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吹過海面時,總有人停下腳步,只為聽那一瞬的寂靜。
風,無形卻真實,它能帶來涼意,也能捲起塵土;能讓人感覺自由,也能讓人感覺孤立。在日常裡,風或許只是窗外的流動;但在人生某些時刻,風卻成了命運的暗喻。它提醒我們:有些歷史,不因時間遠去而消散,只是需要有人耐心傾聽。
風中的孤島風,本該是自由的象徵。「大風」這兩個字,不只是一種自然現象。在古代文獻裡,它常被用來代指「痲瘋病」,如今被稱為漢生病的疾病。因為恐懼與誤解,病患一旦確診,對他們來說,風不是輕盈的,而是將他們帶離家庭的力量。
1930年,樂生療養院成立。那時候,社會對漢生病充滿恐懼,患者一旦確診,就得被帶到這裡,與外界隔離。許多人走進院門的那一天,就明白自己再也回不了家。
樂生坐落在新莊山坡上,四周曾有鐵絲網與溝渠,阻斷人與外界的連結。但院民們依然努力地活著:自己種菜、做工,蓋起小屋,辦學校,甚至在這裡結婚、生子。對外界而言,這是一處隔離的地方;對院民而言,卻是唯一能安身的家。
從隔離到正名
1950年代,隨著藥物出現,隔離的高牆慢慢拆除。病友第一次能走出院門,能投票,能回到家人身邊。到了1990年代,漢生病在台灣幾乎絕跡,社會也開始意識到,長久以來的隔離與歧視,對病患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
2008年,《漢生病病患人權保障及補償條例》通過,政府公開道歉並給予補償。對年邁的院民來說,那是一句遲來太久的「對不起」,也是一份終於被看見的安慰。
家園,再一次被風動搖
然而,另一陣風卻吹來了。這片山坡的寧靜,並沒有因此被保留下來。隨著都市開發的推進,捷運施工的機具切斷了山腰,也切斷了他們原有的生活。曾經熟悉的院區,真的化作一座孤島。於是,年輕人來到他們身邊。有人推著輪椅上街,有人拍紀錄片、寫歌,把故事傳出去。老人守著家,青年守著良知。這段跨世代的同行,成了樂生故事中最動人的篇章。
我們活在一個資訊永遠比呼吸還快的時代。當社會議題一波波湧上新聞版面,很快又被下一則爆炸性的標題蓋過。對樂生療養院的關注,也曾經如此。遺忘的速度,比風還快。
大眾以為樂生運動已經落幕,抗爭已然結束;但對院民來說,日子仍要一天一天過。有人在歲月裡老去,有人在等待中熬過病痛,也有人在信念的動搖與堅持間拉扯。這些細碎卻真實的生活,不會出現在新聞焦點裡。它們如同風聲,在耳邊一閃而過,除非有人願意停下來,用二十年的時間去聽。
鏡頭裡的二十年
導演許雅婷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從學生時期參與樂生運動開始,她便背著攝影機,在院區裡進進出出。二十年來,她持續蹲點、記錄,陪伴著這群在「大風之島」上生活的人們。她拍下了院民的日常,拍下他們與外界對話的努力,也拍下了都市開發如何一步步侵蝕他們的家園。當外界以為故事已經落幕時,她的鏡頭卻在告訴我們:真正的對話,還沒結束。
《大風之島》這部紀錄片,不只是影像的堆疊,它更是一種凝視。它與人同高、與風同頻,選擇以耐心與時間對抗遺忘。這樣一部拍攝二十年的紀錄片,是希望讓更多人能看見:在我們的城市角落,仍有人以生命為家園奮鬥。
支持這部作品,就像在風中點起一盞燈,它提醒我們,歷史不該被沉默,故事值得被流傳。
👉 立即參與《大風之島》紀錄片上映發行經費集資計畫
曾被稱為大風的病,如今成了吹醒記憶的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