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害怕的小怪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raw-image

📘閱讀書名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隻害怕的小怪獸: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文獻筆記

序言 給讀者的一封信

■ 明智恐懼的三步驟

  1. 學會放下藉口
  2. 學會放棄完美主義
  3. 接受恐懼是整件事的一部分

第一章 你在害怕什麼?

認知治療法的創始人亞倫.貝克博士這樣區分兩者:「恐懼……是對危險的評估,而焦慮是恐懼引起的不愉快感覺(或)狀態。」也就是說,恐懼是期待,是一種思考現象,而焦慮則是恐懼喚起的結果和感受。然而,恐懼並不一定會導致焦慮,它可以是行動的號召,或者是形成反應的命令。


第二章 害怕做決定

■ 克服恐懼的建議

面對選擇時,我們應承認以下事實:

  1. 我知道不行動也是一種決定。
  2. 我決定做出決定。
  3. 我可以接受錯誤。
  4. 我是因為投入才制定應急計畫,而不是因為恐懼。
  5. 我視決定為處理過程中的一個點,而不是絕對的結果。
  6. 我會將不必要的責備和後悔降到最低。

第四章 害怕他人想法

■ 「害怕他人想法」的真相

事實上,其他人通常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意你選擇做什麼以及如何過生活。


第八章 害怕沒有意義

每個人都想要感覺自己生命有著某種意義,感覺自己很重要,也很害怕被忽視。最重要的問題不是我們是否創造出了意義,而是我們如何創造意義。

在尋找意義時,一個不錯的起始點是看看你都把時間花在什麼地方,並注意哪些活動或努力讓你最能投入、感覺最有活力。從這裡開始,我們就能從這些活動的驅動因素中,做出有根據的猜測。例如,如果你喜歡閱讀,教育和智力上的刺激很可能是你心中最重視的價值觀。如果你的興趣是練習小提琴,那麼我們大概可以猜出,音樂的享受和體驗,對你來說是重要的。


第十二章 人人都會恐懼,人人都有勇氣

勇氣並不等於沒有恐懼,而是在恐懼之中勇往直前。一般而言,這種感覺就像在沒有安全網的情況下飛行,通常這也代表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感到更有活力和生命力。如果可以安穩待在安全的角落,為什麼我們要選擇做這樣的事呢?因為如果不這樣做,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黯淡無光,會覺得彷彿缺少了什麼,會對我們沒有追求的道路、沒有承擔的挑戰、沒有面對的風險感到後悔不已。

為了變得有勇氣,我們必須採取以下五個步驟:

  1. 我們必須願意放棄安全的假象。我會說「安全是一種假象」,是因為如果不承擔必要的風險,就是將其他的東西置於危險之中,例如,我們可能會失去重要的價值觀、關鍵任務或偉大冒險等。唯一能讓我們前進的方式,就是行動。
  2. 我們必須找到真實的自己和真實的價值觀。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對自己誠實,知道什麼對我們而言才是真正重要的。我們必須創造個人的空間來發現這一點,我們身邊總有許多相互競爭的「應該」,讓人覺得似乎非做這些事情不可,然而,它們只是阻止我們找到自己聲音的噪音而已。
  3. 我們必須創造意義。當我們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追求生活時,前進就變得更加流暢。一旦你知道繪畫就是你願意灌注熱情所在的東西時,你就會每天都拿起畫筆了。找到讓你的心歌唱的東西,然後去做!
  4. 縱身一跳。定義勇氣的東西就是行動。你可以等待恐懼消逝,等待安全感突然降臨,或者你可以現在就採取行動,否則你可能會永遠都在等待。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必須在害怕的時候採取行動——甚至是我們完全嚇壞的時候。
  5. 要有信心。我們必須有信心才能繼續前進,當信心開始減弱時,我們就必須有勇氣,我們可能需要再一次「縱身一跳」。擁有勇氣並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而是在你面對恐懼和障礙時,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相信你自己,相信你的內部資源能幫你度過難關。最重要的是,請記住,世界上並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在努力,即使你確實感覺如此。在世界上的每個角落,在你的城市和社區,也許就在幾公尺之外的某個地方,有人也在進行同樣的奮鬥。而且,就算你不知道他們是誰,也不知道他們奮鬥的細節,但你還是可以因為知道大家都在一同努力著,而充滿繼續前進的力量。

📝閱讀心得

這本與《焦慮恐慌自救手冊》同作者,內容比較淺顯,不過這類書也不容易有記憶點,就如大眾讀物讀完闔上書本,常常回想不出個所以然,這點對作者可能很難拿捏,要做到知識轉譯,又不能稀釋過頭。

書後列出許多推薦閱讀,布芮尼.布朗系列大致翻過我倒覺得還好,在《勇氣的力量》後面章節有《不完美的禮物》與《脆弱的力量》學習心得摘錄可以參考節省閱讀時間,另外馬汀.塞利格曼系列比較可惜的是毀書不倦的某譯者,簡體版也相同,有另一本合著的《正向心理治療臨床手冊》可參考但偏學術。

回到此書,我覺得「害怕他人想法」值得深入討論,最近看到「自我客體化」引起我興趣:

簡言之,人會將自己作為客體來凝視,原本是他者監視下的價值觀,內化成了自我監視,這讓我想到許多自由工作者踏出第一步最大的阻礙就在於自我監視,「自私」是個不錯的探討起點,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是自私嗎?佛陀拋妻棄子出家是自私嗎?不生小孩是自私嗎?互相凝視的社會漸漸成了自我凝視、自我約束、自我情勒、自我剝削。

這或許與習得性失助、新自由主義等有關,新自由主義看過幾本入門書後放棄,太複雜了,至於傅柯的《監視與懲罰》找時間借來啃啃看。

「對自我的凝視」與「認知療法的抽離」、「正念冥想」、「自指」、「後設」也有關,抽離基本上就是以客觀的角度來看自己,實際上心理諮商就是透過他人客觀角度介入案主的問題,也能說是藉由他人的凝視,然後溶入成自我的凝視(回家作業),把自己作為一個客體「訓練、維修、升級、評量」究竟是好是壞呢?

執行健身時也很容易視自我為客體,透過InBody量化,蛋白質、脂肪、碳水的計算,外觀變化的比較,自律是否是種自我客體化、自我凝視呢?

而作者寫到「事實上,其他人通常不會花那麼多時間在意你選擇做什麼以及如何過生活」,確實我們往往過於注重面子,常常只是自己以為別人會怎麼想的自我監視,這也讓我想到包溫博士的「偽自我」:

人們似乎有兩個自我在影響他們的運作:一個是由這個人的真實信念、價值觀與才能組成的「堅實的自我」;另一個是虛假的「偽自我」,是這個人可以商量的部分。偽自我容易受到人際關係壓力的影響,而你如何行動取決於誰在房間內。

當我們以「偽自我助推器」來定義自己時,我們會把大量的權力交到他人手上。只有人類才會在獲得升遷或通過測試時感覺良好,但這些東西不一定能建立更堅實的自我感。它們可以降低焦慮,但那只是暫時的,最終我們會越來越需要它們,彷彿它們是一種藥物,因此我將這種依賴他人的自我稱為「借用自我」。當我們無法自己生起信心與平靜時,我們會迅速從周遭人身上借用它們。—《事情沒有那麼糟》

我們的「偽自我」就如同客體般,客觀有助於看清事實,不過也容易失去意義感,但也正是因為喪失負面情緒的意義感而消除之,可是也會導致正面情緒的意義感減弱,實際上,意義在客觀絕對的層面不存在,只在主觀相對的層面存在。創造意義在主觀角度才具意義,在客觀角度並不具意義。

總而言之,回到最粗淺的層面,人隨著年齡增加,意識到自己離死亡越近,越能掙脫面子、社會凝視、自我凝視的問題,是變的越來越自私嗎?我認為那是社會凝視下的產物,新自由主義建立在自願自我剝削上,一味的正向價值觀,實際上與韭菜的自我修養並無不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子非魚的沙龍
116會員
507內容數
沉思靜心,簡樸生活。
子非魚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19
牛津非常短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6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2024/11/05
全面剖析「悔恨」背後的行為科學,將「遺憾」化為高效行動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Thumbnail
讓你不再焦慮的三步驟練習,擺脫被控制的人生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善用腦科學避開焦慮迴路,提升專注力、生產力及創意力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運用九大技巧駕馭焦慮,將逆境轉化為順境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破除自我批判、極端思維、逃避心理,洞悉壞習慣根源,使你過得更快樂的自我療癒指南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區分「假焦慮」、「真焦慮」,瞭解並克服身體的恐懼反應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讓焦慮啟發正念思維,重置你的人生推進器
Thumbnail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Thumbnail
別讓擔心、恐懼和焦慮,耗盡你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