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職涯博覽會諮詢現場,有個年輕男生來找我談,他是南部科技大學機械系畢業的。三年多的職場歷程,從設計工程師、售後服務,到現在被調去品管。
他一坐下就說:「我最近工作有點不快樂,想問看看自己適合什麼方向。」
老實說,這種開場白並不陌生。我問他:「那這幾年裡,什麼時候你覺得最快樂?」
他想了想說:「寫產品說明書的時候。」
但這答案,讓我有點意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1|快樂的線索,藏在那份說明書裡
他不是喜歡寫字,而是喜歡「把複雜的東西講清楚」。
因為公司做的是 B2B,他要先去問研發、設計單位了解產品邏輯,
再用別人聽得懂的語言寫成說明書。
他說那時候覺得滿有成就感的。
那種「我懂了、也讓別人懂了」的感覺。
他自己說,那是一種創造的過程。
這樣的人,不是典型的工程師思維。
他其實更像「翻譯機」,喜歡理解、整合、再創造。
他後來被調去品管單位。
每天檢驗報告、開不完的表單,創造力完全用不上。
難怪他不快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2|他以為自己愛設計,其實他愛的是「理解全貌」
我問他:「那你第一份工作不是做設計工程師?那不是也算創造嗎?」
他說:「沒有啦,那種創造不是我想像的。每天被交期追著跑,
要改圖、改料、改設計,根本不是自己決定的事。
我只是小小的螺絲釘之一而已。」
我笑了。
其實這句話,很多做設計工程師的人都說過。
很多人以為自己喜歡設計,其實他們愛的是那種「能掌握整體脈絡、能提出想法」的過程。
但在大型機具製造廠的現場實際狀況是~
那個過程只屬於「有權決定方向的人」。
你如果只是執行端,就只會看到交期,不會看到創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3|他真正的卡點:被用錯位置
我請他用三個 hashtag 形容自己。(後來怎麼樣也只說得出這一個~)
他想了五秒,眼睛一亮:「#系排第一名!,我有好幾個科目都是系排第一,這些科目有機器夾具設計、機器XXX、機器XXX」他很開心地說著。
我忍不住笑出來:「你應該是創造型的吧?」
他點頭。
這時更確認了。
他現在的卡點不是能力不夠,而是「被放錯位置」。
一個創造型的人,被放在品管,這種維護型的工作中,
他能撐一下下,但會慢慢失去光采,除非他找到可以添加創造元素的切入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現實一點講:老闆不會幫你找到對的位置
我問他:「你覺得,公司為什麼把你調去品管?」
他說:「我猜應該是主管覺得我待過售後服務,懂客戶聲音,
所以想讓我去改善品管流程。」
我說:「那很棒喔,這是個好機會。」
他愣了一下。
我繼續說:「你可以試著把這當作一個觀察資料庫,
從使用者回饋中找到設計的盲點,然後提出改善建議。
讓主管看到把你調去品管後你的價值。」
他若有所思。
我又補了一句:「重點是,你要讓主管看到你能幫他加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5|被加薪的不是最努力的人,是最有用的人
他苦笑:「我調單位了,工作要求不同了,職等也不同了,但是公司沒有幫我調薪。」
我說:「那你有沒有讓主管看到你可以創造的價值? 覺得需要幫你調薪? 」
他安靜了幾秒。
我接著說:「老闆的資源是有限的。
升遷、加薪、工作內容指派、專案機會….等等這些,只會流向對他有用的人。
如果你能讓他覺得『把你放在這裡會讓他省事、效能提升、讓部門變好』,他自然會想投資你。」
我最後給他一個建議:
若還沒有其他打算或更明確自己擅長跟喜歡什麼,先不要急著離開。再給自己九個月的時間,建議可去研究像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的使用者需求的這類的產品設計思維方式觀察、紀錄、提出改善建議。做出一個成果,讓主管看到你的價值。
到時候,"要嘛你被看見,要嘛你看見自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6|給每個覺得被用錯位置的人
學生時代的第一名,是會考試;
職場裡的第一名,是被需要。
老闆不會幫你找到對的位置,
但你可以用結果,逼他重新看你。
想被加薪、想換職務,
不是等公司改變、老闆改變,
而是先讓自己「有被投資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