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老師,我真的搞不懂。市場上漲的時候,我就想加碼;跌的時候,我就想停扣。 明明知道定投要長期,可是我就是控制不住自己。是不是我根本不適合投資?
哲人:你不是不適合投資,你只是把太多「不屬於你的事」當成了自己的事。
年輕人:不屬於我的事?可是市場在跌,我的資產就變少,這難道不是我的事嗎?哲人:那是市場的事,不是你的事。 市場會漲會跌,這是它的課題;你要不要恐慌、要不要亂動,才是你的課題。 你不能控制市場,但你能控制自己。 你越想去控制市場,越會焦慮;你越專注於自己能做的事,越會穩定。
年輕人:可是我總覺得,如果不去關心市場,就會錯過什麼機會。
哲人:這就是陷阱。 「課題分離」不是要你不關心市場,而是讓你明白—— 市場不會因為你的焦慮而漲,也不會因為你的冷靜而跌。 你該做的功課,早在投資之前就該完成: 你選的標的是什麼? 你的投入比例是多少? 你的時間尺度是幾年? 如果這些都想清楚了,那市場怎麼波動,與你無關。
年輕人:可我總是看著別人賺很多就羨慕,看著別人虧就害怕。這也算是「別人的課題」嗎?
哲人:沒錯。 別人賺多少、虧多少,是他們的課題。 你若因為別人的漲跌而改變自己的策略,你就把「別人的課題」變成了「你的焦慮」。 「別人瘋狂的時候,我要保持清醒;別人恐慌的時候,我要理性。」 這不是冷血,而是清楚地分辨「誰的事」。 他只處理自己的課題—— 找到懂的公司、定期投入、靜靜等待。
年輕人:那…我該怎麼練習這種「不被影響」?聽起來好像很難。
哲人:一開始確實難,因為我們習慣了反應世界。 你要做的,是反過來。 每次市場波動時,問自己一句:「這是誰的課題?」 如果答案不是「我的」,那就放下。 你的課題只有三個: 一是持續學習與理解你投資的標的; 二是穩定賺錢,維持你的定投現金流; 三是讓自己的情緒不干擾決策。
年輕人:那這樣的投資,會不會太「被動」?好像什麼都不做。
哲人:恰恰相反。 定投不是「不做事」,而是「只做對的事」。 你在市場之外學習,你在生活中增加收入,你在投資中堅持紀律。 這些都是「主動」。 市場短期內看似熱鬧,其實多數人都在做「不屬於自己的事」。 他們想猜市場、想壓節點、想賺快錢——結果都只是被市場玩弄。
年輕人:我好像明白了—— 原來定投真正難的,不是選標的,而是分清楚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哲人:正是如此。 當你真的懂「課題分離」,你就不會再怕市場波動。 你會發現:真正讓投資變穩的,不是策略,而是心智。 市場永遠有波動,別人的意見永遠很多,但那都不是你的課題。 你只要持續定投、持續學習、持續生活。 時間會處理剩下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