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又面臨一波書店歇業潮,以前常說的「出版寒冬」,也許即將往更嚴酷的「出版冰河期」階段推進。實體書店面對不公平的競爭條件,但仍想要堅持某些體驗和價值,我認為此時此刻更應該認真以對。
我個人當前對書店的實用想像,是作為「取回注意力」的練習場所,因為現代人的數位工具實在太過貼身,導致無法維持長久的注意力,對於資訊的吸收也越來越狹窄,甚至是造成社會極化的原因之一。所以,如何解除數位焦慮,戒除數位成癮,維持資訊內容多元,是我自己進入書店希望能夠實現的體驗。
注意力的話語爭奪戰:議題設定能力
其實「注意力」這件事,也是我身在出版業上游的觀察和反省。
當前出版同業們最困擾的幾個問題,不外乎新書內容發不出去,新書宣傳期過短,書很難賣。
但幾年前其實不是這樣。
比如說,十年前曾經引進並大為流行的「圖畫著色書」,就是一個透過紙本出版品帶動著色習慣、色筆周邊和身心靈商機的出版話題;暢銷書方面,心理勵志(雞湯)和理財(小資)兩大分類,也都是非常受歡迎的閱讀類別。
人文社科方面,日常史、生活史的歷史普及,也都是在書市上看得出來的趨向,近期稍早流行的關鍵字則是非虛構寫作。
換言之,我們在一個時間內,能看得出一個類型或對應的標籤。但近期的書市好像感覺不到這樣的能量。也許有,但相當不明顯,甚至在開始操作的時候就快失效了。
這可能是出版業在「議題設定能力」上的失落,帶不動也跟不上話題和流行。甚至最近連文化領域最常用的「走讀」這兩個字,被政治領域拿去刻意扭曲、大加消費,都無力反駁。
當折扣不再有效:價值設定能力
其次是,出版品在定價方面,受制於長期新書折扣的錨定效應,同時,折扣促銷效果也鈍化,難以反應實際成本。但消費端已經認為出版品是「精品」,大家比較的參照,可能是訂閱制的其他內容商品,或是零售通路的團購折扣生態。
500元以內買到一本書,市場端可能會認為同樣的價格區間內,一本書的價值體驗跟其他商品形式相比,CP值比較低。至於免費內容和盜版猖獗,對於有價內容的扭曲和侵蝕遠則是超乎想像。
這是出版業在「價值設定能力」上的匱乏。這也跟以前經常用「書香」、「閱讀推廣」包裝文化消費,總是站在道德高地拒絕合理商業思考的習慣有關。
紙本與出版的媒介座標:定位設定能力
最後,我認為出版業最必須思考的是「定位設定能力」不足的問題。在網路和AI的時代,出版產業的特徵,如何能在過度貼身的數位資訊工具中,做出有效的自我定位?
例如我前面舉出,有些書店已經在提倡的「數位成癮」、「數位焦慮」戒斷,就是一種媒介和使用習慣的定位。如果這是一個可以共同努力改善環境的方向,那更上游的出版產業,要怎樣從編輯企劃的階段提出更完整的回應和串連?
「做出讓人想慢慢看、能夠慢慢的書」,從內容量的取捨、文字和版面設計,都要更精準。
有些書刻意留白,其實是有這種調節效果,但很常被讀者說是在「灌水」。或者反過來,某些書字數很多,為了抑制頁數和定價,整本書排得密密麻麻,犧牲了易讀性。這些細節,都是在紙本書、電子書出版之間能做到的媒介「定位」技術。
我們做了,但該怎麼說?怎樣突顯這些用心?怎樣讓這些細節化成一本直面讀者和各種3C工具的書?
眼前,置身於產業中,只能陳述一點感嘆,但沒有話語權也沒有決定權的編輯們,只能提醒自己不要放棄思考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