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消費者對經濟前景的悲觀情緒達到歷史新高,德勤年度調查顯示高達 57% 的受訪者預計未來一年經濟將走弱,此比例不僅遠高於一年前的 30%,也超過 2008 年大衰退時期的 54%。這種悲觀心態直接反映在消費計畫上:美國消費者預計在年終購物季平均花費 1,595 美元,相較去年的 1,778 美元減少了 10%。其中,年輕族群的支出削減最為顯著,Z 世代計畫平均支出銳減 34%,千禧世代預計減少 13%,原因可能來自於職業生涯不確定性與日常通貨膨脹壓力。
面對經濟下滑風險,聯準會(Fed)官員暗示將繼續降息以支撐勞動力市場,波士頓聯準銀行總裁柯林斯與 Fed 主席鮑爾皆指出就業風險上升。目前期貨合約定價預估 Fed 在本月稍晚再次降息 0.25 個百分點的機率接近 100%,若實現將是繼九月後的今年第二次降息,屆時目標利率區間將位於 4%-4.25%。市場普遍預期基準利率到明年中期將降至約 3%。降息預期加上美中貿易緊張升溫,推動資金流向避險資產,10 年期美債殖利率逼近四月初新低 4.01%,黃金價格強勁上漲 0.8%至每盎司 4,142.94 美元,今年漲幅達 58%,反映了多國央行囤積黃金以對抗去美元化,以及對全球政府債務與貨幣貶值的擔憂。
電動車(EV)市場則在全球面臨「現實檢驗」和政策退潮。由於電池成本、充電網路和補貼取消(如美國的 7500 美元抵稅)等挑戰,電動車普及不如預期。美國通用汽車(GM-US)因銷售重挫將計入 16 億美元財務損失,並警告可能出現更多虧損,AlixPartners 預測 2030 年美國 EV 銷售佔比僅 18%。歐洲福斯汽車宣布裁員 3.5 萬人,歐盟也提前重檢 2035 年碳排目標,加拿大暫停原訂 2026 年生效的 EV 銷售規範,體現了市場「務實主義」的回歸。傳統車廠在轉型上採取分化策略:日系品牌採「保守務實」的借力打力模式,與中國供應鏈合作補齊智慧化弱點;福斯則採「激進自主」模式,與地平線合資成立酷睿程,力求掌握技術主權。即使是全球最大的中國 EV 市場,也面臨利潤擠壓,多數新品牌難以生存。
在高科技領域,人工智慧(AI)正驅動新一輪的產業投資與結構轉變。AI 的強勁增長與更廣泛的晶片製造業疲軟之間存在明顯分歧,德意志銀行看好博通(AVGO-US)與邁威爾科技(MRVL-US)等 AI 相關半導體企業。OpenAI 正與 Arm 合作開發定制 CPU,搭配博通 AI 晶片,總投資可能超過 1 兆美元,藉由客製化來增強對輝達(NVDA-US)的議價能力。高盛報告指出,釋放 AI 潛力的關鍵瓶頸是電力,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數據中心電力需求將較 2023 年大幅擴張 175%,推動核能(如小型模塊化反應堆 SMR)成為可靠的基本負載發電的最佳解方,也帶動綠色科技投資在 2025 年前九個月投入 560 億美元,已超越去年全年總額。OpenAI 執行長奧特曼預期 AI 將在未來一兩年內實現更廣闊應用,但 Anthropic 執行長警告,未來 5 年內最多一半入門白領職位可能被淘汰,失業率恐升至 10%至 20%,凸顯技術變革對就業市場的衝擊與政策應對的必要性。
在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持續升溫的背景下,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儘管近期美股波動劇烈,美國在對中貿易談判中的強硬立場不會改變,政策決策以國家經濟利益為優先,而非股市表現。他駁斥了中國高層預期「美國最終將因股市暴跌而被迫重返談判桌」的說法。美國總統川普威脅對中國商品加徵 100% 關稅,中國則對涉美船舶收取特別港務費對等反制。美國將「實體清單」擴至控股子公司,導致中國聞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導體受到衝擊。在關鍵礦產供應鏈方面,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報告指出美國在銅、鋰等礦產上仍有結構性依賴,呼籲採取「本土化 + 友岸外包」混合戰略。美國政府近期透過入股加拿大礦業公司(如斥資 3,560 萬美元收購 Trilogy Metals 10%股份),試圖在關鍵資源上施加影響力。同時,ASML 坦言因預期中國客戶需求下降,2026 年在中國的總銷售淨額將明顯減少。中國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國投證券認為是從資源管控轉向「技術 + 供應鏈」雙管控,預計將推動稀土價格上漲。
在其他地區,中國經濟仍深陷通貨緊縮泥潭,9 月 CPI 年降 0.3%,PPI 連續 36 個月下滑,GDP 平減指數下降持續兩年多,IMF 警告中國經濟處於債務、通縮陷阱的邊緣,呼籲轉向依賴國內需求。在日本,執政聯盟解體,民主黨領袖玉木雄一郎主張提高免稅所得額(最終目標 178 萬日元)、降低消費稅與延緩日本央行升息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可能使日元維持弱勢。越南則因旅遊市場快速擴張,前九個月國際旅客達 1,540 萬人次,新成立的太陽富國航空計畫五年內購買 100 架客機以應對需求。蘋果執行長庫克在北京承諾將增加對中國的投資。
◻️財報概況
▪️摩根大通(JPM-US)2025 年第三季淨利成長 12% 至 143.9 億美元,每股盈餘 5.07 美元,營收達 471.2 億美元,均超預期。公司上調全年淨利息收入(NII)財測至約 958 億美元。受惠於利率、信用交易強勁,交易收入攀升 25% 至 89 億美元,創單季紀錄;投資銀行費用收入年增 16% 至 26.3 億美元,主因 IPO 與併購回升。儘管信貸損失準備金增至 34 億美元,但執行長戴蒙認為美國經濟具韌性,同時強調地緣政治、關稅與通膨不確定性升高,促使公司準備應對多重經濟情境。
▪️高盛(GS-US)2025 年第三季財報亮眼,淨利年增 37% 達 41 億美元,每股盈餘 12.25 美元,營收大增 20% 至 151.8 億美元,創歷史同期新高。強勁表現主要由投資銀行業務驅動,費用收入年增 42% 達 26.6 億美元,受全球併購與 IPO 活動回溫推動,高盛在逾 1 兆美元併購案中提供諮詢,領先業界。此外,交易業務穩健,固定收益、外匯與大宗商品(FICC)收入年增 17% 至 34.7 億美元;資產與財富管理營收也年增 17% 至 44 億美元,資產規模攀升至 3.45 兆美元,顯示交易與資產管理雙引擎運轉良好。
▪️摩根士丹利(MS-US)公布 2025 年第三季財報,淨利達 46 億美元,年增 45%,每股盈餘 2.80 美元,創近五年最大驚喜。總營收增至 182 億美元,歸功於核心業務全面強勁。股票交易收入飆升 35% 至 41.2 億美元,超越高盛重奪華爾街龍頭;投資銀行收入年增 44% 至 21 億美元,受全球併購活動復甦推動。財富管理業務持續穩健,營收達 82.3 億美元,新增淨資產 810 億美元,使總客戶資產達 8.9 兆美元。整體強勁表現使摩根士丹利有望成為今年華爾街表現最強的綜合性金融機構之一。
▪️美國銀行(BAC-US)2025 年第三季淨利達 85 億美元,年增 23%,每股盈餘 1.06 美元,總營收 281 億美元,均超預期。投資銀行業務表現亮眼,收入飆升 43% 至 20 億美元,其中併購諮詢費用暴增 51%,受全球併購熱潮回暖驅動。作為主要獲利來源,淨利息收入(NII)增長 9% 至 152 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美銀並上修第四季 NII 財測至 156 億至 157 億美元,反映穩健的放款成長和資產負債管理成效,顯示出強勁的有機增長與資產品質。
▪️微影設備龍頭艾司摩爾(ASML-US)第三季營收為 75 億歐元,淨利 21 億歐元,EUV 訂單佔 36 億歐元。公司預期第四季營收將大幅成長至 92-98 億歐元,季增 23% 至 30%,並預計 2025 年營收將較 2024 年成長 15%。ASML 觀察到 AI 投資推動尖端邏輯與 DRAM 晶片需求,但坦言受地緣政治影響,2026 年在中國的總銷售淨額將明顯低於 2024、2025 年水準。此外,ASML 已推出先進封裝 i-line 微影設備 TWINSCAN XT:260。針對中國稀土出口限制,財務長達森表示公司庫存充足,供應鏈已充分準備應對,淡化短期出貨延遲擔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