身的衡量組成部分。
- 生活例子:
- 保險公司預計明年要賠出 1 億元(預期損失),於是將這 1 億元納入純保費計算。但為了預防突發事件,公司會準備額外的資本(用於覆蓋非預期損失)。
(C) 損失頻率(Loss Frequency)與損失幅度(Loss Severity)
- 要件分類: 這是建立損失模型時用來衡量風險的兩大基礎組成部分。
- 概念解釋: 損失頻率是指在給定時間內,損失事件發生的次數或機率(例如,每年發生 10 次)。損失幅度是指一旦發生損失事件,其造成的金錢損失有多大(例如,每次損失 50 萬元)。所有精算與風險定價的計算,都是從這兩個變數開始。
- 生活例子:
- 你家水管漏水(損失事故)。
- 損失頻率: 過去五年你的水管平均每兩年漏水一次。
- 損失幅度: 每次漏水平均造成 5,000 元的維修費。
- 透過這兩項數據,你就能預測每年平均的損失($5,000 \times 0.5$ 次 = $2,500$ 元)。
(D) 意外損失(Accidental Loss)與不確定性損失(Uncertainty Loss)
- 概念解釋: 意外損失通常是指非故意的、突發的損失,這是純粹風險的一個基本特徵。不確定性損失並非保險學中標準的量化衡量指標。雖然保險旨在處理「不確定性」,但在實務上,是以客觀風險(客觀衡量實際損失與預期損失的差異)來替代這種不確定性。
- 與損失模型關係: 意外損失是可保風險的特性之一,但並不是建立模型時用來量化損失的兩個組成部分。
- 生活例子:
- 意外損失: 冰箱突然故障(意外且非故意的)。
- 如果損失發生是故意的(例如為了詐領保險金而自焚),則不屬於意外損失,保險通常不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