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網友熱心傳了一條新聞給我:說是某航空公司,一名機長心血來潮,竟然邀請空服員坐上副駕駛座,還「要求她開飛機」。聽完這段話,我差點沒把手上的咖啡嗆出來。
隔天我遇到一個熟識的同事,他一邊哈哈笑,一邊問我:「要是你是那個機長,你會讓她做什麼?」我反問:「那你呢?」結果答案神同步——我們都只會讓她做一件事:讀檢查表。說完,兩人相視一笑,心照不宣。因為只要是老一點的飛行員,大概都會給出一模一樣的答案。
為什麼只允許讀檢查表?
理由很簡單——因為這是唯一安全、保險、又不會讓飛機變成「今日頭條」的選項。
讀檢查表(Checklist),聽起來無聊透頂,沒有一絲浪漫,甚至有點像在辦公室裡對照Excel打勾。可是在航空世界裡,這才是最重要的安全鎖。
至於動按鈕?別想。放起落架?門兒都沒有。放襟翼?不好意思,千萬別。操縱桿?想都別想——那東西連我們都要深呼吸、抖兩下手腕才能動,你一個完全沒受過訓練的空服員碰它?對不起,這不是在拍電影《空中奇兵》,而是在上演《災難現場》實錄。
為什麼不能信任空服員?
這可不是歧視。不是因為她是空服員就不行,而是——她沒有受過完整的飛行訓練。
要拿到一張能合法操作噴射客機的執照,你得在模擬機裡被操得死去活來,接受幾十甚至上百課的嚴苛訓練。你必須會處理引擎失效、液壓系統故障、火警、鳥擊……甚至模擬乘客在後艙發瘋。每一項考核都過關,主管單位才會勉強點頭,說:「好啦,這傢伙應該能把飛機安全放下來。」
問題是——空服員沒有經歷過這些地獄式考驗。她的訓練重點是安全示範、急救、滅火、逃生,還有如何笑著面對你在三萬英尺高空耍脾氣。要她突然接手一架幾百噸的飛機?這就好像叫醫院的護士長臨時拿手術刀去做腦開刀——這不是侮辱,而是實務上不可能。
機長的責任:一肩扛下
再者,飛機一起飛,責任就全部壓在機長肩膀上。這責任不是「哎呀今天訂單沒完成」那種小事,而是「幾百條人命的重量」。所以在駕駛艙裡,所有決定最後都算在機長頭上。
假如機長讓一個不合格的人動了什麼開關,萬一出事,你猜責任算誰的?對不起,不會算空服員的。因為新聞標題永遠會寫:「XX航空機長誤判,釀成重大事故。」機長成了背鍋俠,空服員頂多在八卦版被人熱烈討論:「她當時有沒有尖叫?」
所以,除非發生極端狀況——例如機長突然失能,只剩嘴巴能動、手腳完全動不了——這時候才會不得已讓外行人照口令去拉某個手把。除此之外?別想。
無線電?還是算了
有人說,那讓空服員至少幫忙講講無線電吧?聽起來合理,但實際上……也不怎麼需要。
因為飛行員從第一天上課,就被訓練成「一邊飛一邊講話」。就算左手推油門、右手抓操縱桿、額頭還滴汗,我們也能邊喘邊跟ATC(航管)說:「Roger, maintain three thousand feet」。這叫多工能力,航空業早就把它練到成肌肉記憶。
更何況,如果讓外行人去跟塔台對話,結果每一句都要回頭問:「欸這個縮寫是什麼意思啊?」抱歉,那還不如我自己一邊飛一邊講快多了。
那為什麼還要空服員坐副駕駛?
既然什麼都不能做,幹嘛還硬要叫空服員坐進駕駛艙副駕位置?原因在於航空界一個最基本的信條:互不信任。
是的,你沒聽錯。航空工業就是建立在「我不信任你」的基礎上。飛行員不信任另一個飛行員,機長不信任副駕,設計師不信任使用者……所以才會發明檢查表。
每一個動作,都必須有人監督、有人覆誦。就算你已經飛了一萬小時,你還是得乖乖照程序走,讓另一個人確認你沒有漏掉什麼。這就是所謂的Redundancy(冗餘設計)。一句話:與其冒著漏一步的風險,不如浪費一點時間,雙重確認。
於是,當副駕不在座位上時,機長才會找一個空服員進來讀檢查表。不是因為她能幫忙操作,而是因為這樣才符合「互不信任」的精神。
讀檢查表:你比自己以為的更重要
所以,如果哪一天你搭飛機時,機長突然把你叫進駕駛艙,塞給你一份檢查表,請你大聲念出來——千萬不要小看自己。你或許覺得這不過就是唸台詞:「襟翼— Set」、「油量— Checked」……無聊得要命。但你得明白,此刻你就是這趟航班最後一道安全防線。
換句話說,全機數百名乘客能不能安全落地,某種程度上取決於你這個「業餘播報員」有沒有認真把台詞念好。這角色看似微不足道,其實比飛行模擬器裡的遊戲玩家還要重要一千倍。
總結:浪漫歸浪漫,現實很骨感
新聞裡那種「空服員坐上副駕駛,操縱飛機」的劇情,聽起來浪漫,畫面也很電影感。你甚至腦補到最後一幕,空服員成功降落,全機掌聲雷動,她流著眼淚說:「這是我一生最勇敢的時刻!」可惜,這只是影視作品的劇本。現實世界裡,我們只會說:「小姐,麻煩您幫忙把這張清單念一念,拜託別亂動那根桿子。」
因為在航空業裡,浪漫是廉價的,安全才是唯一的硬道理。
✈️所以下次聽到有人吹噓:「啊我朋友的朋友是空服員,她還坐過副駕駛座!」你可以淡定回一句:「嗯,她應該是幫忙讀檢查表吧?」然後看對方瞬間啞口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