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岡山後樂園的那一刻,彷彿踏入一幅靜止的畫卷。

天光微斜,園中的池水映著青空與遠山,倒影層層疊疊,如詩如夢。


園內的步道蜿蜒如帶,草坪遼闊,溪流、茶屋、小橋點綴其間,每一處都讓人心生寧靜。

後樂園建於江戶時代,約在元祿十三年(1700年),由岡山藩主池田綱政下令修建,作為藩主遊賞與宴客之地。

園名「後樂」取自中國《岳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蘊含著治者心懷天下的理想。

這樣的命名,也讓園林的格局多了份文化氣息,不僅是風景之美,更是理念的象徵。

園內以「回遊式庭園」為設計核心,沿著小徑繞行一圈,景致隨步而變。從入口的延養亭出發,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廣闊的芝生地,這在日本庭園中極為少見。

大片綠地鋪展眼前,開放的空間使人心胸也隨之寬廣。遠處的小山丘上,建有唯心山與流店亭,登高可遠眺全園,旭川、岡山城與園內湖面交相輝映。

繞過曲橋,便來到園中最受遊客喜愛的「沢之池」。池畔有白砂灘與松林,水光瀲灩,時有白鷺掠過,帶起一圈圈漣漪。

風輕拂過蘆葦叢,聲音如同古箏的低吟。池中小島與假山相映成趣,若在午後時分,陽光從樹梢灑下,整個湖面如撒金粉般閃爍,美得幾乎不真實。

沿途的茶屋更添生活氣息。鶴鳴堂與延養亭都是昔日藩主賞景與接待賓客的場所,如今開放給遊客小憩。

點一碗抹茶,配上和菓子,坐在榻榻米上,透過紙門欣賞窗外的庭景,感覺時間在此放慢。即使什麼都不說,也能感受到一種「靜謐的幸福」。

春季的後樂園,是櫻花的世界。園內約有300株櫻樹盛放,沿著旭川河堤一路綻開,粉白花海與岡山城的黑瓦相映,形成強烈卻和諧的對比。夏日則是蓮花池最美的時節,清晨時分,蓮花含露初開,香氣隨風飄散。秋天楓紅如火,唯心山一帶染成層層紅金;冬季雪覆草坪,則呈現另一番靜謐的寒寂之美。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園內的「稻田」。這是後樂園最具特色的設計之一──園中竟真的種植稻米。據說這是當年藩主為了體察民情,特意在園內設置的農田,讓自己隨時觀察稻作情況。每年收穫時,還會舉行象徵性的儀式。

這份結合觀賞與勞作的巧思,使後樂園不只是貴族庭園,更象徵著治理與自然共生的理念。

午後時分,我坐在曲水邊,看著一群學生在草地上寫生。風從旭川吹來,樹影在畫紙上輕輕晃動。

那一刻我想到,後樂園之所以能流傳三百多年,不只是因為它的美,而是它給予人「安靜」與「秩序」的力量——在繁忙與喧囂之外,提醒人記得生活也可以這樣緩慢、自然、深呼吸。

走出園門,回望那片綠意,我心中浮現一句話:「美不在於刻意,而在於自在。」後樂園正是如此,一座為了「後天下之樂」而建的園林,卻也在今日,讓每一位到訪者,得以在其中尋得片刻的自我與平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