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經濟學家調查與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Fed)預計將在 10 月底及 12 月各降息 1 碼(25 個基點),使政策利率區間降至 3.75% 至 4.00%,反映決策者傾向放寬貨幣政策以防範勞動市場進一步惡化。雖然 Fed 官員在「通膨再升」(9 月 CPI 預計年增率將從 2.9% 升至 3.1%)與「就業放緩」之間權衡,但多數優先防範勞動市場轉弱。儘管官方數據延遲公布,摩根士丹利仍預期本月將降息。然而,對於 2025 年底利率(預測範圍介於 2.25% 至 4.00%)和 2026 年前的走向,經濟學家意見極度分歧,部分歸因於對鮑爾任期後繼任人選的不確定性,且有 $76% 的學者擔憂 Fed 最終「降息過頭」的風險。此外,德意志銀行警告 Fed 獨立性面臨來自總統川普等政治壓力。
與降息預期同時,華爾街緊急預警 Fed 極可能在 10 月底宣布或暗示終止量化緊縮(QT)政策,以避免貨幣市場摩擦加劇。近期「錢荒徵兆」包括聯邦基金利率向目標區間(4% 至 4.25%)上緣偏移等。Fed 資產總規模已從 9 兆美元降至約 6.6 兆美元,理事華勒指出,銀行準備金(約 3 兆美元)已接近流動性臨界點。QT 提前結束等同「停止進一步收水」,有助於穩定資金利率,但美銀策略師警告,若信貸市場緊張,可能引發股市拋售。
在股市方面,儘管標普 500 指數近期強勁反彈,但主要動能來自投機和空頭回補。高盛「被放空最多的股票籃子」本月飆升 16%,遠超大盤 0.7% 漲幅。專家警告這種「軋空」存在風險,可能釋放「虛假信心」,因市場仍籠罩在川普貿易議程和 Fed 政策的不確定性中。整體股票倉位已從「適度超配」降至「中性」,依賴基本面投資者倉位轉向「明顯低配」,顯示風險厭惡情緒增加。
地緣政治方面,美中在科技、貿易及供應鏈的競爭持續升級。美國政府警告北京不要對協助美國建設關鍵產業的外國企業(如南韓韓華海洋的美國子公司)採取報復措施,作為回應,美國考慮對中國關鍵港口設備徵收 100% 至 150% 關稅。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ASPI)報告顯示,過去 20 年全球關鍵技術研究領導地位出現驚人逆轉,中國已成為 64 項技術中的 57 項領導者,而美國僅在 7 項保持領先,中國在高風險國防應用技術方面優勢尤為明顯。
美國正積極尋求稀土等關鍵礦產替代供應鏈,TechMet 警告西方動作過慢,華府需投入超越北京的資金。中國控制了全球約 70% 的稀土開採與 99.8% 的重稀土提煉。美、澳已簽署里程碑協議,強化供應鏈合作。汽車製造商擔憂中國即將擴大的稀土出口管制可能導致零件短缺和工廠停工。投行 William Blair 預期,美國政府可能透過入股更多稀土企業(如 MP Materials)擴大產能。
AI 晶片熱潮正重塑半導體產業格局。美國銀行預測,受 AI 需求激增推動,2027 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可望達 1 兆美元。然而,對高頻寬記憶體(HBM)需求的激增,導致記憶體巨頭將產能轉向高階 AI 晶片,加上競爭,使得傳統記憶體晶片(DRAM)供應迅速趨緊,9 月現貨價格年增幅度近兩倍,產業庫存週期降至僅剩 8 週。記憶體晶片商成最大贏家,但下游製造商利潤承壓。
在亞洲,新任首相高市早苗主張擴張性財政與寬鬆貨幣政策,市場預期日本央行(BOJ)將延後升息,導致日元兌美元續貶至 151.56,支撐日股再創新高(「高市交易」)。儘管日元貶值,但 BOJ 仍堅持政策正常化立場。同時,日本金融廳考慮允許國內銀行持有比特幣等數位資產作為投資。旅遊業方面,日本受惠於日元匯率優勢及「秩序感」體驗,東京首次拿下全球飯店預訂冠軍。
企業動態方面,蘋果股價突破歷史新高,市值逼近 4 兆美元,得益於 iPhone 17 強勁銷售及市場對其應對貿易壓力的信心。蘋果在歐盟法院挑戰《數位市場法》(DMA),指控其損害隱私與安全。通用汽車(GM)受惠於高毛利車型銷售強勁及美國政府關稅抵減措施(相當於建議零售價 3.75% 抵減額),上調全年財測,但電動車業務虧損擴大。日本 AI 新創 Sakana AI 估值躍升 66% 至 25 億美元,採用「自然進化」式技術路線,獲得輝達等投資。此外,美國 H-1B 簽證 10 萬美元附加費新指引將適用範圍大幅縮小至「美國境外新申請人」,逾半數在美境內申請者獲豁免,對科技業有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