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H (Remote)工作的負面經驗談 I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WFH 顧名思義為 Work from home ,可能有些公司更開放,允許員工Work from Anywhere (視公司情況可能要報備),聽起來很棒、如果不是自由接案工作者或是和IT產業相關,得到這樣的工作機會簡直可遇不可求,對吧!?

我在疫情的後期得到一份工作,當時疫情期間全公司已實施2年左右的WFH (近乎96% remote) ,大約1.5個月進一次公司(排班)。當時公司各部門排班一周一天1人,主要處理各部門行政雜務、進公司當天不會遇到同部門同事。我面試的時候以為這樣的政策是防疫措施、而且我永遠記得前三個月線上新人訓練和交接有多辛苦 🥹

本以為疫情結束就恢復正常進辦公室了....沒想到公司高層毅然決定實施Work from Anywhere 的政策。聽說是本來在疫情前就有的「構想,既然大家已在疫情期間習慣異地辦公,也就順勢的直接執行這個政策,並開放世界各地的各部門主管自行決定回辦公室頻率。

當時的台灣主管決定,每兩週回一次辦公室見面,換算工作時間約是WFH (90% remote) WFH 可以想像的優點就不多說了~ 但以下負面經驗,沒有經歷過的人可能無法想像🤔

忙季的時候、WFH 可能會更忙 ,而且是無效益

我當時主要處理產能協調,帶的代工廠位在大陸 (本身就是遠距)。工作內容本身就需要大量的溝通,有時候事情一來,電話線上會議一整天很正常。

當然看不到產線同仁很正常,但你的同事也看不到你很忙(所以無法及時幫忙)、當然老闆也看不到(聽不到)(觀察不到) 😥 當時的我只能抽空自己找時間匯報狀況...

再者情況不妙時、需要直屬老闆出面,還得約時間從頭到尾再解釋一次來龍去脈。解釋完後、通常要邀內部單位開會,又要再跟不知情的窗口再拉個群組解釋一遍。若是遇到要跨三個以上的部門的要開會(且要每個部門老闆都能出席),沒有提早個2天約,通常是約不成... 結果常常花了不少時間在約會議解釋到底發生什麼事 (無限迴圈)。

若無法開會就希望拉個群組解釋、讓大家自己去看,但事實上因為大家都WFH,每個人都有屬不清的Teams 群組,根本看不完,緊急的事情只有留言的話,真的難以快速解決問題。

倘若開會若有共識倒也還好,偏偏當時的公司還有喜歡發群組信的文化: 各部門的owner、backup、owner的老闆、其他平行單位的同事、總公司的窗口....夯不啷噹信裡會有30位以上的收件人,常常一件事已Reply all N封信到天邊還不知道如何解決問題,或是Owner 忙到忘記回報進度,讓眾多收信者不知要相助還是擱置。

要說改善的方法也不是沒有,例如強制分享行事曆主管之間以及各部門固定時間開例會鼓勵使用協作專案軟體或平台...等等(歡迎分享)但當時公司的氣氛並沒有主管願意提出,鼓勵改善各部會的溝通模式。

後來觀察其實是在疫情期間,已經因為溝通不良導致各部門之間交流有溝通障礙,甚至是嫌隙;例如你想找的窗口在常常在上班時間找不到人,但也許對方家庭有事、主管已經允許他彈性上下班(責任制),這種芝麻生活大小事,沒有進辦公室時閒聊、可能還真的不會知道😳且因為平時相見次數不多、人跟人的私下互動也變少了,八卦變多了但沒機會澄清,無意中形成的誤會也增加了。

我覺得很可惜,公司有美意讓大家Work from Anywhere,但很明顯只有「構想」,沒有趁在疫情期間發展出相關系統配套措施,任由各地員工「自由發展、大家做事情無法在對的平台公開透明,員工在工作上反而更沒有效率,且產出的結果比疫情前更糟🤦‍♀️

在接受這麼高比例的 remote WFH 的工作之前,真的要問清楚工作流程、溝通平台和工作文化,以及如何和其他部門協作的模式。

想想我這段珍貴的WFH工作經驗(約莫2年),真的是心累得可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邊喝茶邊上班 x Pause Over Tea
1會員
13內容數
商科生在科技業求職、職場和職務的點點滴滴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遠距上班是一種新型態的作業方式,剛開始時,運轉效率非常低落,公司的伺服器很明顯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遠端作業需求,部門的公檔、公司的作業系統、每個人使用的郵件及電話系統、各種例行的會議及報告,伺服器無法承受成百上千的人同時連線,以致初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
Thumbnail
遠距上班是一種新型態的作業方式,剛開始時,運轉效率非常低落,公司的伺服器很明顯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遠端作業需求,部門的公檔、公司的作業系統、每個人使用的郵件及電話系統、各種例行的會議及報告,伺服器無法承受成百上千的人同時連線,以致初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
Thumbnail
從Covid-19大流行後,讓人思考WFH(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再到近期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漸漸一定會有公司發現重覆性質高的工作,幹嘛要養一堆人去完成,AI通通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概念,是不是也考慮看看「不離職創業」呢?
Thumbnail
從Covid-19大流行後,讓人思考WFH(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再到近期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漸漸一定會有公司發現重覆性質高的工作,幹嘛要養一堆人去完成,AI通通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概念,是不是也考慮看看「不離職創業」呢?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在遠端工作方面的 5 個經驗和心得,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工作任務、活動與會議管理、工作訊息處理、如何劃分工作與生活界線以及遠端工作設備推薦。 如果你是遠端工作者,這篇文章可以提供你一些實用的建議。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在遠端工作方面的 5 個經驗和心得,包括如何有效管理工作任務、活動與會議管理、工作訊息處理、如何劃分工作與生活界線以及遠端工作設備推薦。 如果你是遠端工作者,這篇文章可以提供你一些實用的建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