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說,他希望30歲的時候,能在國外醒來。
也許是在清邁的早晨,陽光灑進Airbnb的窗簾;
也許是在布拉格的咖啡館裡,邊啜著黑咖啡邊開會;也許,只是換一個城市呼吸。
我笑了,因為這畫面實在太浪漫。
但坐在我面前的,是個極度務實的年輕人。
他雙主修「地政」與「財稅」,現在是大五,履歷表上全是實打實的努力。
已經在兩家銀行實習過,一家在分行、一家在總部。
英文多益近滿分,也曾去新加坡交換學生。
參加國際志工計畫,線上教導尼泊爾學生英文跟中文,
也參與境外學生接待家庭計畫,自學印尼語。
他知道浪漫不能靠運氣,要靠策略。
「我想先去銀行工作,逼自己成長,
累積財富、經驗、人脈,
等我有底氣後,就去國外過數位遊牧的生活。」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裡沒有一絲猶豫。
我很開心看到眼前這位大學生,對自己的未來有明確的架構,
知道自己缺什麼,也知道自己想去哪裡。
這樣的年輕人不多。
很多人到30歲還在問「我到底喜歡什麼」。
而他在22歲就已經在規劃如何用工作換取自由。
那不是單純的「夢想」,
而是一個帶著Excel表格的願景。
他說自己個性內向,不擅長競爭,
不想去那種每一輪都要PK的MA計畫。
我欣賞這份清醒。
因為「知道自己不是誰」,往往比「想成為誰」更重要。
於是我們聊到幾個可能的方向:
銀行的企業金融部門、
專門做企業融資的金融機構、
或是大型不動產公司,結合他雙主修的專長。
再往外一點,也有國際非營利團體(如Give2Asia)、幫捐助者設計慈善計畫的角色。
他靜靜地聽,點頭、做筆記。
整個過程,我看到的是一種極度清楚的覺察力,
他不急著決定,但他知道要蒐集資訊。
我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想去國外?」
他笑著說:「因為我喜歡交流,也喜歡呼吸新的空氣。
但我知道要到那一步,我得先讓自己變成『被世界需要的人』。」
這句話,讓我記了下來。
我想,這就是新一代年輕人的模樣。
他們追求的不是穩定的「位置」,
而是能夠自由移動的「能力」。
他們不是想逃離職場,而是想讓工作跟生活能同個節奏。
不是只問「我能賺多少錢」,
而是「我能不能在這個過程裡變成更自由的人」。
雙主修,對他來說,不只是兩張學位證書。
那是他替未來準備的兩把鑰匙。
一把是理性的,打開財務與制度的世界;
另一把是實際的,理解土地、空間與人之間的關係。
有時候,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下工作」的那天,
而是「能在任何地方都讓工作持續發生」的那一刻。
我看著他,心裡有一個畫面。
也許幾年後的某個早晨,
他真的會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打開筆電、吹著薩克斯風、
開始他那天的工作。
那時候的他,大概已經存夠了自由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