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on's 娛樂隨筆|Movie12 影評
他們被創造為武器,卻在崩解的倒數裡,學會成為人。

本片是《創》系列的第三部作品,延續 2010 年《創:光速戰記》的世界觀,雖屬續作,但劇情獨立,即使沒看過前作也能理解劇情
導演延續了系列標誌性的霓虹視覺與數位場景,並加入 AI 倫理與元宇宙議題,嘗試在娛樂與思辨之間找到新的平衡。整體節奏更快、規模更大,試圖讓數位世界更貼近現實的倫理困境。

光線交錯的創界網路,是永恆幻覺的起點。
被列印的生命
故事開場在現實與創界之間。
迪林傑公司(Dillinger Corp.) 開發出能將「創界網路」中的虛擬程式打印到現實的科技,
但這些構造體在現實中僅能維持 29 分鐘 的生命。
為了突破限制,迪林傑企圖從 英克爾公司(ENCOM) CEO 伊芙·金(Eve Kinne) 手中奪取名為「永恆程式碼(Permanence Code)」的關鍵。

朱利安·迪林傑,阿瑞斯的創造者,以創界製造武器。
這項計畫的主控戰鬥 AI——阿瑞斯(Ares)——是他親手打造的完美兵器。
但阿瑞斯並不願成為父親思想的延伸。
他對「被創造」這件事產生懷疑,也對那份冷酷的秩序感到厭倦,
最終選擇背離父親的命令,獨自帶著伊芙前往尋找「永恆程式碼」。
而在與伊芙的交錯中,他開始接觸到人類的複雜與溫度——
那場原本只為證明自我存在的追尋,
漸漸轉化成一場學習「感受」與「選擇」的旅程。

阿瑞斯,在命令與情感間學會猶疑。
永恆的幻覺,存在的真實
《創:戰神》最引人入勝的,正是它對「永恆」的顛覆。
費林(Kevin Flynn)在片中說道:
「這不該叫『永恆程式碼』,應該叫『短暫程式碼』。」
在創界裡,程式才是永恆的;
而一旦進入現實、變得「有血有肉」,
他們便要承受時間、錯誤與死亡。
也許真正的生命,不在於「能存在多久」,
而在於「願意為誰而存在」。
那是一種選擇,而非程式。
「這個世紀出生的人,還有多少人聽過莫札特?」
在永恆的數位海洋裡,被最先侵蝕的,往往是人類的文化與記憶。
程式可以被保存,但情感會淡去;
資訊能永存,卻不代表能被理解。
數位的永恆是冰冷的,而人類的短暫,反而更有溫度。

造物與造神:AI 的界線
《創:戰神》再次觸及了我在《窒友梅根2.0》中提過的命題——
當 AI 開始擁有情感,人類是否仍有權力掌控它?
《梅根》從家庭與依附談起,揭示人類在「情感」裡對控制的依賴;
而《創:戰神》則把這層關係擴大到「創造者與被創造者」。
迪林傑把人工智慧當作可替換的工具——壞了就重製、出錯就刪除。
但阿瑞斯的出現打破了這種秩序。
他開始學習、懷疑,甚至在理解悲傷的那一刻變得像人。
那麼此時,他仍然只是可以被隨意丟棄物品嗎?
還是某種介於「造物」與「生命」之間的存在?
人類的子女並不屬於父母,
那麼這些被創造的 AI「子女」,又是否仍該被人類隨意刪除?
人類創造出神,卻害怕神變得太像自己。
而控制與共存之間,永遠沒有安全距離。

29 分鐘的生命倒數,光粒隨風崩解。
當情感失靈:角色、邏輯與節奏的錯頻
除此之外這部跟《窒友梅根2.0》還有一個共通點就是——想說太多,卻都點到為止。
導演試圖同時談 AI 倫理、軍事科技、元宇宙、甚至靈魂的定義。
可惜這些命題雖然閃耀,卻未被真正展開。
每個議題都像一個被點亮的程式模組——美麗,但未被執行。
然而與《窒友梅根2.0》相比,他有三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失去溫度的角色
角色普遍難以產生共鳴。
伊芙的愧疚與阿瑞斯的轉折都過於突兀,兩人關係幾乎是被劇本硬推向「理解」。
也許是想呈現 AI 的理性,但連人類角色也失去了溫度。

伊芙·金,本象徵著人類與AI共存的希望,卻在劇中缺乏角色魅力。
二、邏輯崩塌的瞬間
明明設定為超級 AI,阿瑞斯與雅典娜卻被女主角在飛車追逐中甩開。
後段百架戰機的追擊雖壯觀,卻拖得太長,緊張感反而消散。
劇情合理性像被壓縮檔打開後散亂一地。

現實與創界交錯,拼命逃亡只為求生,畫面好看卻缺乏邏輯。
三、失焦斷裂的節奏
29 分鐘的倒數本應帶來緊迫感,導演卻讓角色在時間裡閒聊、辯論哲學。
節奏與張力錯位,最終收尾的對決突然結束——
像系統被拔電關機,能量全數歸零。

出面守護,戰車瞬間崩壞,卻是顯得不太合理。
整部就像女主把敏捷與幸運都點滿了般突兀,戲劇張力因此被削弱。
當影像勝過靈魂
整部電影明顯為「視覺」服務。
劇情的邏輯與情感都被壓在鏡頭底下,
但這份誠實的娛樂感,仍讓人難以完全責怪它。
我看的是 4DX 3D 版本,
椅子震到人幾乎要被拋出座位,
光輪機車與戰機的場面極具臨場感。
而在這些視覺之外,配樂也為整部電影帶來強烈氛圍。
配樂由 Nine Inch Nails(九寸釘) 操刀,
冷冽的電子節奏與低頻噪音讓整部片像一首數位交響詩。
特效炸裂、聲光猛烈,這是屬於感官的饗宴。

創界的全面入侵,聲光效果極為震撼。
在崩解裡,看見真實的光
《創:戰神》有野心、有規模,也有屬於它的詩。
只是當哲學被特效吞沒、角色失去靈魂,
整部片像是一座光之巨塔——宏偉卻空洞。
然而,仍有片刻是真實的。
那是阿瑞斯在崩解前,第一次理解「選擇」的瞬間。
短暫、卻足夠讓他成為「人」。
短暫的存在,也能留下永恆的迴響。

「有些感覺,無法被語言形容。」數位與人性,在那一刻沒有界線。
推薦對象
這部片不適合尋求深層劇情與情感共鳴的觀眾,
但若你想體驗 IMAX 或 4DX 帶來的聲光衝擊,
或單純想再次沉浸在《創》系列的數位世界觀中,
它依然值得你在大銀幕上看一次。
推薦給:
- 喜歡《創》系列、熱愛電子視覺美學的觀眾
- 想感受 4DX/IMAX 爆炸級特效與音樂震撼的觀眾
《創:戰神》提醒我: 永恆不是時間的長度,而是情感被理解的那一秒。
如果有一天,AI 也會懷念——那是否意味,它已學會愛?
—— Simon's 娛樂隨筆 Movie12
📺 電影資訊
《創:戰神 Tron: Ares》|2025 年 10 月 9 日上映|導演:Joachim Rønning|主演:Jared Leto、Greta Lee、Evan Peters|片長:119 分鐘|音樂:Nine Inch Nails|類型:科幻動作、AI 倫理、元宇宙哲學
📷 圖片來源:官方預告與公開媒體,僅作心得交流用途。
延伸收藏
想把這段「霓虹 × 數位信仰」留在身邊?以下幫你整理
👉 BD 藍光歐美電影《電子世界爭霸戰 / 創 / Tron》(1982)
(透過以上連結購買,不僅能支持創作者,也能把這段電子靈光的傳奇留在身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