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曼的修之道 第十一章

更新 發佈閱讀 29 分鐘
raw-image

第一节 贪欲的本质&断苦与无明

如果没有正念,不知节制并拥抱迎向贪婪(lobha),就会像一只等待世界毁灭的动物,因为此人从未对他人做过任何一件好事。这就像一种世人都非常害怕的瘟疫或病毒,一旦染上了便很难治愈。这是一种病人可能会活着的时候便打算放弃治疗的绝症,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生命尽头到来的那一天,然后孤独的死去。

    除了财富以外,无论世人还想要甚么,我想应该没有人会希望从这种疾病中获得任何东西。因此,想得到真正有利且安稳的保险,并让自己无论是现在或将来都可以处于安全、远离危险、安心及轻松的人,就应该开始认真思维与考虑这个议题,看清贪婪有多么的邪恶,因为贪婪自始至终就充满了邪恶,它比爆炸并四处造成破坏的核弹还要来得严重,因为当核弹爆炸时,至少还会发出大量的爆炸噪音和其他的干扰,至少会显示出其威力,让大家都知道并产生恐惧,赶紧找到避难所减轻其恐惧及自救。

    但贪欲却不会以这种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相反的,它往往是各个种族、肤色和民族的人内心深处所设置的一种微妙陷阱,它甚至潜藏在僧伽中,从沙弥(Sāmaṇeras)到大长老(Mahātheras)的心中都有;它也躲藏在外道的追随者的心中,因为它无孔不入,只要他们的心够低劣,足以让贪欲给抓住并控制住,贪欲就一定会强行进入,并立即把凡夫众生变成使它满足的手段或工具,也就是把他们转变成它的仆人。然后,贪欲在他们的心中建立了一个培训单位,迫使那些意志坚强且坚定的人去接受各种培训,直到他们有经验、有专业技能,然后让他们出去工作,去思考和寻找各种赚钱和致富的方法。至于他们是经由正确还是错误、歪曲的或非法的方式获得财富,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满足了「老板」(贪婪)对报酬的高投资期望值,以至于对是非善恶有正常认知的心,一如世界各地的人都有的心,觉得不能违背贪欲,不能降低贪欲对高报酬的期望值。然后,老板把重责大任转交给它最喜欢的仆人,也就是「心」,而「心」的工作就是思考该怎么去做,并把指令传达给身体和语言,让它们去行动和寻找利益。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战术和策略,不论在近处和远处,向内和向外,在水上和陆地上,白天和晚上,无论是站着、走着、坐着或躺着,都一直因贪欲的指令而行动,唯一的例外就是他们在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同的地方大量聚集,既「捞取」财富,又把痛苦带给他人,没有同理心,不关心他人可能是谁。他们不怕公开或秘密地思考、说话和行动,丝毫不觉得羞耻,也不怕有人指责或批评他们,他们也不害怕招来别人的讨厌、怨恨和愤怒,他们只想着遵循伟大强者的教导(Lobho dhammānam paripantho)而获利,这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安身立命之处。

    至于保管好自己所获得的东西,不令其从指缝间流逝,「贪婪大师」一定会告诫他们要妥善保管,而不要去想世界到底有多宽大,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来保存这一切。但凡夫众生储存它、积累它,却忘记了思考我们到底是「维护天地且不知死亡为何物的不朽神明」?还是「和其他人一样最后的结局是躺在墓地里的死人」?又或者「我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因为贪欲给凡夫众生下了一个降头法术,把凡夫众生的耳朵、眼睛和思想都紧紧地蒙蔽住,以至于他们甚至没有机会去看一眼他们的「老板」的脸,看一看他们在一起有什么样的秘密。

    此外,贪婪的本质使凡夫众生表现出观感不好的外在特征,且不管其性别、国籍、种族、肤色、阶级等究竟为何,也无论他们有多大的权力和影响力,总之他们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令人反感的特征,因为这些特征都让人厌恶和排斥。事实上,这很可能会导致世界的衰败和毁灭,因为贪欲之火会蔓延燃烧并吞噬一切,以至于没有人能够找到安稳的庇护所去承受这一切。

    这些因缘在我们的眼中和心中都清晰可见,由于我们已经知道且看到这些因缘,因此这些因缘根本就不是秘密。世尊的「法」应该被接受、肯定且被弘扬为「已善说的法」,它已被完美和真实地教导。因此,在贪欲的例子中,世尊的「法」教导我们贪欲是一种危害,它扰乱了社会上共同生活的人们的和平与幸福。世尊在说贪欲是一种危险的时候,并不是说这只能适用于他说这句话的当下,因为这个「法」早已被世人所知悉,并传给世上的其他宗教。因此,世人都应该知道,或者至少心里有数,贪婪对世界的危害由来已久,就像它在「法」中被教导的那样,而「法」也已伴随我们很长的一段时间。因此,大家至少应该在某程度上意识到贪欲的邪恶本质,即使只是短暂的灵光乍现,也足以带来短暂片刻的平静和快乐,使人们不至于总是处于盲目的黑暗之中。这种被称为贪婪的危险,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给任何人带来幸福和利益,即使世人可能都乐于歌颂或赞美它,认为它是美好的,但事实上从贪婪所缘生出的一切结果并不是大家所期待或想象的那样,因为结果必然像遥远的过去一样一成不变的凄惨。因此,最有智慧的人摧毁了贪婪的邪恶,然后生活在幸福之中,而这与我们这些普通人是如此的不同,因为凡夫彼此相互间影响,发展贪婪,使贪婪蓬勃发展,给予贪婪养分,并助长其力量,直到整个世界几乎没有任何一点空间可容纳其他的东西。如果贪婪是一种有形之物,就像随处可见的物品一样,那么这个世界肯定会被贪婪这种东西所淹没,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存放其他东西。因为人们一直在以各种方式去制造更多的贪婪,并公开使用它,直到大家都迷失了自己,在面对自己时失去了所有的惭愧心,而这种本性是人的天性,通常被歌颂成一种高尚的情操及与生俱来的聪明,和一种被灌输植入的道德行为。

    即使凡夫寻找到了财富并获得了财富,但在贪婪的影响下,堆积如山的贪婪依然在指引他们以邪恶的方式继续去追求财富,这样的人在他们的余生中不会得到幸福。他们会死得莫名其妙,浪费生命去照顾大量的痛苦,而他们的贪婪使他们精力充沛大量积累这些苦,实在令人遗憾。至于凡夫自己并不感到忧虑,但其他有智慧的人却为他们担忧,因为这不是凡夫所能承受的过失或忽略的事情。因为当大火开始燃烧和毁灭一切的时候,贪婪将不顾众生的地位或阶级,真的会这样做,因为世上的每一个地方,无论大小,似乎都在沸腾燃烧,而且每天都越来越热,变得更令人不安。事实上,贪婪就像一个引擎或发电机,驱动着一切必须跟随着贪婪,不能抵抗或独立超然于外。除了贪婪之外,还有什么东西能有如此强大的力量,让世界为其运转,没有人能成为自己的主人,除了Lobha(贪婪),再也没有任何东西可被提升到如此崇高的位置,并被视为目前大家心中的伟大主宰和主人,而我们这里说的「Lobha大人 」是指对任何事物不加选择且恣意追求的贪婪,只要对某样东西有好感,贪欲就会缘生。即使是天上的月亮,也有一些人在贪婪的驱使下飞上去「摘」下它,并在月球的表面插一面旗子,向世人宣示自己就是月球的主人,丝毫不觉得畏惧或惭愧,担心有人会嘲笑他们。事实上,是感官的渴爱(kilesa-kāma)让凡夫不害怕,也不远离感官的事物。众生一旦发现了喜爱的东西,就会变得如此贪婪,以至于欲壑难填,即使意味着即将面临死亡也会忍受,就算到了生命的尽头也不放弃。即使有支撑贪婪的东西,堆积到主人都被它们所淹没,看不清它们底下的贪婪,也依然不怕负担。即使意味着背着这个包袱会折断腰及背,众生也不害怕,也从不退缩。

    在这一类的人的字典里永远找不到「收敛节制」或「足够」这些词汇,因为他们的「胃」不像人类和动物那样是由皮肤和肉所组成,而是由永不知足的贪婪所构成的,对他们来说永远没有「足够」这种事。因此,心和贪婪可以一起生活,一起走动,并与他人尽情竞争,使他们都能得偿所愿,而不担心肚爆肠裂、背部骨折或身体可能会死亡,他们有可能因败德而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那些生活必需品,无论是什么,贪婪都会获取或甚至掠夺以满足内心。如果心像其他的容器一样,早就破裂并像垃圾一样被扔掉了。但「心」是「名法」(nāma-dhamma),并非物质的「色法」,「心」坚韧耐用,因为能长期经受得住各种形式的出生与生存,所以它很能承受得住这些因缘,而不可能被这些能破坏一切的有害事物所破坏,这些有害事物总是与「心」互为因缘,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未能清醒地去思考「心」的重要性,而不是把重点摆在那些足以摧毁一切的东西之上。因此,即使「心」能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恩惠和利益,但通常会被遗忘,就像那些被扔掉的东西一样,任其自然流逝,少有人能给予它应有的关注。而那些与「心」为敌之物,却普遍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推崇与赞扬,所以一天比一天成熟与具穿透力,不断地拖累「心」,使其受到挫折与贬抑。「心」永远不可能获得自由解脱,即使是须臾片刻,知道「现在『心』有机会从那些压迫性的负担中获得一点平静、喜乐和自由」,这就是它本该有的方式,也是适合全世界每一个人的心,即至高无上的本质。然而心却并不是这样的,总得要接受和体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忍受痛苦。即使一个人可能拥有巨额的财富,几乎找不到空间来储存财富,但是,却没有办法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样,在没有任何痛苦、不满和烦恼的情况下,把财富当作是一种带来幸福的膏药,所以直到最后人们永远也看不到从它那里可获得自由的任何希望。

    头陀比丘们以各种方式精进修行,其目的都是为了解脱烦恼,这些修行就是我们在本书中所述的那样,除了为了战胜邪恶的无明而必须忍受痛苦、艰辛和严格的纪律,这都是固有既定的修行,很难看得出是其他的原因才让他们这样子修行。

    我在本书中所知和所述的一切,都只是那些希望安静低调地逃离我们一直在讨论的魔罗所布下的陷阱的比丘们所使用的方法。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他们一直试图用自己的正念、力量和能力迫使自己前进,用他们自己的方法取得进步,而且他们每个人都着重于最适合自己进步的方法。

第二节 对治苦和染污的方法

    我们还没有结束那些为了洞悉身心而产生苦受并乐于长时间静坐的比丘的故事,但之前我离题了,扯到了贪婪烦恼这个议题,于是我做了深入的检讨及充分的处理,好改善我东扯西扯、扯太多的特殊毛病。现在我要回到这些比丘的故事,希望你们能谅解我这种越扯越多的习惯。

    比丘们说他们长时间静坐并不是为了对抗那种没有念想与智慧的枯木禅所产生的苦受,而是用他们的大脑去思惟和对治,也就是说,他们运用了正念、正智和其他的能力。他们用智慧去思惟,才能很清楚洞悉各种感受的本质,因为这些都是一种可以在身心中找到的基本究竟真实谛(Sacca-Dhamma)。

    他们说,不断改变自己的姿势来解决苦受本质的方法,无非是自己怕痛,并不是为了认识痛苦才与之抗争。因为姿势的改变已掩盖住痛苦的感受,因此当苦受在关键必要的时刻出现时,便无法清楚看到它们,从而能对自己有完全的信心。

    在体验究竟真实法的真谛,比如四圣谛中的苦谛,经由禅修静坐去面对它,可以以一种触及因果、触及心的方式体验苦谛,这会为自己的现在及未来带来确定感和完全的信心,无论苦受有多么强烈,都不会再感到害怕或被苦受淹没,这包括人在死前的最后一段时间往往出于本会能感到恐惧,但现在将不再有恐惧,因为对死亡的恐惧与对苦的恐惧其实都来自同一个被隐藏起来的地方,而且根本是一回事。它们与真谛矛盾,这种矛盾来自于不够彻底的观照,没有根据真理的法则周延地顾及到各方面的问题。

    然而,当修行者从各方面彻底观照审视,直到看见苦的实相及所谓的 「生」与「死」的真相,直到完全满意为止,就没有必要再害怕了。因为地、水、火、风等四大物质元素的性质都聚集在身体(色法)内,每一个都保留了它们作四大元素的基本性质,而且不会消逝,它们只是一直随顺着影响它们的因缘不断在改变彼此之间的相互关系。换句话说,当四大元素在身体内崩解分离并中断彼此之间的联系时,它们只不过是恢复到最初的基本性质,但并没有被消灭。

    至于心,仍一如既往是心,尽管它依附于三界中的各种人类或动物身体,但也有不住于(执着)任何色身的人,例如佛陀的解脱心、独觉佛(辟支佛)的解脱心和所有完全心清净的「胜利者」(Jīṇāsava)(阿罗汉)的解脱心。因此,当修行人寻找它的运作和组合方式,却又找不到任何的理由或依据时,不要害怕,因为这只会产生许多颠倒妄想和悲伤的负面想法,这些恐惧都是由这种负面想法所引起的。

    因为这些寻找的念想是修行人在静坐着时运用正念和正智来观照审视和对抗痛苦,而这会迅速带来具体且实际结果的体验,事实上比通常预期还要快得多。之后,这种体验会深深埋藏在心底,并一直牢牢固定在自己的内心深处。尽管在此之后,修行人可能不会再像第一次那样观照审查和看到实相,但凡走过必留下足迹,修行人曾经历过的东西永远不会退转和转变成其他的东西,因为它已是修行人心中所体验过的实相。

    从那之后,也只能持续开发进展,在真谛中变得善巧和睿智,不断深入之外,别无他法,直到修行人能了解各个面向,并能完全放下一切的执着。因此,对于长时间静坐产生痛苦感受的观照审视,或比如生病和痛苦的其他时候,这是一种充分体验和揭示解脱真谛的方法,这种方法对那些身为战士且用真正的心智和智慧战斗的比丘们来说并没有甚么。

    另一方面,对那些软弱和容易抱怨的人来说,任何种类的痛苦感受都不可能有任何的意义,他们只希望可以不用任何的观照审查,痛苦感受就能自行消失。痛苦的感受对这种人将继续构成危害,他们越是以背离四圣谛的方式思惟,危险就会越稳定地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即使所有的人和动物都有痛苦的感受,但好像没有人会想办法从中获得一些意义启发。事实上,一般来说,人们更有可能会死死抓住这种痛苦的感受,并经由与佛法对立的负面思想来燃烧自己,而不是去观照和审查,好从身心中除去苦(苦谛)和苦的原因(苦集谛Samudaya),无论他们的修行程度如何,他们应该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做到这一点,正如佛教所教导的那样。

    森林头陀比丘们的知见和经验与一般人有很大的不同,比如我们所讲述的修行方法,包括他们的事迹,以及按照这些比丘各自的进步方式所衍生出的东西,这些都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事情。但如果认为他们的修行方式与正规的方式或道路相悖,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的修行法则完全符合真谛的原则,也就是解脱法(四圣谛)的真谛(Sacca-Dhamma),并无瑕疵可指。若说他们自负,若说他们的修行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这当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从来都没有与世间的外界事物发生联系的意图或打算。相反的,他们只是为了独自训练和约束自己。甚至他们从修行中得到的结果也完全符合解脱法的目的,也就是了悟四圣谛的真谛,这是佛教的主要基本原则。

    阿姜曼是森林头陀比丘传承的导师,他也遵循这条道路,他训练和教导他的追随者以同样的方式修行,比如经由教导他们使其成为战士,才能了悟内心产生的各种痛苦的感受。但我觉得我没有足够的能力正确描述和评价阿阇黎的许多修行方法,我只是在想,如果我有足够的勇气和能力像阿姜那样在我的五蕴和心中对抗烦恼,我现在应该早已从诸苦中解脱并获得一些成就。如此一来,我可能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笨拙,思考能力差,智慧不敏捷,这使我很苦恼。在谈论或撰写别人的传记时,如果我对他们的故事有足够的了解,我也许可以做得很不错。但重要的是我缺乏智慧和能力,以至于我在说话或写作时找不到适当的方式表达,好使大家能理解。因此,身为作者的我只能写下其他比丘的故事,以便让读到这篇文章的你们可从中获得一些价值和帮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特有的良好习性,这些习性都深埋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这些习性的模式和方向都相当独特,所以世尊教导我们不应轻贱彼此。所有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可能都有许多良好的习性和波罗蜜,有些人甚至可能比在此讲述故事的头陀比丘以及我本人拥有更多的波罗蜜,事实上,有些人可能拥有无与伦比的习性和功德,但我们都无法确知是否是这样。就像撰写这本书,让我联想到一个百万富翁的生活方式,他坐拥财富,可如果没有仆人他就不可能出门去任何地方,即使他身为百万富翁,他一定会与仆人们保持联系,利用他们做各种生意。所以我一直在想,我该怎样才能从这个人身上得到一个故事,从那个人身上得到另一个故事,然后我去请他们跟我讲他们的故事,这样我就可以把他们身上适合的东西好好地加以利用,就像百万富翁好好地利用他家中的仆人一样。

    阅读本文并觉得自己应该可以从比丘们所采用对抗烦恼的方法中获得启发的人,都应该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功德利益。因为存在于比丘身上的各种形式的烦恼,与存在于世界各地的男男女女身上的烦恼,可能并没有甚么不同。因此,我们应该能想办法纠正和治疗那些胆大、狂妄、鲁莽、且总是反对这个、反对那个的烦恼,这样我们就可以安住于一种充实和满足的状态,我们的行为可能更有威仪、更祥和。烦恼将不再像过去那样顽固且难以调伏,因为一般来说,人往往会向烦恼低头,并且几乎每次都顺着它们,直到他它们壮大起来,变成「一定得」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烦恼。然后,它们会引领人们做出各种离经叛道的叛逆行为,不去考虑此人因此会遭受到什么损失,或家人会遭受什么损失,又或者要负责的工作和业务等各个方面的损失。因为它们会让一切错乱,直到全被毁掉,没有办法恢复和修正。

    然而,为了对抗烦恼而走上八正道之路,那怕只是踏上一点点的路,也绝不会给我们带来任何的伤害。事实上,这将持续稳定增益我们的功德,直到对我们自己、家人和国家带来巨大的功德。而这与打压我们的烦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们臣服于并心甘情愿与烦恼相处,当烦恼打压我们的时候,我们就越屈服于它们。如果我们放任不管,让它们大肆打压我们,而我们又总是乡愿妥协让步,那么总有一天我们一定会活在它们强大的恶势力之下,最后甚至没意识到我们变成了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基本功德的人。当我们真正意识到这种情况时,已经来不及了,没救了。一个诸根俱足的人竟然心甘情愿臣服于烦恼的威势,任由各种烦恼在他们的头顶上爬来爬去,彷佛死去的动物尸体被烦恼来回践踏,这实在是最可悲的事情。

    有时我一想起无明烦恼如何满足自己的目的并以这种方式利用我们,我就会很生气,但同时我也忘记愤怒本身也是一种烦恼,也会爬到我们的头顶践踏我们。然而,这种志在解脱、赢得优势和战胜长期一直控制我们的烦恼的愤怒,似乎并不是那种使人迷失或毁灭的烦恼。如果为了报复自己的烦恼而演变成增加烦恼的养分,导致烦恼变得更强大,那么那些事实上从苦中获得解脱的人就很难让人理解他们到底是怎么成功解脱的,因为他们原本都是反应不灵敏的人,绝不会因激怒而与烦恼抗争。因为,抗争的本能是一种很普遍常见的现象,人和动物往往因骄慢与瞋怒而维护自己的立场。因此,无论他们做什么,他们都有勇气持续努力,直到完成为止。即使在运动竞赛中,他们也需要骄慢和愤怒来激励他们,直到比赛结束为止。但是谁赢谁输并不重要,因为重点在于过程中自己的表现。

    有一些头陀行比丘告诉我们,烦恼和他们之间的敌意似乎与世人在战争中共同战斗的情形没有什么不同。在关键的时刻与最重要的烦恼战斗,当中的决心、愤怒与士气都非常明显,双方都并没有要让步。其中一位头陀比丘说无明烦恼很聪明狡诈,总喜欢在他毫无防备、猝不及防的时候占上风,他还说:「自己真是聪明!」,因为他就是喜欢毫无防备,才会让烦恼一直在那里,因为即使他保持警戒,他还是有可能会因失去正念而忘记,因此让烦恼占了上风。但当他内心感到由于自己的疏忽和没有正念,几乎让烦恼吞噬身上一切有功德与价值的东西时,他的决心便生起,愤怒也跟着生起,他一直努力修行,然后获得了决心和愤怒的帮助与支持,于是他变得非常的强大,他不去想他是生还是死,又或者快乐与痛苦,而只是以正念、智慧、信心和精进一心一意竭尽全力攻击和对抗烦恼。

    这一位阿姜说:「由于每次都坚定地努力和战胜烦恼的渴望,每一次,当我想办法要战胜烦恼时,我几乎都得先死一次,因为事实上有时它们(烦恼)是火化我的人。」

    这一位阿姜继续说:「就我自己而言,如果我没有决心和愤怒来帮助我,我相信我永远不会完成很多有意义的事,尤其是与内心中的贪欲淫秽烦恼抗争时, 我绝不会像一个不用心的人那样以一种戏闹玩笑的方式去抗争,否则就算我几乎彻夜都在修经行禅,我也绝不可能从中看到任何的成果。然而,当我像一个战士一样以充满决心或愤怒来支持我自己时,付出的努力是这么的明显,以至于我永远都不会忘记。虽然这样的经历不会持续很长的时间,但我每次都不得不依靠这种方法来帮助我,因为一旦这两种法暂时不存在,烦恼便立即趁隙而入,所以我必须一直紧握这些修行方法,直到我与烦恼之间的战争已到了我自己绝对是赢家的那种决定性的地步,也只有这样,我才敢放松和休憩。」

    由于我有话直说的个性,我便问他:「那么你已经到了决定性的地步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谁才是终极的赢家?」

    他笑着回答我:「我可以跟你谈论对抗一切烦恼的方法,至于胜利,我必须等候消息,就是这样。因为我非常肯定,完成这项修行之后,从小事开始直到最伟大、最决定性的行动,其结果一定都会逐步稳定显现。我对佛陀有信心,我绝不相信他的教导是虚妄的或有甚么矛盾之处,他的一切教法都绝对肯定是正确的,所以我相信我的付出终究都有回报,从最粗糙的到最精细的,我的行为一定会像回力镖终有一天回击到我自己的身上,如果我还没有体验到的话,最后一定都会让我体验到结果。」

    「那么现在你是否已经体验到一些结果?」

    这一位阿姜只是笑而不答。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了解的应该已足以让我们掌握基本的修行原则,也就是当不肯屈服的决心和愤怒与自己内心的烦恼抗争时,将引领修行人经由「道」(Magga)的方法来治愈恶习,或以各种方法对烦恼进行报复时,那么这两项因缘(顽强和愤怒)就应该被视为「正法」(「正念」与「正智」),在这种情况下,它们(顽强和愤怒)就不能被说成是烦恼。这就好比用一根刺来拔除另一根刺的道理,一般来说,当一个人的脚被一根刺给刺进肉里时,脚会很痛,但是当我们用另一根刺将肉中刺给拔出来时,它就会变成一种有意义的工具;同样,如果以错误的方法使用顽强的决心和愤怒,它们就是烦恼,并视其强弱和执着的程度带来不同的后患。但是,当我们以正确的方式使用它们时,它们就会成为正法,并且是我们修行路上很有帮助的增上助缘,其功德利益的大小也与其力量和坚持的程度相应。以上,就是一些头陀比丘一直使用的修行方法。

    写这篇文章的我完全同意上述的修行方法。事实上,从佛陀使用的训练的方法和戒律中可以看出,他为了战胜烦恼而舍弃了一切,甚至准备毫无遗憾地牺牲自己的生命。此外,跟随世尊修行的声闻弟子也采用这样的修行方法,以各种方式训练自己,而这些方法都必然包含对抗各种障碍的顽强决心,而这些障碍就是各种烦恼所形成的暗示与恐吓,弟子们可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依附于这些障碍而无法挣脱,但他们仍继续努力与它们抗争,有时可能掺杂着对自己的愤怒,或对于渗透到内心的烦恼所感到的愤怒,直到他们通过顽强的决心获得成功为止。这就是帮助和支持他们的因缘,使他们在获得心灵满足的目标上坚定不移地努力,从以前到现在,大师和阿姜们都是如此,包括所有修行者和对正法的修行有兴趣的人在内,他们一定都善加利用了这两项因缘,因为如果没有它们,他们的修行将不会有任何的成果,因为它们是修行的增上助缘。

    修行人使用各种善巧和方法的训练与纪律被认为是摆脱一切烦恼和恶法所必需的基本因缘,每一次都必须有上述的两种因缘来支持和帮助修行,这是一定要的,这样心才能够坚定,并能发挥最大的力量去抵抗内心的敌人,而不会变得软弱和沮丧,也不会在陷入危急的困境时退缩,这对那些志在解脱的人来说随时都有可能会发生,就像在茂密的丛林中行走,难免随时会遇到意外和障碍,直到此人努力通过丛林才能真正的安全。那些为了断除心中的烦恼而修行的人,与在茂密的丛林中行走时的处境是一样的,修行的路上充满各种烦恼的陷阱,有的很可怕,有的很顽强,有的难以调伏,有的可爱诱人,有的可憎或令人厌恶,有的让人生气,有的让人悲伤哭泣,有的让人开怀大笑,有的让人厌烦疲倦,有的让人感到满足和快乐…..,总之,难以尽述,族繁不及备载。 正如世尊说的,有无数的烦恼和贪爱在四周环绕,随时准备挡在修行的道路上,走这条路上的人没有时间可放松或休憩片刻,我们无法完全详述的一切烦恼都一定可以在世上各类众生的身心中找得到,而且我们找不到任何一个人可以不把这些纠结和扭曲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一部分。

    要走这条路,就必须以正念、智慧、信心和精进等作为开路的方法,才能够以坚定及顽强的决心助他走下去。这就像汽车的变速箱,可提供更大的力量驱动汽车通过泥泞的道路。

    至于说到「顽强的决心」这一点,无论是世间法或在出世间法,急于安稳生活的人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也不得不采用「顽强的决心」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如果不想因穷困潦倒与走投无路,或者因某些烦恼遮蔽了内心,或被逼到绝境,那么越下定决心要达到一个高远的目标,就越要全力以赴去奋斗,不能去考虑生死存亡,唯一的念想就是完成心中的目标,就像之前已讨论过的那些头陀比丘,他们以各种方式自我锻练,他们的根本目标是证得「道」、「果」及「涅盘」,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已做好准备冒着生命危险,并面对死亡和痛苦而没有任何的遗憾,犹如比丘走向有老虎咆哮的地方一样,如果换成是我们,可能在老虎抵达之前就我们就已经吓死了,然而那些为了无上菩提做好准备面对死亡的比丘们,却是以一种让我们由衷钦佩的方式走向老虎。试想如果我们自己处于同样的情境,肯定在数百人当中也很难找到一个这么勇敢的人。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应该受到赞扬和尊敬并被奉为真正榜样的理由,因为他们是真正的战士和胜利佛(Sākyaputta Buddhajinorasa[1]的儿子,为了实践成就无上菩提的誓言,已做好充分的准备在修行的战场中牺牲生命,从他们刚开始出家受具足戒的那一天起就是以佛陀为皈依的对象。

    鲜少有人愿意真心真意把自己的生命供养给佛、法、僧,就算有,这样的比丘也是稀有难得的。那些为了使正法的特质在自己的人格中成长,并使正法的特质变得清晰可见的人,很可能会为了正法而准备牺牲一切,甚至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一如在没有月色的山上行走的比丘;一如在附近有老虎出没及咆哮的半夜经行的比丘;一如盘坐在高耸陡峭的悬崖边上修习禅定的比丘;一如在半夜有老虎经过的洞穴旁静坐的比丘;一如半夜在山顶的岩石上静坐的比丘,即使有大老虎静悄悄走到附近盯着他们静坐,他们也泰然自若继续经行;一如那些在蚊帐下静坐的比丘,就算有老虎静悄悄爬到蚊帐前虎视眈眈盯着他们,他们也依然安详地静坐;一如那些从早到晚精进修行,断食静坐,甚至多日不进食的比丘;一如那些从黄昏到黎明经行的比丘;一如以站立、行走、盘坐等三种姿式禅修,甚或多夜不躺卧(不倒单)精进修行的比丘。事实上,这些比丘们都是在不畏惧苦痛和死亡的前提下,以坚定和修持头陀苦行的决心,努力追求修行上的进展。

    如果没有至死方休的顽强决心,这些比丘们又怎么可能忍受痛苦和折磨呢?事实上,如果没有顽强的决心,将注定是一个惨痛的失败,但由于他们的努力很顽强,且至死方休,所以这些比丘并没有遭受更多的痛苦与「崩溃」。烦恼已被粉碎,烦恼的尸体已从心中消失,一点都不剩,之后心已转变,变得完全清净,超越了先前一直压迫它的东西。

    因此,转向成对抗烦恼的顽强决心与愤怒,可以带给我们坚实的基础和力量,可帮助我们毫无阻碍完成修行。因此,最有智慧的人都称赞能战胜自己的人,并说这是最崇高的胜利,远比战胜任何人或任何事物都还要殊胜。正如佛法所云:「Attā have jitaṁ seyyo」,意思是「净化自己是最殊胜吉祥的事」。因此,顽强的决心和对自己恶习的愤怒是达到全面战胜自己的第一个修行阶段。


[1] 為了實踐成佛的誓言而在修行的戰場上已準備好慷慨赴義的勝利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e Chiao的沙龍
6會員
374內容數
據說,他化自在天神能自在運用化樂天神所創之樂境,於中變化無窮,樂享無邊。而文學家,亦如化樂天神,以才情妙筆幻化文字世界,讓流連忘返。正因此,本坊取名『他天化樂天書坊』,廣收古今經典文學,如《搜神記》《元曲》《酉陽雜俎》《子不語》《廣異記》等白話譯文。另亦收錄坊主個人遊記、言情、推理、怪談等創作,期以文會友,自娛娛人。
Joe Chiao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10/20
喜欢以其他的方法训练和锻炼自己的比丘,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长时间静坐,可以视情况来训练自己。跟其他方法比起来,我认为长时间的静坐会带来更多的苦受和折磨,因为不愉快的苦受会对那些禅修的人疲劳轰炸。集中在一起强烈攻击他们的苦受,使比丘们几乎找不到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而如果正念与正智又无法跟得上,那么禅修者就
Thumbnail
2025/10/20
喜欢以其他的方法训练和锻炼自己的比丘,比如在某些情况下长时间静坐,可以视情况来训练自己。跟其他方法比起来,我认为长时间的静坐会带来更多的苦受和折磨,因为不愉快的苦受会对那些禅修的人疲劳轰炸。集中在一起强烈攻击他们的苦受,使比丘们几乎找不到可以放松身心的地方,而如果正念与正智又无法跟得上,那么禅修者就
Thumbnail
2025/10/20
立志于证得无苦境界的头陀比丘都甘于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很可能得面临外在民生资具的匮乏与不足,并将其当成修行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乐于前往并住在很难取得物资的地方。然而除了居住环境上的先天匮乏以外,他也自愿身无长物,甘于清贫。他托钵所取得的食物有时可能会满钵丰盛,但即便如此他也只吃一点点,也许就只
Thumbnail
2025/10/20
立志于证得无苦境界的头陀比丘都甘于接受一个事实,那就是他很可能得面临外在民生资具的匮乏与不足,并将其当成修行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他乐于前往并住在很难取得物资的地方。然而除了居住环境上的先天匮乏以外,他也自愿身无长物,甘于清贫。他托钵所取得的食物有时可能会满钵丰盛,但即便如此他也只吃一点点,也许就只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传承的头陀行者都致力于洞悉三界(Ti–bhava)伟大之源的「色法」与「心法」,就算他们可能前往并住在森林中、山丘上、悬崖峭壁下或其他类似之处,重点是,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了解「心」。就算时至今日(1970),阿姜曼传承的森林头陀行者,依然以阿姜曼为榜样,在森林与山丘上度过雨安居
Thumbnail
2025/10/20
  阿姜曼传承的头陀行者都致力于洞悉三界(Ti–bhava)伟大之源的「色法」与「心法」,就算他们可能前往并住在森林中、山丘上、悬崖峭壁下或其他类似之处,重点是,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了解「心」。就算时至今日(1970),阿姜曼传承的森林头陀行者,依然以阿姜曼为榜样,在森林与山丘上度过雨安居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雙11購物節準備開跑,蝦皮推出超多優惠,與你分享實際入手的收納好物,包括貨櫃收納箱、真空收納袋、可站立筆袋等,並分享如何利用蝦皮分潤計畫,一邊購物一邊賺取額外收入,讓你買得開心、賺得也開心!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分享個人在新家裝潢後,精選 5 款蝦皮上的實用家居好物,包含客製化層架、MIT 地毯、沙發邊桌、分類垃圾桶及寵物碗架,從尺寸、功能到價格都符合需求,並提供詳細開箱心得與購買建議。
Thumbnail
  脫離之時必受懲。只是他以為會是火燒般的劇痛,就像每次違背誓言或守則時一樣。   這麼說來騎士之王真是心胸寬大,能夠忍受他一次次背誓再祈求原諒,簡直就是君主的典範與恥辱。   如果是人世間的統治者,只怕他完全沒機會活到看見自己墮落。兄長總說他變得太過心思細膩——說白點就是變得狡詐又疑神疑鬼。
Thumbnail
  脫離之時必受懲。只是他以為會是火燒般的劇痛,就像每次違背誓言或守則時一樣。   這麼說來騎士之王真是心胸寬大,能夠忍受他一次次背誓再祈求原諒,簡直就是君主的典範與恥辱。   如果是人世間的統治者,只怕他完全沒機會活到看見自己墮落。兄長總說他變得太過心思細膩——說白點就是變得狡詐又疑神疑鬼。
Thumbnail
“我不願完成此行的目的。我不願意做這件事。魔戒是我的!”   繼續看小說:魔戒:王者歸來 作者:J. R. R. 托爾金 翻譯:李函 堡壘文化 雙囍出版   這一本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來自於亞拉岡跟其他中土世界的人們集結要直接揮軍魔多,另一部分則是佛羅多與山姆繼續前行往火山前進。
Thumbnail
“我不願完成此行的目的。我不願意做這件事。魔戒是我的!”   繼續看小說:魔戒:王者歸來 作者:J. R. R. 托爾金 翻譯:李函 堡壘文化 雙囍出版   這一本分成了兩大部分,一部分來自於亞拉岡跟其他中土世界的人們集結要直接揮軍魔多,另一部分則是佛羅多與山姆繼續前行往火山前進。
Thumbnail
  望著雙側浮雕靈鳥的城門,洛瑪低垂眼睫。使節團順利歸來,而自己也得到需要的東西,復仇之路不再遙遠。少年露出輕淺的微笑,按計劃,接下來該是阿毛塔了吧?   少了他,也算除掉一顆危險的絆腳石。以貝薩斯多疑的個性,必會思索可從中得益之人,而城內那些鼠輩貴族必不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來攻擊雙生子。為了平
Thumbnail
  望著雙側浮雕靈鳥的城門,洛瑪低垂眼睫。使節團順利歸來,而自己也得到需要的東西,復仇之路不再遙遠。少年露出輕淺的微笑,按計劃,接下來該是阿毛塔了吧?   少了他,也算除掉一顆危險的絆腳石。以貝薩斯多疑的個性,必會思索可從中得益之人,而城內那些鼠輩貴族必不會放過如此大好機會來攻擊雙生子。為了平
Thumbnail
「是誰?還想貪圖我的王位…權利的代價是無盡的痛苦啊!」 在中古世紀,阿瓦隆國王_雷諾為了追求無盡的權力,不惜將自己的靈魂賣給了惡魔。雖然他獲得了永生不死,但也因此變成了一個無法解脫的永世惡靈,徘徊在黑暗之中,永遠無法逃脫詛咒的囚牢。 更多關於「The Art Of Bruce t
Thumbnail
「是誰?還想貪圖我的王位…權利的代價是無盡的痛苦啊!」 在中古世紀,阿瓦隆國王_雷諾為了追求無盡的權力,不惜將自己的靈魂賣給了惡魔。雖然他獲得了永生不死,但也因此變成了一個無法解脫的永世惡靈,徘徊在黑暗之中,永遠無法逃脫詛咒的囚牢。 更多關於「The Art Of Bruce t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眾神之王宙斯的送幸福故事,以及作者對這個故事的詮釋。透過神話故事,探討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以及創作者們藉助神話表達的意涵。
Thumbnail
本文描述了眾神之王宙斯的送幸福故事,以及作者對這個故事的詮釋。透過神話故事,探討現實生活中的情況,以及創作者們藉助神話表達的意涵。
Thumbnail
  他得謹慎點,所有願意在位階更低的人前低頭、表現親切的高位者,無一例外是危險人物。
Thumbnail
  他得謹慎點,所有願意在位階更低的人前低頭、表現親切的高位者,無一例外是危險人物。
Thumbnail
據說...凡人不能得罪的阿修羅一族,恰巧是〔龍族神獸〕...
Thumbnail
據說...凡人不能得罪的阿修羅一族,恰巧是〔龍族神獸〕...
Thumbnail
  「我要先試試你的力量。」洛瑪情緒複雜;痛恨、隱忍、屠戮,織就陰寒沉鬱的網,裹住不安、恐懼、溫情、柔軟……包覆成毒繭,壓在心底。   「可以。比盧?」艾庇普「愉悅」地拋出人名,正是洛瑪所想。     新月銀輝淺淺,柔和映在晦暗林間。   啪沙、啪沙。枝葉婆挲,微風帶出深夜好夢。比盧與
Thumbnail
  「我要先試試你的力量。」洛瑪情緒複雜;痛恨、隱忍、屠戮,織就陰寒沉鬱的網,裹住不安、恐懼、溫情、柔軟……包覆成毒繭,壓在心底。   「可以。比盧?」艾庇普「愉悅」地拋出人名,正是洛瑪所想。     新月銀輝淺淺,柔和映在晦暗林間。   啪沙、啪沙。枝葉婆挲,微風帶出深夜好夢。比盧與
Thumbnail
在生命快速消逝的時間裡,路邦修絕望的看著自己的皮膚被火焰侵蝕、融化,在明亮的火光中,只有他的世界是焦黑的。 這一刻,充斥著憤恨、怨念、痛苦、絕望至極,路邦修沒有想到自己除了不受待見外,所有道貌岸然的"聖者"、"神使"們,居然對他的苦痛和絕望毫不在意,彷彿事不關己一般。 只有他一個人承受被烈火灼燒
Thumbnail
在生命快速消逝的時間裡,路邦修絕望的看著自己的皮膚被火焰侵蝕、融化,在明亮的火光中,只有他的世界是焦黑的。 這一刻,充斥著憤恨、怨念、痛苦、絕望至極,路邦修沒有想到自己除了不受待見外,所有道貌岸然的"聖者"、"神使"們,居然對他的苦痛和絕望毫不在意,彷彿事不關己一般。 只有他一個人承受被烈火灼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