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電子世界爭霸戰——被奧斯卡禁賽的 CGI】葉郎

幾個星期前在蘇黎世影展中宣佈和經紀公司簽約的 AI 女演員 Tilly Norwood 正在整個娛樂工業激發一波波辯論,以至於 SAG-AFTRA 美國演員工會必須特地針對這名演員發表罕見的聲明譴責。
包含 Sophie Turner、Toni Collette 、Emily Blunt 和 Whoopi Goldberg 等好萊塢女演員也已經對這名 AI 演員的出道提出批評或表達她們的憂慮。英國泰晤士報(The Times) 甚至還以 "And the Oscar goes to Tilly Norwood?" 的聳動標題來預告終有一天 AI 終將攻下奧斯卡這個灘頭堡。
奧斯卡會抵得住電腦生成演員的浪潮嗎?一個有趣的先例其實已經發生在43年前......
■ 在核電廠上班的程式在好萊塢找到第二春
已被熟知的特效史同時也是電影史重大轉折,是電影《侏羅紀公園》( Jurassic Park)在後製期間由特效公司 ILM 的電腦動畫部門製作了一段 demo 影片給導演 Steven Spielberg,成功說服他以 CGI 恐龍取代原先由著名特效工作室 Stan Winston Stidio 製作的恐龍機械模型。
"I think I’m extinct!"
原本傳統模型特效大師 Phil Tippett 據說在那場 demo 放映結束之後預言自己的行業即將滅絕。
比較少為人知的是另一場比較沒那麼成功的面試。往前回推十多年,最早的電腦動畫先驅公司 MAGI 也曾在1970年代末向 Steven Spielberg 展示了一段 CGI 太空船的 demo 影片,只是那一次勝出的是電影特效大師 Doug Trumbull 的傳統模型特效,而不是才剛剛出生沒多久、毛還沒長齊的 CGI 電腦動畫。 Doug Trumbull 為那部名為 《第三類接觸》 (Close Encounters of the Third Kind) 製作的壯觀模型因此入圍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但輸給了同年強勁的對手《星際大戰》(Star Wars)。
MAGI 擁有的電腦動畫軟體原本是1960年代受美國政府委託用來模擬人或物體在核電廠輻射線底下暴露情形的技術。後來他們發現只要把輻射線換成光線,就能用同樣的軟體來繪製一個 3D 物件。
雖然《第三類接觸》的面試未能雀屏中選,但差不多同一時間 MAGI 為 IBM 電腦製作的廣告已經讓他們引起熱烈注目。廣告中那些 3D 字母從電腦鍵盤飛出的畫面,以當時的技術水準來說已經是科幻等級的火力展示。
"Frankly, it blew my mind!"
傳統手繪動畫出身的動畫師 Steven Lisberger 見證了 MAGI 3D 動畫技術之後受到很大的震撼,因而決定投入開發那部即將成為史上第一部廣泛使用 CGI 技術的電影長片——《電子世界爭霸戰》(Tron),為 CGI 找到了第一次以主角身份登場的銀幕演出機會。但 CGI 也因此捲入了一場奧斯卡獎的舞弊事件爭論。
■ 1983奧斯卡電子舞弊事件
在任何能使用鍵盤輸入指令的人都能用 ChaptGPT 和 Sora 的生成一點什麼的科幻年代,我們已經很難想像40多年前要使用 CGI 來繪製電影畫面有多們高難度的偉大工程。
沒有如今便利好用的動畫軟體,當年的動畫師實際上必須將物件的 X、Y、Z 座標以及旋轉座標手寫在方格紙上,然後送到負責渲染的部門讓他們手動輸入到電腦裡頭。大約要用上 600 個座標才能產生 4 秒鐘左右的影片。而且整個過程是在沒有任何預覽視窗的情況下矇著眼睛操作,一旦中間出現任何錯誤,整個流程就必須從頭開始。
當時的電腦運算能力更是遠低於我們想像。其中一台用於 CGI 運送的電腦僅有 2 MB 的記憶體和不超過 330 MB 的儲存空間。 不要說你手上用來打電話的那玩意兒,可能連你家門口的智慧門鈴或是廚房裡的多功能微波爐可能都有更高階的運算能力。
然而這些辛苦運算的成果可能真的超前時代太多,使《電子世界爭霸》不只在電影院裡未能得到觀眾的熱烈擁抱,甚至連在奧斯卡都沒受到任何肯定。
「美國影藝學院認為我們使用電腦(製作特效)是一種作弊的行為」《電子世界爭霸戰》導演 Steven Lisberger 後來向外界解釋道為何該片連最佳視覺效果都沒能入圍。
當時,整個行業對於天外飛來的電腦技術竟然被應用電影拍攝感到非常不安。不少人認為認為電腦能夠「讓創作變得太容易」,從而會貶低了藝術家投入的心血 。《電子世界爭霸戰》導演 Steven Lisberger 多次在訪談中提過當他把整個製作案帶到 Disney 時,遭到該公司動畫部門的冷淡以待,動畫師甚至拒絕參與這部電影的製作。該片視覺特效總監 Harrison Ellenshaw 也表明由業界菁英組成的美國影藝學院成員同樣抱持這種觀點,認定這部電影的特效是由「機器人和電腦完成的」,因此不能算是人類的藝術創作。
最冤枉的是,受限於 CGI 的高難度整部電影裡頭其實只有大約20分鐘左右的片段使用到 CGI 動畫。
其餘那些不可思議的特效畫面事實上完全由傳統特效製作完成。比如劇中人物衣服上的那些發亮的光條,根本就是活生生的真人使用用噴槍在放大的賽璐珞片上一格一格手工繪製完成的。
而且這些被奧斯卡否定的真人還是台灣人。
台灣的宏廣公司承攬了當年《電子世界爭霸戰》 大部分的描圖和手繪著色工作,動員了85名動畫師繪製高達20萬張賽璐璐片(另有一說是50萬張)。這正是為什麼當年上映時的片尾演職員表會出現大量中文人名。
美國影藝學院的「機器人歧視」讓當時在宏廣的片廠(在如今新北市的新店區)裡努力手工繪製的台灣動畫師錯失了奧斯卡的肯定。
不過也出於同樣的歧視使 Disney 動畫師拒絕參與該片,讓宏廣得以正式開啟和 Disney 的長期代工夥伴關係,並因為連續多部 Disney 電影製作一度成為世界規模最大的動畫製片廠。
■ The Tron Effect——什麼是創效應?
有個用法有點分歧的大眾文化用語叫做「創效應」( the Tron Effect):
有些人把「創效應」這個詞用來指稱《電子世界爭霸戰》中那個直到今日都非常鮮明可辨的光條視覺風格;有些人則是把像是多年之後的續集《創:光速戰記》(Tron: Legacy) 那樣過度仰賴焦點團體調查而使電影變得平庸的好萊塢通病,稱作「創效應」;另外一些人則用這個詞來指超前太多的美學或技術成就,要到相隔多年之後才會得到真正公允的評價。
因為傳統特效產業的蔑視和奧斯卡獎的拒絕認可,《電子世界爭霸戰》 沒能在1982年就立刻開創 和GI 電腦動畫工業的新宇宙,甚至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延後了 CGI 晉身成為電影製作主流的時程長達十年。如果該片當年就獲得觀眾和業界的普遍肯定,整個行業的 CGI 動畫技術的蓬勃發展可能會提早十年開花結果。
但未來的種子仍在1982年就被埋在土裡,等待更適合的發芽時機。
承攬該片 CGI 工作的四家動畫公司中,製作佔比最高的(超過一半的電腦特效由該團隊完成)的 MAGI 在3、4年後就因為財務問題停止營運。不過其中一名員工 Ken Perlin 在幾年後就因為發明 Perlin noise 演算法 (用於改善電腦繪圖過份「機器化」外觀的演算法),獲得了奧斯卡技術成就獎。或可算作是替《電子世界爭霸戰》討回了一部分公道。
MAGI 的另外幾名員工後來則參與 Blue Sky Studios 動畫工作室(《冰原歷險記 Ice Age》)的創業,成為好萊塢最早一批純 CGI 動畫製片廠之一。
和《電子世界爭霸戰》同一年上映的另一部科幻電影《星艦迷航記II:星戰大怒吼》 (Star Trek II: The Wrath of Khan) 也在片中使用了一小段 CGI 電腦特效。 著名特效公司 ILM 底下剛成立3年的 CGI 部門,為該片打造了史上第一個採用碎形生成的電影虛構地景,創造了劇情中「創世紀效應」(Genesis Effect)的壯觀場面。多年以後,正是同一個部門向 Steven Spielberg 示範 CGI 恐龍的可能性,為 CGI 的好萊塢職業生涯真正打開了一道大門(開門時請配上 John Williams 配樂)。
ILM 的創辦人 George Lucas 稍後將 CGI 部門賣給了剛離開 Apple 的 Steve Jobs,改組成為我們現在熟悉的電腦動畫片廠 Pixar。而名列 Pixar 創辦人之一的《玩具總動員》(Toy Story) 導演 John Lasseter 則是把年輕時看過的《電子世界爭霸戰》視為他動畫生涯最重要的啟發:
「沒有《電子世界爭霸戰》,就不會有《玩具總動員》」他篤定地說。
《電子世界爭霸戰》當年受到的「機器人歧視」,並不全然可以類比成眼前整個娛樂工業面對的 AI 生成技術的防衛心理。
和 CGI 最大的不同,是目前枱面上的絕大部分 AI 生成技術都在某種程度上涉及未經同意使用真人形象、聲音或其作品作為學習素材。比如英國演員工會 Equity 已經協助一名女演員向 AI 演員 Tilly Norwood 背後的公司提起訴訟,指控該公司疑似未經同意運用她的形象來訓練、生成和她非常相似的 AI 演員 Tilly Norwood。英國演員工會也揚言不排除提起更大規模的集體訴訟,來阻止 AI 對於真人演員的侵害。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預先想像一下多年後的畫面,在終於解決學習素材授權的同意、侵害防制和分潤機制(就像當年的 YouTube 平台那樣)之後,AI 生成技術會不會也有自己的「創效應」,終於得到公允的評價和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