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是什麼?
宇宙是道。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中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原來道生宇宙、萬物、人類。
什麼是「道」?
道是原則、道路,是一種無形的存在,更是一切的根源,它生出一切。
「一切」都來自「一」。
「一」就是宇宙,也是根源、存在、原則,也是「道」。
因此,「道」就是「一」。這個「一」,就是「唯一」,是「唯一」的根源、存在、原則。
因此,宇宙、道的「唯一」就是「獨立體」。
什麼是「獨立體」?
一般人認為「獨立體」是獨立於人類存在之外。其實不是,宇宙是一個存在體,人類也是一個存在體。宇宙是個存在體,更是「獨立體」,講的是它的「獨一無二」。宇宙獨立於萬物、人類、物理、時間、空間、能量、物質之外。
然而,萬物、人類、物理、時間、空間、能量、物質⋯等,不能夠獨立於宇宙之外。
宇宙與人類連體。宇宙對人類情有獨鍾。
為什麼?
如果沒有人類,這世上,根本就沒有人會知道宇宙的存在。宇宙跟人類結上不解之緣,還變成了親人。人類不只是不能夠獨立於宇宙之外,同理,宇宙也不能夠獨立於人類之外。然而,人類是有限性的,而宇宙卻是無限性的。
因此,人類被賦予了一種使命。
什麼使命?
人類要負責改變物理、時間、空間、能量、物質、生理、認知,讓人從人類的有限性之中提升到宇宙的無限性𥚃來。這是宇宙的終極,更是人類的任務,人類正在體會、懂得宇宙的「化」。
「化」是什麼意思?
就是「變化」。在甲骨文之中,是「顛倒的兩個人」,一個頭朝上、一個頭朝下,就在說「變化」。
「化」什麼?
「化」有限為無限。宇宙也可以叫做「大化」。這個「大化」就是「變化」,即是「諸化」。
什麼樣的「變化」?
計有許多「化」,如:
1.教化-就是用教育為手段來使風氣改變,讓人發生變化。
2.風化-就是風俗的變化。
3.生化-就是宇宙生育而變化萬物。
4.造化-就是宇宙可造就萬物 。
5.進化-一切事物的進步。
人類就是宇宙「大化」的成果。人類被賦予任務。
什麼任務?
要去覺察到宇宙的存在。人更要去覺知到《宇宙人生論》的知識,發現「宇宙」的存在。因此,人要去愛宇宙,設法與宇宙以及人類和平共處,知覺到宇宙的特性是:
1道。   2根。   3源。   4法。   5本。
6存。   7在。   8真。   9善。   10美。
11神。   12原則。   13智慧。   14真理。
15永恆。
找到這些難嗎?
難,因為缺少動力,這裡必須要有一個開端。
如何開端?
知道「我是誰?」
是知道「人自己是誰」嗎?
對,更要知道「宇宙是誰」、「宇宙是什麼」?
「宇宙是誰」?
宇宙就是宇宙。
宇宙是什麼?
宇宙是「單」!
是「單獨」嗎?
對,「單」又稱為「獨離體」,簡稱為「獨」或「寡」。
「獨」或「寡」又叫做「孤」,是為「孤獨」、「孤單」、「孤寡」。
人間的皇帝就常常「稱孤道寡」。
秦始皇自稱自己是「朕」,就是一般人所說的「我」或「吾」。
君王為什麼要「稱孤道寡」?
在秦始皇之前,春秋戰國時代,君王「稱孤道寡」的「孤」,是自稱,講的是自己很「孤單」、「孤獨」。
為什麼要自稱為「寡」?
「寡」就是「孤寡」,認為自己很「孤單」、「孤獨」、「孤寡」,通常自稱為「寡人」。這些都是「仿效宇宙」的「獨一性」。
有時候也自稱為「不穀」。
什麼是「不穀」?
這個「不穀」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其中說:「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這個「不穀」跟「孤」、「寡」是同一個意思。
「不穀」表面上是「不出產穀子」,有時候寫成「不谷」,意思是「不豐收」,其實是「不善良」、「無後代」。
這個說法,聽起來並不好,但卻是君主謙虛之詞,並不是說自己是無德性之人或斷絕後代的人。謙卑是美德。
人類要進一步去認知,宇宙本身就是「孤」、「單」、「獨」、「寡」,就是「一」。「一」的其中一個意思是「唯一」。
「唯一」什麼?
唯一宇宙,如:
唯一道。
唯一根。
唯一源。
唯一法。
唯一本。
唯一存。
唯一在。
唯一真。
唯一善。
唯一美。
唯一神。
唯一原則。
唯一智慧。
唯一真理。
唯一永恆。
以上這些「唯一」有很多,就代表不少於「一」,是「多」的意思。
這𥚃很矛盾,既是「唯一」又「多」,很奇怪!
宇宙不是「唯一」嗎?
對,宇宙本來是「唯一」,但它並沒有堅持住這個「唯一」。
什麼意思?
宇宙若堅持「唯一」時,宇宙將不存在,就不會有後來的宇宙、萬物與人類。因此,宇宙既「唯一」又「不唯一」。
為什麼要強調宇宙的「不唯一」?
這樣子一來,宇宙才能夠「化」。無論什麼「化」,都在講其形狀、性質、狀態的轉變。尤其是「進化」,是萬物轉變的根源。這樣才能夠反應《道德經》四十二章中的說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原來宇宙、萬物、人類都來自於「道」,來自於「一」。「一」是「大化」的根,而起了「諸化」,首先必須要會「生化」,若不「生化」,即無法「一生二」。
這裡頭充滿著變化、造化、教化、風化、進化⋯等。
只有「化」了之後才會有「二」。如果沒有「二」,就是一個孤單的「一」,只是孤勇者,如同槁木死灰。的確,宇宙的本質是「一」,這個「一」就是「一個」。
為什麼強調「一個」?
強調的是「一個樣子」、「一種狀態」。
什麼樣子與狀態?
樣子與狀態有其特色:
1「統一性」。
2「整體性」。
3「一體」。
這個「一體」,即宇宙萬物與人類的初始狀態,同時也是最終歸宿。這個「一體」就沒有二,也沒有二以上。這麼一來,宇宙就不會「生存」,也不必追求「統一性」!
宇宙若無法生存時,哪來的「統一性」?
對,所謂的「統一」就是「合一」,這就需要有「二」。如果只有「道生一」時,的確只有「統一性」、「合一性」,不會有「二」。宇宙有「二」,才算是真正的「有」。如果沒有「二」,就只有「一」,只會如如不動,就等同於「無」,因為它不會「生」,就幾近於「不存在」,就是「沒有」。
生不生,有關係。
宇宙是如此,萬物如此,人類亦如此!
如果宇宙無生或人類不能夠生生不息時,宇宙將死寂一片,人類立刻滅亡。宇宙一定要「存在」、萬物也一定要「存在」、人類更是必須「存在」,這才是宇宙、萬物、人類的意義!
宇宙、萬物、人類要如何「存在」?
就得「生化、變化、造化、教化、風化、進化」⋯等「諸化」。
宇宙其中最重要的是「進化」,就是「一生二」。
宇宙雖然是「一」,卻又擁有了「二」。
什麼是「二」?
即「二狀」。
有了「二」,顯然就不是「一」,這世界就從「一」的「統一性」開始,進化到了「二」。「二」的特性是:
1差異性。
2多樣性。
因此,宇宙始於「道」、「本」、「源」的「一」與「整體性」,是最初的,也是最終的。
後來才有了「二」,是宇宙萬物的各別態、分離態。
有了「二」即形成了「二元對立」,如:
1「有無」的相對。
2「陰陽」的「差別」。
3「善惡」的現象,這是現象界。
這現象界即事物性,至少是「二」,是為「二重性」。
無論多麼的「二」,它還是出自於「一」。
「一」與「二」兩者關係緊密。因此,「二」不能自外於「一」;「一」也不能夠自外於「二」。
從此可見,宇宙是「一而二」,又「二而一」。
「一而二」是什麼意思?
宇宙萬物都是「一」,強調宇宙的特性,如:
1同一性。
2本源性。
「二而一」是什麼意思?
宇宙萬物都是「二元性」,強調宇宙另一個特性,如:
1二元性。
2分裂性。
3現象性。
「二元性」的分裂性、現象性來自「一元論」的「統一性」、「本源性」。萬物的「二元性」,其本質還是「一元性」。「一元性」與「二元性」,互有關聯。
無論「二元性」或「一元性」,皆始於「道」、「本」、「源」、「一」,是「同源性」、「統一性」,這就是「一而二、二而一」。
「一而二、二而一」是宇宙最大的功能,奠定了宇宙的根基。
黃振輝/2025.1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