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臺下看戲,臺上的演員演得悲歡離合、生死纏綿。明智的觀眾,會隨著劇情而感動,但他心中清楚地知道:「這是戲」。他不會跳上臺去,跟演員一起哭鬧。
「入戲」太深的人,便迷失了。他們忘了自己只是在「演」,把戲服當成了自己,把臺詞當成了真理,於是痛苦不堪,無法自拔。
《莊子》的「夢蝶」之喻,便是在喚醒這份覺知。保有三分「出離心」,在盡責扮演好角色的同時,內心深處始終有一份清醒:這一切,如夢幻泡影。這份清醒,便是解脫的鑰匙。
在戲臺下看戲,臺上的演員演得悲歡離合、生死纏綿。明智的觀眾,會隨著劇情而感動,但他心中清楚地知道:「這是戲」。他不會跳上臺去,跟演員一起哭鬧。
「入戲」太深的人,便迷失了。他們忘了自己只是在「演」,把戲服當成了自己,把臺詞當成了真理,於是痛苦不堪,無法自拔。
《莊子》的「夢蝶」之喻,便是在喚醒這份覺知。保有三分「出離心」,在盡責扮演好角色的同時,內心深處始終有一份清醒:這一切,如夢幻泡影。這份清醒,便是解脫的鑰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