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帶著兩個用木皮樣本做的書籤要送老客戶。因為知道她性格活潑開朗,能夠接受新事物,所以挑選了兩組與一般木紋印象不同的類型。一個像是有羽毛覆蓋的紋理,另一個則是帶有光澤的細緻直條紋款式,加上適合其色澤的流蘇製作而成的書籤去找她。
果然她愛不釋手。本來家中還有她的同事,她瞄了一眼發現對方沒在注意我們,然後就默默地把兩個都收歸己有了~(偷笑

收過她製作的手作耳環和為我挑選的連身工作服,還不小心成為了我現在的房東。而當時也曾經一起討論她愛手作,甚至想往軟裝設計師進修的夢想。也曾交流過工作上經歷的困難和照顧家裡的辛勞。因為一個設計案的認識,緣分延續的比想像中還要久......
我可能比你的親友更貼近你的生活
身為一個室內設計師,我的工作往往比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更為接近大家的私生活。
之前有來諮詢設計的同學,告訴我他離婚後又再婚,新婚妻子帶著一個又懷著一個孩子所以得買新家的故事(所以我得預想家中有兩大兩小,還有幼兒相關需求)。今年則分別有兩位客戶對我說她們離婚了,所以搬家後要再裝修或調整現有裝修(能加入更多有個人特色的單身宅規劃)。
也碰過客戶在我面前爭執甚至吵架,我趕緊充當和事佬的畫面(把伴侶的話轉翻譯成愛另一半的語言)。又或者聊著聊著,就順便聽到了婆媳關係和家族遺產的事(謙卑地跟著學習富貴人家的人生智慧)。
不過聽到更多的還是家人們的習慣。像是陽台的洗衣槽層板過重彎曲,原來是家中每個人都得用不同的洗衣精分開洗衣;為了夫妻倆早、晚班不同工作時間,所以需要在家中做出部分隔絕空間及聲音的過道門;孩子因為有光線就會睡不著,而需要選擇全遮光的窗簾;上大學的女兒希望在房間窗邊臨窗的吧檯唸書而不是書桌.....
我可能比你的親友都還要更清楚家裡每個人的各種作息和小習慣。
你想要的住所是什麼樣子呢?
當你要將家整理或是裝潢時,想套上IG或是短影音看到的樣式,或是利用建模軟件本身帶有的模板生成,那我想是可以做出一套看起來還不錯的「住宅」。
又或者你找了一個很有特色也很有想法的設計師,設計出來的家就是他的概念呈現。那麼,比起住宅,更可以形容這是他的「作品」。
但若你與我想法一致,我們要的是一個住起來舒適,就像量身為自己訂作的「家」的時候,那麼你就會與你的設計師有更多的深度交流。
幸福是從你此刻所在的「這個地方」開始的。
_《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
⭐請嘗試著看看下圖,當家中家具不置換的前提下,思考什麼樣的配置能拉近家人間的心理距離呢?
人與空間的對話
你想過只靠調整家具的位置也能讓家人感情變好嗎?還可以打造出讓長輩活絡退化的大腦環境?理解孩子是對視覺或聽覺的非屏障者,就能布置出適合他專注念書的區域?
看回上方的圖A與圖B,就線路安排的話,確實圖A的方案是建商通常會安排佈線及電視擺放的位置,而且看電視時也不容易被窗外的光線干擾。
但我們把「人」的因素也放進去試著想像一下.....
當伴侶在煮飯時,看著的是另一半背對著的後腦勺,心裡的感覺應該會是覺得冷漠,好似自己一個人孤單攬下家事也沒人在意。而兩人即使想要分享些什麼,溝通上的姿勢以視覺角度也令人感覺不快。
但若是沙發與電視轉向到圖B的安排呢?
即使兩人的下班時間及飲食時間不同,一人已在客廳休息而另一人還在進食,但視覺上可以看到彼此,對談起來也會感受到被重視吧!若家中還有孩子,父母及孩子也能輕易看到彼此在視線之內,內心就不感覺孤單了呢~
住家也有心理學
我一直覺得聊天力是做設計時很重要的一環。既能建立與業主之間的信任關係,還能瞭解到許多在做設計規劃時的必要資訊-居住者的習慣、愛好及家人們的互動方式。
然後再把我小時候看故事書的感性與想像力,拿來現在放在放在模擬居住者的心理活動。所以經常在規劃平面圖時就對著圖面想像居住者住在裡面時可能的視角與動線,開始施工後也常站在工地裡看似發呆的對著不同視角,實際感受從不同角度看到的家的樣貌,以及家人之間可能的互動模式與心理感受。連完工之後,若有聯繫或還有機會再過去家中的話,我總喜歡聽聽業主在裝潢好的家中生活的故事,並看看他們實際生活的樣子。
相較之下,以空間設計心理學為基礎規畫的空間設計會花許多時間來了解「你」,這都是為了要設計你的「心理與行為」。空間設計會運用特別的聆聽法來引導出你想要感覺的「快樂」情感是什麼(=你真正的渴望的需求),執行能夠滿足那些情感的提案。過程中通常會詢問「你平時都坐在哪裡?」「你想用什麼樣的心情在這裡生活?」等,再建議「如果要滿足你想要感覺到的情緒,會是這樣的空間格局、這樣的修飾收邊、這樣的燈具、這樣的家具」,主詞都是「人」。_《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
而那就是我和業主們在設計的每個階段不停聊天聊出來的結果。
像是因為想要朋友來家裡一起暢聊,所以想為她設計個像在咖啡廳般的窗邊桌;因為希望回家感覺好心情,所以將鮮明的黃色刷上玄關牆面;因為預計在家中掛上許多藝術品,所以先留好相襯的位置和搭配也同樣感覺活潑的跳色地磚....
一個家,是會因為人與空間有好的互動而感覺鮮活。
文章一開頭的業主,住家完工準備交屋時發生了一個小故事。

接近完工準備交屋時紀錄照片
當我比業主提早到現場準備交屋時,在地上踩到了許多小顆粒,讓我不禁惱火前一天監督清潔的夥伴到底有沒有再次檢查過現場。忍著脾氣先打掃好後,業主到時開心的與我聊起天。然後我才知道.....
前一天晚上她老公帶著三個孩子開開心心地坐在地上吃炸雞,看著超大電視追球賽!
OMG!!!所以地上殘留的不是前一天早上清潔沒打掃好的髒污,而是晚上業主一家人太開心的證明!(幸好我還沒罵人......😂😂😂)
而在後續交屋後,更有趣的是明明她們一家五口有租大坪數的房子,但孩子們都喜歡來這不到20坪媽媽原本要拿來當工作室的小宅裡窩著。我想面對客廳的開放式廚房拉近了家人間的距離,只有雙人床的臥室及預備當工作間的空間也僅有視覺可穿透的格柵象徵性地區隔開來,讓大家容易看到彼此。魚骨拚的木地板,即使到上週我去她家,她都還跟我說你挑的這木地板我真的很喜歡,踩起來很舒服,所以地板一定要維持乾淨可以隨時踩踏在上面。
而其實很清楚自己要什麼的業主,在當時很清楚地告訴我她想要一個什麼樣的家,我只是細化後為她執行實現而已。

六年後的客廳變得更加溫馨
也因為在設計前期有足夠的討論與瞭解,所以在住了那麼多年後,這個家反而是越來越感覺豐富與充滿情感。

連原本要擺放裝飾品的位置都變的更有....「人味」?
因此,室內設計師這職業做得越久,心理相關知識看得越多,我越覺得自己像個老媽媽一樣。只是我照顧大家的方式是透過將家重新規劃的更貼合業主的需要及想要,讓大家能夠活得更像自己喜歡的樣子吧~(笑)
我們想要的不是住家這個「物品」,而是想要獲得和家人一起享樂、平穩地生活、感受得到羈絆的喜悅或安心等「情感」。_《居家布置的心理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