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認為「這是我自己的想法」,也許戰場就在你腦中。
🌍 一場沒有槍聲的戰爭
戰爭不一定靠飛彈。
有時候,它藏在新聞標題、朋友轉貼的影片、或你每天滑過的推薦內容裡。
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叫做「認知戰(Cognitive Warfare)」——
它的目標,不是佔領土地,而是改變你的想法。
對手想讓你懷疑真相、分裂社會、失去信任。當你自己說出他想要你說的話,他就贏了。
🕵️♂️ 起源:從冷戰的「主動措施」開始
認知戰不是新玩意。
在蘇聯時代,情報單位 KGB 就玩得出神入化,他們叫這套手法「主動措施(Active Measures)」。
舉個最有名的例子👇
🧬 「AIDS 是美國製造的生化武器」——這句謠言就是 KGB 在1980年代放出去的。
透過假新聞、假學者、假研究報告,它傳遍全球 80 多個國家。 結果呢? 幾十年後,還是有人深信不疑。這就是認知戰的威力——讓假消息變成社會記憶的一部分。
🧩 今日版本:從報紙變成演算法
到了21世紀,主戰場變了。
你不需要報社、不需要電台,只要一支手機、一個帳號。 於是,「認知戰2.0」誕生了。
🎯 對手會:
- 餵給你符合你情緒的資訊(讓你越看越氣、越信越深)
- 創造假帳號、假社團(讓你以為很多人都這樣想)
- 操控演算法(讓極端言論浮上來)
久而久之,你的「現實」變成他設定的版本。
你不是被洗腦,而是被演算法包圍成泡泡。
🧨 現代範例:從假新聞到短影音滲透
- 社群攻勢:在選舉、戰爭或疫情期間,出現大量假帳號、假專家、假記者。
- AI生成內容:深偽影片讓人分不清真假,聲音一樣、表情自然。
- 認知震盪:即使之後被揭穿,人們也只會更懷疑一切媒體——這叫「真理疲乏效應」。
換句話說,他們不一定要讓你相信謊言,只要讓你不再相信真相。
🧱 為什麼這麼危險?
因為認知戰直接打擊的是信任。
沒有信任,社會就分裂。 沒有共識,民主就崩壞。
這是對手最想要的結果:
讓一個國家自己內耗、自我懷疑、彼此對立—— 他什麼都不用打,就能贏。
🛡️ 你能做什麼?
- 多源比對:同一則消息,看三個不同立場的來源。
- 慢一秒分享:情緒越強的資訊,越可能被操弄。
- 問一句:「這對誰有利?」——這句話是最便宜又最強的防火牆。
- 別做免費的傳聲筒:轉貼前先想,這句話是不是讓社會更分裂?
💬 結語:戰場在你心裡
認知戰不是電影裡的間諜,而是每天都在發生的資訊攻防。
有時候,它不需要駭客、不需要特工——只要你的一個「轉發」。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的情緒從哪裡來,
恭喜你——你已經贏了第一場戰役。
🔖 下集預告:
👉 第2篇:《從滲透到影響——共產體系的長期策略》
我們會揭開「統一戰線」的真面目: 為什麼一個看似文化交流的活動,其實是情報佈局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