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醫療體系,正在慢慢生病。
表面上,我們擁有世界稱羨的全民健保、便利的就醫制度, 但只要走進醫院,就能感受到那股沉重的疲憊—— 醫師過勞、護士焦躁、病人等待, 整個系統像一部老機器,仍在運轉,卻早已吱嘎作響。
一、醫療奇蹟的代價
健保制度的初衷,是讓每個人都能「看得到醫生」。
然而三十年後,它卻讓醫師變成被時間追趕的生產員。
醫師的報酬與看診人次綁定,
醫院的績效靠「產量」維持。 結果是——看越多、寫越快、跑越急。 醫師沒有時間進修,護士沒有時間休息, 病人沒有時間理解自己的病。
醫療的本意是「療癒」,
但在現實裡,醫師忙著結案、護士忙著安撫、病人忙著等待。 這樣的體系,誰都沒被真正照顧到。
二、醫病雙輸的惡性循環
在過度壓縮的制度裡,醫師與病人都成了受害者。
醫師的臉色不是冷漠,而是倦怠;
病人的焦躁不是無理,而是恐懼。 雙方都在壓力下失去耐性,也失去理解。
醫師想快點結束問診,因為外頭還有數十個病人;
病人想多問一句,因為那是唯一能被傾聽的時刻。 於是矛盾不斷升溫,誤解不斷累積, 醫師與病患——本應同一陣線的人—— 被制度推向對立的兩端。
三、那些「纏人病患」,其實在求救
在醫療現場裡,醫護口中的「難纏病患」越來越多。
他們幾乎天天掛號、反覆檢查、說不清楚哪裡不舒服, 卻總希望醫師能多看一眼、多聽幾句。
這樣的病人確實讓醫護疲憊,
但若你細看,就會發現他們多半不是壞心, 而是心裡早已受傷。
焦慮症、恐慌症、憂鬱症、孤獨——
這些心理的病,往往披著身體不適的外衣。 他們來醫院,不只是為了治病, 而是為了找人聽他們說話。
當整個社會缺乏傾聽與支持,
醫院就變成最後的情緒避難所。 醫師在看病,卻同時在承接整個社會的孤獨。
四、醫護的兩難:理性與同理之間
對醫護人員而言,這是一場看不見的消耗。
他們知道那些病患需要安撫, 但現實是——時間不夠、制度僵硬、病人太多。
安撫一個焦慮病人可能要二十分鐘,
可外頭還有二十個人在等。 他們不是不想同理,而是體系不允許他們溫柔。
久而久之,醫師學會控制情緒、護士學會保持距離。
他們戴上專業的面具, 但那層面具底下,其實滿是疲憊與無力。
五、改革要從「人」開始
真正的醫療改革,不是引進更多科技、AI、或自動化系統,
而是讓「人」重新成為中心。
- 制度改革:健保給付應從「量」轉為「質」,
不再獎勵看越多,而是看得好。 - 人力重建:增加醫護人力與休假保障,
讓他們能喘口氣、有時間聽見病人的故事。 - 社區分流與心理支援:
建立心理健康門診與社工介入, 讓焦慮與孤獨不再全湧向醫院。 - 教育與文化:
讓民眾理解「分級就醫」不是被拒絕,而是保護體系的方式。
科技當然有它的角色——
它能讓行政更快、流程更順,但它不能治癒人心。 當體系失衡,科技只會讓壓力更快傳遞。
六、醫療體系也需要被療癒
這個社會經常要求醫師拯救每一個生命,
卻忘了醫師自己也需要被拯救。 醫院應該是療癒的地方, 而不是集體過勞的戰場。
如果醫療不改變現狀,
醫師會在疲憊中崩潰,病人會在焦慮中惡化—— 最終,我們都會一同病倒。
但如果醫院願意進化,
願意給人喘息、給信任回歸、給理解有位置, 那麼有一天, 醫師與病患終於能從「一同病倒」變成「一同康復」。
🩺 醫療不是機械,而是關係。真正該被修復的,不只是制度,而是人與人之間那條早已繃緊的信任之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