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想這個熟悉的情境:
每天上班通勤人擠人、面對主管的壓力、各種代辦事項、客戶的善變,偶爾還要背黑鍋挨罵......當你辛苦一個月,拼命完成這些任務後,你終於領到薪水。
那一刻,你會有任何的「罪惡感」嗎?
我想大部分的人不會。
甚至更多的人還會覺得:「我這麼辛苦耶!怎麼才領這麼少錢?!」
但有趣的是,假如你正在發展副業,你一樣努力在提供自己的產品或服務、一樣做了很多功課與付出,直到客戶終於買單付錢給你的時候,你心中是覺得:
「哎呦~怎麼給這麼少!」還是:「哇,我真的可以領這筆錢嗎?」
這是種深植在我們腦袋中的習性。
一種幫公司賺錢「很正常」,直接幫自己賺錢「好奇怪」的感覺。
我稱這現象為「獨立者效應」。
獨立者效應是什麼呢?
先說,這不是個學術名詞,比較像是我自創的,獨立者這名詞靈感來自於人類圖中的一個名詞:個體人。
「個體人」代表著比較獨立運作的人,他們更願意展示自我獨特性、尊重自己的需求,並依此發展生活跟事業。
所以「獨立者效應」指的是:當個人從組織的角色,例如員工、主管等工作身份抽離,試著成為獨立的價值創造者,如KOL、創作者、顧問、接案時,內心有著「我還不值得」的狀態。
像我剛開始接案講課的時候,我就只敢講免費的,深怕自己不是一個「咖」。
而現在,隨著跟顧問公司的配合,我反而會覺得去演講不收錢很奇怪,這就是一個逐步轉變的過程。
一段從「幫別人賺錢」轉變成「為自己而活」的過程。
假如,你也剛好在經歷類似的過程,或許下面幾個認同來源的方向,值得你去重新思考。
首先是社會認同,也就是普羅大眾認可的價值。
例如醫生、律師、工程師,大多數人跟長輩都會覺得很優秀、充滿前景,當我們說自己在做水電工、清潔員、保險業務,大多數人會覺得你好像混得不好。
像我擔任保險業務主管,薪水相當不錯,遠比一般上班族高,但家人還是時常覺得:「你要不要考個公務員?」
要消化這些聲音,也需要不斷地自我對話來慢慢調整。
再來是他人認同:當我們在公司,努力完成主管、客戶的任務後,得到公司的獎金、主管或同事的讚賞或掌聲,我們會覺得自己好像很有價值。
但獨立提供價值的人,一開始不見得能夠獲取到夠多的他人認同,通常需要累積出一點成就之後,才會逐漸地得到他人的肯定。
最後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自我認同。
也就是你對自己是否足夠有價值的認知?
這很複雜,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自我認同模式,例如薪水高低、長官喜不喜歡我?跟同事相處如何等等,而當我們試著獨立自己提供價值,這一切都瞬間會被抽掉,只能重新開始建立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的建構,可能是最可怕的一點,因為再也沒有任何人跟標準可以告訴你「你是否成功」。
這轉變就像是我們本來每天只要拿著畫好線條的底稿上色,變成了每天都是完全空白的畫紙,你忽然發現,在這些領域裡再也沒有任何規則、代辦事項、指定任務要去完成,你可以完全自由地揮灑創意!
這種自由或許我們都嚮往過,但真正得到它的時刻,很多人卻又反而不知所措。
這是個很有趣的狀態、也是一段必須跨越的門檻,能夠跨出這步的關鍵在於:你必須重新定義「成功」。你要明白自己真正想過的生活,以及自己摸索出走到這一步的可能路徑,然後克服其中各種現實的財務問題!
我想,這可能也是多數人寧可一輩子上班,不願嘗試更多的原因。
所以,當你開始為自己賺錢時,那種「我還不值得」是很正常的。
代表你正在從外在的認同,開始轉向到給自己價值的路上。
對於金錢的罪惡感,很多時候不是關於我做的夠不夠好,而是我認不認同自己的價值?
你能更自在地收下屬於你的價值嗎?
我想,我們都在路上,都還在練習。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