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捲與AI的啟蒙
中國大陸有個很流行的詞「內捲」。
內捲的意思,是一群人不斷在競爭,拼到最後,並不是因為真的有新的突破,而只是因為大家都怕輸給別人。
AI剛出現的時候,確實帶來一股新的浪潮。它讓很多人能快速寫文章、產圖片,甚至做影片。過去要花很多時間練習、學習的技能,突然之間好像變得「誰都能做到」。
可是問題來了,如果再過6到12個月,每個人都具備同樣的能力,那麼你跟別人之間還有什麼區別呢?當大家都能用AI生成文章、影片、圖片,你的作品就不再因為「能做出來」而特別,而是會被放進一個更大的比較之中。
於是,因為AI帶來的便利,慢慢又會走回到「內捲」的狀態。大家都在拼誰產得更快、誰產得更多,但這樣的比拼,最後不是看工具,而是回到更基本的功夫。
在AI工具下,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是什麼?
當人人都能使用AI產出文字、圖片、影片之後,差異就不會再來自於「會不會用工具」。因為只要你願意花時間摸熟,工具都能操作。但真正拉開距離的,是那些「基本功」。
什麼叫基本功?就是任何領域中,更加本質、基礎的東西。
拿寫作舉例,寫作不是單純的「會不會寫」,而是思想的呈現與表達。能不能寫好,取決於你會不會想。會想,來自於對生活的觀察與感觸,文字只是把這些所思所想整理出來的成果。
當然,你可以讓AI幫你「想」,但假如這些想法,沒有基於真實生活,早晚會讓人看穿手腳。例如在不同文章中,我都分享過人生中的某些故事,但每次可能用不同角度、不同面向來呈現,因為這是我真實的人生,所以才能這樣展現。
AI可以編造故事,但缺乏人的真實生命力,無法用來建構信任影響力
很多人會以為,AI來了,反而不需要努力了。其實剛好相反,AI只是幫你把「基本工序」做快,但沒有辦法取代你的判斷力和表達力。
比如說,你用AI寫一篇文章,內容看似完整,但如果你本身沒有清楚的思路、獨特的觀點,文章最後還是會流於平庸。反過來說,一個有深度的人,就算交給AI代筆,作品依舊能保有他的味道,因為骨架和靈魂是他自己給的。
所以,當工具的差異越來越小,人與人的差異,就會重新回到這些「看似老掉牙」的地方:你能不能專注?你能不能持續?你能不能找到自己獨特的角度?這些問題聽起來很傳統,但它們才是真正能拉開距離的東西。
AI最終,只會讓人們必須回到更基本的功夫。
影像的靈魂與共鳴
談完文字,也來聊聊影像吧!我很喜歡看戲劇,尤其是那種真誠、情感流露的故事。因為人物的情感流動,就是影像能打動人的靈魂所在。
現在很多人做影片,靠AI生成腳本,套用現成模板,加上一些特效,看起來好像很專業。但看多了就會發現,這些東西雖然整齊漂亮,卻缺少一種打動人的力量。
因為真正能讓人停下來看的影片,往往不是特效有多炫,而是畫面裡有靈魂、有情緒,能引發共鳴。
就像電影裡的運鏡,一個緩慢的推進、一個角度的切換,都能帶出人物的內心。這些細節不是公式能計算出來的,而是來自創作者的審美與直覺。
AI可以幫你把腳本寫得很完整,但它抓不到你感受到的情感,也寫不出你的信念與價值觀。
換句話說,影片的力量,來自「人」的感受。當你在鏡頭後面選擇要怎麼取景、要把觀眾的情緒帶往哪裡,那份判斷就是你的核心能力。觀眾看的不是一段冷冰冰的影像,而是透過你的視角,感受到背後的情感。
所以,後AI時代的影像創作,差異不會是誰的工具更強,而是誰更能用畫面說故事?誰更能把人物的心事、信念展示出來?這就是AI無法取代的部分,也是我們真正要回到的「基本功」。
AI能寫腳本,但無法取代人的審美、信念與價值觀,這才是影像打動人心的關鍵。
結語:不可取代的基本功
在後AI時代,我們都無法否認工具的力量,它確實讓很多事情變得更快、更方便。但真正決定我們能走多遠的,從來都不是工具,而是我們自己。
文字需要真實的生命去支撐,影像需要靈魂與情感的注入。
AI能加速,但無法替代這些更根本的元素。當所有人都有了同樣的工具,留下差異的,就只有我們的觀察力、專注力、價值觀與持續投入的深度。最後能被看見的,不是誰用AI用得最好,而是誰能在工具之外,依然展現出最真實的自己。
所以問題來了:當AI替你把形式都完成時,你還能拿什麼,去證明這背後有一個「活生生的你」?
你的作品,究竟是工具的產物,還是你靈魂的痕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