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止盡的書店退場潮
這兩天出版業的大新聞,是影評人686宣布其經營的獨立書店「有河書店」將於年底結束營業。686提到,營運至此終究不敵「產業結構的大環境」,曾經一個月可以賣出七、八百本書,但從去年底至今,暑期旺季賣不到四百本。
書市繼續崩跌的現實,不只出現在獨立書店上。連鎖書店方面,金石堂在這兩個月已經先後結束三峽北大店和彰化光復店,板橋文化店也因租約到期,預計於明年1月結束。
這個數字趨勢跟我自己的體感也是吻合的,新書在社群行銷上相當不利,讀者的娛樂和閱讀消費習慣改變,都已經讓出版產業幾乎不可能反轉。
文策院的產業季報也顯示幾個關鍵,例如:新書書種逐漸變少,文學小說也同步減少,市場越來越集中在大出版集團,開發新書的能量降低,舊書持續霸榜,版權時間越來愈短……
出版寒冬的下個階段,就是必須面對「出版冰河期」的碾壓。
「出版冰河期」的實際影響
也許有人會問:「出版冰河期」又怎麼了嗎?出版業自己不思考改革,迎合讀者的喜好和習慣,一直出不會賣的書,怪誰?
的確,台灣乃至全世界出版產業都面對非常嚴峻的挑戰,以日本為例,儘管日本電子漫畫的銷售相較疫情前倍增,但整體至今也是連續三年負成長。
在資訊多元、AI進化的當下,書店和出版業的消退顯示的危機是:原生內容的製作越來越困難,而且內容的價值越來越容易蒸發,大家其實很容易被書摘、說書甚至AI摘要等等免費的資源餵飽。乃至於所有的內容產業都在爭奪使用者的注意力和消費力,但內容本身卻一直在貶值。
我們以為每天打開手機,所見所得都是選擇,但事實上,我們被演算法投放的內容可能越來越單一,而這種流量集中(以出版來說,就是暢銷內容)正在排擠其他內容生存的機會。
如果暢銷書真有所謂必勝公式,出版業早就成為大家趨之若騖的黃金產業了,但這顯然非常昧於現實。出版社不可能每一本書都是暢銷書,這個世界也不會只有、只需要暢銷書。情況至此,我們面對的真正問題是:出版內容生存的「基本條件」和內容多元性正在崩潰,這會嚴重影響我們能夠取得的內容品質和數量。
「閱讀」要面對的是什麼?
出版市場最賴以維生的「閱讀習慣」、「閱讀風氣」,這些老掉牙的關鍵字一說出口,大家都覺得壓力很大很無聊,但這卻是事實。從閱讀角度的放眼望去,行動網路或AI氾濫的現況,會讓長時間主動閱讀思考的注意力,變成人類最稀缺的資源和能力。
未來,能掌握、分配自己注意力資源的人,具有向失去注意力的人(數位成癮者)傾銷特定內容的能力和條件。
如果不談買書,我認為書店會是拿回內容選擇權和注意力,治療數位成癮和焦慮最好的地方。很多個人和公共議題,真的因為數位成癮而讓討論的門檻變得很高,而仇恨通膨與情緒煽動的堆疊,會把人推離需要靜心沉澱才能進行的閱讀行為。
眼前冰河已至,在冰封之前,也許還來得及重新定義閱讀,以及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書店,或者,還需不需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