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新聞畫面一幕幕傳來:花蓮光復鄉受到重創,災後泥濘幾乎將村落掩蓋。然而,一群不分年紀、國籍,不帶光環、不求回報的人〜他們穿著雨鞋、拿著鏟子,揮汗如雨,努力彎下腰,一鏟一鏟地清理泥土,協助花蓮居民重建。
這些人被稱為「鏟子超人」。
除了鏟子超人,還有來自各地的救難人員、義煮團隊、醫護人員…進駐,提供災民與前線志工食物、補給與醫療協助。這份自動自發的熱心,讓人深深為台灣感到驕傲。有外國人驚訝地表示,他從未看過有任何國家像台灣一樣,人民會如此地自動自發,跨越彼此的陌生界線,去幫助需要的人。
照片截自中央社CNA
一場跨越年齡與身份的行動
花蓮災區的救援行動,展現了台灣社會最溫暖的一面:
- 有 80 幾歲的長輩,騎著腳踏車從彰化出發,只為了到現場出一份力。
- 許多年輕學子放下手機與遊戲,穿上雨鞋、拿起鐵鏟,投入挖泥的行列。
- 在網路上,許多人不是揪團購物,而是揪團包車,免費提供接駁座位、住宿給志工。
各行各業的人發揮所長,有人捐物資,有人提供專業服務,有人捐贈金錢(賑災基金會截至2025.10.1 止,已募得逾 7.8 億元)一起支持重建。這所有的一切,都令人深深感動:不分年齡、身份,當台灣遭逢挑戰,彼此都願意成為對方的依靠。
俗語說:「有錢出錢,有力出力。」許多民眾不只是捐款,而是真正「彎下腰」:
- 有人組織同事、朋友,成立救援小隊。
- 有人用職場專業,幫助設計物資站、義煮站、救護站,規劃各種物資配送。
- 有人親自揮鏟、搬運、運送,與陌生人並肩合作。
而身為中年的我們,深深感受到:中年人的價值,不只是守住家庭,更能擴展到社會與公共領域,成為推動互助合作的中堅力量。
不求回報的善意
在現場的志工,沒有誰計較自己付出多少、回報多少。即使對象是陌生人,他們依然願意幫助,這份「不求回報」的精神,正是社會前進最珍貴的養分。
然而,很可惜的是,在這次感人的互助行動中,網路上免不了有酸民。筆者看到有些人發表或傳播不正確、不實在的言論,質疑志工的動機,甚至攻擊某些組織。這些酸言酸語,確實可能讓熱心服務的民眾或組織感到沮喪,讓他們的付出受到質疑,心血遭到抹煞。
在此,筆者想對所有以各種方式前往光復鄉,以及在背後默默支持的民眾們說:
你們的愛心與無私,大家都看見、也感受到了。請不要被酸民的噪音所影響。
因為,真正站在泥濘中揮汗的、真正將資源奉獻出來的,是你們。你們的行動,已經超越了任何語言和文字的批評。你們是台灣最堅強的棟樑,是人性光輝的最佳展現。
深深相信,所有的汗水、愛心與行動,每一份善意,都已在災區化作希望的亮光、溫暖的力量,支撐著災民們勇敢前進,也讓參與志工們肯定自己,擁有更多生命韌性的養分。
原來,真正的影響力不是來自「言語」,而是來自「行動」。那一個個彎腰鏟泥的身影,勝過千言萬語。
互助合作的啟示
花蓮災後的故事,不只是一次災害應變,更是一堂深刻的人生課:
- 力量來自連結,而不是單打獨鬥:
當泥沙淹沒家園,靠自家人無法完成重建。只有大家彼此合作,才能盡快恢復生活。這提醒我們:在人生下半場,學會與他人連結,比單一的個人能力更關鍵。 - 行動比想法更重要:
很多人心裡有同情,卻不一定化為行動。而鏟子超人們讓我們看見:只要願意踏出去,哪怕只是傳遞物資、分送飲料...,任何一個小舉動,都能成為他人生命裡的溫暖與支持。 - 陌生人也值得被幫助:
在快速變動的社會裡,我們常專注於自己的生活圈。但當我們願意伸手去幫助陌生人,不僅是給予他人支持,更是對自己生命價值的美好展現。
有人說,中年是「肩上責任最重」的階段,但或許,這也是最能展現力量的時刻。因為我們知道生活的不易,所以更懂得同理;因為體驗過失落,所以更願意給予。
花蓮的鏟子超人,沒有披風、也無法飛翔,只是你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的「超能力」,就是願意踏出去〜多走一步、多出一點力。而這一點一滴,就會堆疊出巨大的希望與亮光。
一起讓善意成為習慣
這一次花蓮光復鄉的災害,讓我們再次看見台灣的希望。天災雖然帶來毀壞,卻也激發出人民最純粹的互助精神。謝謝所有鏟子超人、志工與默默付出的大家。你們的汗水與彎腰,是台灣最美的姿態。願我們記住這一刻!希望這份精神與感動,不只留在災區,更能走進每一個人的日常。
當我們都願意學習手心向下、伸手幫助陌生人時,台灣就會更強韌、溫暖、有希望。
特別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