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場偶遇談台灣面對外來人士的人道與國安抉擇
那天夜裡,我遇見了一群外國人。他們皮膚白皙、眼睛湛藍、身形壯碩,舉止整齊,像極了軍人。
我隨口問他們來自哪裡,其中一人笑著說:「Cyburbia。」 我一愣,再問是哪裡的國家,他答:「在東歐。」但「Cyburbia」並不存在於任何地圖上。這個虛構的地名,反而像是一道隱喻——他們或許並非真的想回答問題,而是想掩飾真實的身分。那一刻,我意識到這不僅是一段奇遇,更折射出台灣可能面臨的真實問題:當來自戰爭或敏感地區的外國人出現在我們面前,台灣該如何平衡人道與安全?
一、Cyburbia:虛構的國度,真實的隱喻
「Cyburbia」這個詞本身源自「Cyber(網路)」與「Suburbia(郊區)」的結合,用來形容一種虛擬化的現代生活狀態。然而在現實中,它也可能成為模糊身分的遮蔽。
在當今戰爭年代——無論是俄烏戰場、情報對抗、或區域軍事緊張——許多人選擇隱藏真實國籍:
- 有人是不願被貼上戰爭標籤;
- 有人是任務在身;
- 也有人,只是想在遠方尋求一點喘息。
台灣若真的遇上「來自Cyburbia」的訪客,我們必須準備的不只是語言溝通,而是一整套風險判斷與制度應對能力。
二、台灣的現實:沒有難民法,只有專案彈性
目前,台灣尚未制定《難民法》。
外國人若因戰爭、政治因素逃入台灣,唯一可依循的是《入出國及移民法》第18條—— 允許「因政治因素致安全有立即危險」者,由移民署報請內政部核准專案居留。
這意味著:
- 台灣可以處理個案,但沒有制度性的長期安置機制。
- 行政裁量空間很大,但也容易引發「不透明」與「安全漏洞」的問題。
因此,台灣必須建立一個更明確的雙軌架構:人道專案 × 國安審查並行。
三、雙軌架構:人道與國安的平衡之道
1. 人道專案:以「短期庇護」為主
- 設立行政專案窗口,個案審查,提供短期居留(6–12 個月)。
- 協助其轉往第三國(如歐美),不作永久收容。
- 強調「人道救援」而非「難民接納」,降低外交衝擊。
2. 國安專案:以「安全篩核」為核心
- 成立跨部會「專案審查組」,由移民署、國安局、外交部共同審查。
- 審查內容包含:身份文件真偽、語言口音、金流來源、社群足跡、行為模式。
- 高風險對象予以限制活動、拒絕入境或移交第三國。
這套架構的精神是:
「對外人道,對內嚴審。」
四、立法藍圖:三階段策略
- 短期(立即)
 行政專案處理,保持彈性。
- 中期(3–5年)
 制定「專案人道條款」或「安置特別法」,建立明確流程與透明標準。
- 長期(5–10年)
 推動《難民法》,與國際人權規範接軌,並強化國安審查制度。
這樣的三步驟能讓台灣先行有機制,再逐步制度化,避免政治風險與執行混亂。
五、防滲透機制:制度內的國安防線
要在人道之中守住安全,必須設計嚴謹的風險審查流程:
- 文件真偽查核(e-Passport驗證、制裁名單比對)。
- 語音與敘事一致性檢驗。
- 生物辨識與旅移紀錄分析。
- 金流、社群與同行網絡關聯圖譜分析。
- 行動限制與定期報到制度。
每一位申請人都應有「風險分級」,由低至高對應不同的居留與監管強度。
六、台灣需補強的七個面向
- 法律責任明確化:若庇護對象違法,必須有司法處理依據。
- 跨部會協調:建立「聯合審查中心」,整合資訊流通。
- 地方政府能力:中央須給補助與SOP,協助安置執行。
- 國際合作:與NGO、友邦建立非正式協調通道。
- 媒體應對:設計標準回應,避免被政治化。
- 資料保護:明定蒐集範圍與保存期限,兼顧人權。
- 年度演練:建立「人道×國安」聯合演練制度,持續調校流程。
七、結語:外柔內剛的民主防線
那晚,我仍記得那群「來自Cyburbia」的人。他們的微笑真誠,卻又藏著某種不言的距離。
也許他們真的只是出差,也許他們來自戰火,也許他們有任務。
但這並不是重點。
重點是——當這樣的人出現在台灣,國家是否準備好用「外柔內剛」的方式去應對?
外柔,是人道、同理與開放;
內剛,是制度、審查與防線。
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動盪的國際秩序中,既保護需要幫助的人,也守住屬於自己的安全與尊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