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載體與變遷

2024/01/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閱讀不會停歇,而是彼此都在這樣的浪潮之中追尋自己的棲身之所。紙本書即便不再是唯一首選,即便開始凋零,但它可能還會走下去,走到下一個載體已經不能裝載的世界之後。

「書」這個載體

最早最早,透過「書本」這個載體,成為了傳遞知識的重要「工具」。透過這個可以握在手上的基石,翻倒了城牆、成就了歷史、改革了生命。那些曾經流血流汗的人們,書本都是他們的同伴,像是戰場上的沉默友伴,帶著他們前往可能是「自由」或者追求「平等」的前方。因為危險通常都是來自於人們對於「無知」的恐懼。掌權者、上位者為了自身有限生命的城池,殘忍地扼殺「書」的存在。

所以最早而言,書就像是雙面刃,成為了平民手上的聖杯,而貴族與上位者眼中的異端。這樣的故事,即便換到了現今也不稀奇,設想看看現今的人們對於未知的事物,有多少人能像稚嫩的孩童,保有不設立場的吸收與聆聽呢?

伴隨著這個角色,知識的本質總是伴隨著危險。而書,成為了這樣的載體,攜帶著寫作者完整有形暨無形的脈絡,前往這世界上任何一個打開書本的人手上。它總是身擔重要的角色,傳遞有用的資訊,所謂的有用並非只是工具而已,而是對於「閱讀者」而言,只要有所收穫,那這本書就做到了它應該做到的義務。就像是創作者的「創作」,核心的概念就得要讓人看見,沒有被批評過或者讚美過或者分享過的「創作」,或許只是創作者本質上的自我呢喃而已。


載體的轉換

「載體」的高明之處,或者說它能流行之處就是它承接著「雅俗共賞」這個特質。在只有書本的時代,書本這個載體能夠容納高深艱深的知識,也可以攜帶解憂及歡笑的小品。但隨著時代的更迭與變遷,我們透過新時代的工具,雅俗共賞的標準也漸漸地進行轉移。報章雜誌的誕生成為了人們獲取新知的依賴工具。你可以在上面找到你要找的工作廣告、可以關心最新最重要的頭版,更可以瞭解輕鬆的娛樂八卦,人們無論雅或者俗,都可以從中獲得些什麼。你可以用不同視角、不同觀點去品嚐它,它都能可以為你帶來些什麼。

當時代飛躍到網路時代,你開始可以從維基百科中獲得你要的資訊,甚至最後你在google網頁輸入關鍵字,全世界的知識與資訊、甚至是雜訊都可以一秒來到你的面前。你可以想說這樣的載體已經夠快了吧?不。那已經算是半個上世代了。

在手機與平板等行動裝置普及的世代。Z世代後的人們對於用鍵盤打字都越來越不熟練了。第一個學會的生財工具、娛樂工具就是手機。因此「手機」成為了下一個「雅俗共賞」的六吋多大的新載體,社群的誕生、IG新世代的誕生、抖音帶來的「社群圖譜不再重要」的新革命、AI工具化的發展。這樣的速度可能讓你還來不及適應,就得必須很快地就會跳入更新的時代──「各式各樣的訂閱經濟」上頭。或者是未來五年、十年,你即將面臨沒想過的新載體慢慢誕生。

在你可能在唸著年輕人為何不讀書的時候,可別成為了舊時代的大人。而是要具備新時代的大人世界觀。書本質沒有真的消失,而是載體成為了極具多元且分歧的時代。回頭看看書本,十年前或者二十年前,我們還不是捧著它們在身旁度過了無數個夜晚,只是現在多了更多選擇。雖然書本還在,但它可能不再是那一個值得「危險」的唯一了,因為更多可能讓它開始漸漸少掉了方便、「俗」的空間。雖然留在書的世界的我們慢慢追求專精,慢慢往「雅」的方向小眾化、優雅化。但不免俗地,你熟悉「它」不再是眾人眼中的唯一焦點。


書店不能只是書店?

當光芒不再之後的現在呢?書的市場面臨了萎縮的命運,不論是成本或者販售的標準都開始提高標準。當市場緩緩地流入全新的載體之後,原始的市場受到了劇烈的改變。書店的經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租書店改倒的都倒了。就像是二十年前你可能還會去百視達挑片,而現在的你打開電腦的Netflix,就可以配著宵夜補充一晚的精神食糧。影視都受到了串流文化的全面改革,書的世界面臨更難以言喻的挑戰。

而我呢?全盛時期,還是會一週消費一到兩本的程度。都在實體書店購買,甚至會去獨立書店光顧。用原價的定價去購買書籍,我就是這樣有點堅持「書」本質的小眾粉絲。

以誠品書店為例,它嘗試把書的包裝給去掉讓人可以翻閱的新配置,改變了閱讀者的體驗感受,開拓了新的書店體驗。讓人們去書店不再只是『目的性』購書,而電商平台則是提供無大家無時差的簡單粗暴有效購書方法。這兩者看似已在小書店前呼風喚雨,但隨著真正閱讀實體書的習慣漸漸被網路、聲音、影像給漸漸影響之後,每個人都開始找出出路。這塊餅就是逐漸凋零,雖然人的知識越來越多,但是『通才化』、『多角化』的人類潛意識選擇逐漸構出我們現在看到的結果。

誠品書店開設的地方通常會進駐各型百貨或者與誠品生活一同規劃(你大概越來越難找到只是誠品書店的實體店面了。我們都清楚連誠品都在虧錢,那獨立書店呢?因為獨立書店能拿到出版社的優惠、相關曝光優先順序是遠低於連鎖書店的。因此拿到暢銷書(能夠把好賣的書賣掉的機會)也是低於誠品。

因此小書店開始轉型。肯定要搭配食物,客人才會進來。但若你本質沒有這個書店應該存留的不可取代性,即便餐點再好吃也會收掉。我甚至有看過好幾年打著絕對不賣餐飲的獨立書店(只選一百本想賣的書、只賣原價)最後還是讓手沖咖啡長駐了。這就代表即便靠著超級小眾的吸引力,還是抵不過每個月的最低開銷。

我還是很認真地有去任何一種書店買書,雖然杯水車薪,還是想支撐一下這個市場。或許也是寫作者的關係,可以瞭解這些慘澹之下的事實。一個作者花了一年寫一本書後,首刷一千本可能賣不掉,折成版稅大概三萬元。要是整年都沒收入只靠寫作,很快喝西北風。

每當我在讀日本小說時,都很難想像芥川賞、直木賞等等頭銜在日本是否真有如此能耐。因為我們連追劇的時間都沒有了,小說、書們就像是漂流島嶼,多數的情況就是讀者即便有這些島嶼的座標可能還是不會前往(笑)。因為我們大概有這些島嶼的型錄(簡述版)。知道這些就夠了!

雖然整體書市的閱讀狀況決定了大家的未來,不過我相信生命永遠會找到出路這件事。但書店們,我看的出來,他們有作出許多努力,舉辦了許多選書的活動,讓人走進書店之後,有許多新知、新導引在裡頭。


我們沒辦法Google品味

或許未來就是如此吧,譬如我看了某一種類型的小說,想要再水平展開尋找,但是就是苦無資源,你說可以google,但google本質沒辦法google「品味」這件事情。可能別人的雷作你超喜歡,總而言之選書一種高度專業的工作,就像是給予讀者一個脈絡清楚的『漂流島嶼指南』。根據精準的方向讓讀者知道該怎麼找到想要的東西。

在日本,有明星書店店員這種風向球,只要給這些店員推過,那本書真的會賣爆。我相信這種文化與風潮也不是不無可能復刻。網路世界的體驗,各大平台其實沒有做出我們在書店內停駐下來,沈溺在選書娛樂或者體驗營被書無害包圍的情境。

書的載體本質也慢慢找到了新的棲身之所。電子書的發展與漸漸普及也成為了現今大家的選擇。而無論是什麼,我們都深知書本身沒有消失,而是四散到了各處,可能有75%雷同的孿生兄弟成為了電子書的靈魂,有50%相似的靈魂成為了像是「方格子」的平台,提供給讀者擁有各多元的選擇。

閱讀不會停歇,而是彼此都在這樣的浪潮之中追尋自己的棲身之所。也許我的出書夢想沒有消失,只是轉化了一種新的可能。紙本書即便不再是唯一首選,即便開始凋零,但它可能還會走下去,走到下一個載體已經不能裝載的世界之後。

譬如說五十年後已經不能再砍樹了,人類已經把該能用的綠色資源給用到了一個閾值界限。或許就會是它的終點,你以後就不能叫你的孫子燒獵人給你看了。也許在我有生之年會看到這件事,也說不定我們那些賣十元都沒人要的書本。最後變成絕版的藝術品,一本可以賣一百萬。who knows?

raw-image
每一分鐘都有六十秒的機會讓小說家倒下
贊助連結
3.5K會員
412內容數
販賣 懸疑、推理、科幻的日常小說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