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辦公,why not?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对我这种喜欢在家上班的人来说,除非是自由工作业者,不然我必须谢谢疫情的爆发,大大改变了全球的工作模式。让很多公司认清到:“哦,原来我们是可以远程工作的。” 当然,这也大大提升了全球的竞争。毕竟花一个高薪请本地人,maybe 可以请好几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才人。needless to say,网路普及化加上这是一个地球村的时代,一部电脑只要连上网络后就可以进行面谈、工作。你说竞争不竞争?

我懂那些不喜欢居家办公的人是不会知道为什么我会如此喜欢在家工作。正如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觉得青椒难吃、香菜很臭一样。说实在话,如果要我每天通勤上班,我应该很快就会生厌。人挤人的地铁或巴士,光想我就觉得好害怕;那种想要认真工作但又要适时微笑的工作场合都让我觉得有够尴尬的。

先说喜欢回办公室上班的人,我估计他们都是家里没有一个清净的地方可以好好办公。或是和不同类型的人租房,在家上班不是很方便;或家里有几个吵si人不偿命的孩子,工作的时候没办法好好集中精神;或自己就是一个喜欢交际的人,一个小时不说话会浑身不自在的小姐先生。

我没有小孩,自然无法体会自家孩子很吵的时候的痛苦,但我可以理解。毕竟我试过戴上耳机,一是享受音乐中,二是表示不想要聊天。可我的包租婆却不停在我耳边唠唠叨叨,让一向习惯也喜欢安静工作的我觉得痛苦万分。不回应就是没礼貌,回应后的工作进度就会变慢。“我和你说话啊,你没听见吗?” 包租婆的音量完全抵消了耳机传来的音乐,我只好微笑一个说:“啊,我在上班啊。而且戴上耳机,听不到。”

不是听不清楚,是听、不、到。好的耳机加上音乐开到80、90/100,哪会听得到啊?当然,我不会这么说。真要是说出来的话,那就是没礼貌了。不管我说的语气是多么平稳。这就是典型的华人社会,我们要懂得——尊敬长辈。虽然我很想问为什么长辈就不能尊重一下后辈?

有时候包租公热心过头地问我吃早餐了吗?对一大早吃不下固体食物的我来说,除了因为很怕别人买错食物给我(早上的我根本就不想吃,吃不下啊),也因为是蔬食者的关系,买错的话,我该不该吃?我知道我已经长成了不会因为对方面子而委屈自己的人了。个性怕麻烦的我加上不想要解释太多的个性,自然是 “吃了。”

“吃早餐了吗?” 包租公再问第二次。我看他存粹只是问我,而不是真的想要买给我吃。我笑着点头说:“吃了。”

“吃早餐了吗?” 我的耐心往往会在同一个问题,我的答案给了三次后,开始,可能。。。会消失殆尽。我不知道自己这样的例子能不能很好解释为什么一些人喜欢去办公室上班。但我至少因为这件事明白到为什么有些人喜欢去cafe工作。以前读大学看到身边的同学常到星巴克做功课、备考的时候,我不明白为什么有舒服的家里不待着,非要到外头去学习。学习到一半要上厕所的话,那要怎么办?(习惯独来独往的我大多都会把笔电、书本等全部打包带去上厕所。马来西亚的治安不能让我放心。)

再说,我不能长期坐在同个位置太久(一个小时对我来说已经是极限了),喜欢走来走去、更换姿势,甚至会趴在地上看书的我,是无法理解在咖啡店完成作业这件事。我是在家里办事才更有效率而且觉得舒服自在的人。

当然,事隔多年,因为疫情关系,我不得不在空间狭小的新加坡房屋工作,我热心的房东夫妇让我意识到读书时代的我是如此幸福。没人管(我妈本身就爱自由,不像一般妇女对子女特别唠叨)、居住空间大,我自然会觉得家是最好的。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有这样的生活空间。疫情中期,我也很幸运地搬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少了陌生人的居住环境,那种自在感又回来了。即便我已能明白在咖啡店、办公室工作这件事,但我的个性还是喜欢居家办公。我可以社交,但我更爱在安静的地方工作。

过去的我在职场上是如何走过来的?(就不说我在一家公司待的时间不久,不是因为不喜欢办公室文化,而是被环境和人逼得不得不跳出火坑。)

我发现我在职场上学到的是情绪管理——面对表里不一的人,我该怎么办?面对不公,我要如何保护自己?面对不如意的事,我要如何安抚自己?

因为工作而认识的那些人,他们的才情或庸才,他们的心胸或心机,都让我大开眼界。疫情后,我虽然感谢过去在职场上那些实打实的经历造就了不得不坚强的我,可我觉得如无必要,别叫我进办公室,好吗?我可以真心对你好,说说笑笑也没问题,可我不想要逢场作戏。这也是为什么经历了疫情后,我选择的工作模式是 hybrid。

除了因为知道自己这种死个性外,我也觉得哪家公司秉着 hybrid 或 remote 的工作模式,都是比较有弹性、个性活泼不死板的公司。这年头的苹果电话都那么多代了,可是很多老板还是死板板。要看到人才“觉得”员工有工作。要看到人才觉得大家都是一家人。(偏偏我是那种我来这里是上班的,不是成为你的家人。我们是一个 team,不是一个 family。family 这件事,留在速度与激情里面就好了。)我承认,我已经对没办法 hybrid/remote 的公司有着刻板印象。不能有弹性的上班时间,那么创办人也不是一个有弹性的人。这样的想法并不是疫情后才出现的,我老早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全职工作,就已怀疑人生——为什么非得要天天通勤去上班?以前要打卡上班,为什么现在也要?以前的警察是穿短裤的,你看现在。the world is changing,but we are not。

以上的内容当然不适合在餐饮业工作的读者,或身为救护人员、保安等等,存粹是给和我一样只要一部电脑连上网就可以开会、讨论、完成工作的上班一族。偶尔或一周几次进办公室露脸,间接性提醒大家我还在、我是合群的人、我的社交能力还行、我愿意和大家互动,让大家之间充满同事爱等。

啊,为什么不爱居家办公?

我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试过开会开到一半,肚子痛呢?

avatar-img
64會員
297內容數
我喜歡分享,喜歡探索生活,探討生命。我喜歡的東西很多,想要說的話也很多。 簡單來說,我在這裡的原因很簡單。我把我想要說的寫出來,希望可以將這些小小體會分享出來,或啟發你,激勵你,或一起討論,或滿足一些想要八卦的你。嘻。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艾米 Emi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總是要等到事情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才出來說說話。第一:不想被當作蹭熱度;第二:且來看看人類到底是不是一個善忘的動物。因為大家總是認為一件事情過了一些時間後,大家就不會太過關注。應該這麼說,大家的心情就不會那麼激動。或許會衍生出一種 “反正沒有發生在我/我愛的人身上,關我什麼事?” 的心態。多麼要不得!
阿媽之前轉發了一則臉書文到我們的家庭群組裡,打開來看,我只看到一張黃某的黑白照。。。
其實呢,會想要寫下這篇是因為在一次的朋友聚會,大家剛好聊到交友軟件。
距離上一次自己寫給自己的生日信,原來停留在28歲。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沒有繼續更新下去。
不知道在哪看過這段話:男人2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3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4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5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6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結論:男人真的是用情專一的動物。
首先,請讓我先報告一下自己的 “吃東西時間表”。
總是要等到事情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才出來說說話。第一:不想被當作蹭熱度;第二:且來看看人類到底是不是一個善忘的動物。因為大家總是認為一件事情過了一些時間後,大家就不會太過關注。應該這麼說,大家的心情就不會那麼激動。或許會衍生出一種 “反正沒有發生在我/我愛的人身上,關我什麼事?” 的心態。多麼要不得!
阿媽之前轉發了一則臉書文到我們的家庭群組裡,打開來看,我只看到一張黃某的黑白照。。。
其實呢,會想要寫下這篇是因為在一次的朋友聚會,大家剛好聊到交友軟件。
距離上一次自己寫給自己的生日信,原來停留在28歲。 我不知道為什麼我沒有繼續更新下去。
不知道在哪看過這段話:男人2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3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4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5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男人60歲時喜歡18歲的女人。結論:男人真的是用情專一的動物。
首先,請讓我先報告一下自己的 “吃東西時間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現代工作模式的轉變,傳統的辦公室形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共享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的出現,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自由工作者以及創業團隊提供了一個靈活且高效的工作環境。這些空間不僅能滿足個人和團隊的工作需求,更促進了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共享辦公空間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Thumbnail
遠距上班是一種新型態的作業方式,剛開始時,運轉效率非常低落,公司的伺服器很明顯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遠端作業需求,部門的公檔、公司的作業系統、每個人使用的郵件及電話系統、各種例行的會議及報告,伺服器無法承受成百上千的人同時連線,以致初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
Thumbnail
從Covid-19大流行後,讓人思考WFH(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再到近期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漸漸一定會有公司發現重覆性質高的工作,幹嘛要養一堆人去完成,AI通通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概念,是不是也考慮看看「不離職創業」呢?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地紛紛吹起遠距工作的風潮。此外,拜行動網路、數位傳播科技的普及,以及視訊會議軟體的成本下降所賜,遠端工作逐漸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生活風格。即便疫情趨緩,疫苗施打率普及,有一部分仍繼續維持遠距工作的方式。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隨著現代工作模式的轉變,傳統的辦公室形態不再是唯一的選擇。共享辦公空間(Coworking Space)的出現,為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自由工作者以及創業團隊提供了一個靈活且高效的工作環境。這些空間不僅能滿足個人和團隊的工作需求,更促進了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成為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共享辦公空間
Thumbnail
1.傳統工作型態: 固定辦公地點 每天通勤上下班 以台北為例,平均每天通勤時間約一小時 2.遠距工作: 定義:不需在固定辦公地點工作,可在家、咖啡廳等地透過網路完成工作 起源於20世紀70年代,但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後才流行 COVID-19疫情加速了遠距工作的普及
Thumbnail
遠距上班是一種新型態的作業方式,剛開始時,運轉效率非常低落,公司的伺服器很明顯無法容納這麼多的遠端作業需求,部門的公檔、公司的作業系統、每個人使用的郵件及電話系統、各種例行的會議及報告,伺服器無法承受成百上千的人同時連線,以致初期的工作效率非常低落...
Thumbnail
從Covid-19大流行後,讓人思考WFH(在家工作)的可行性,再到近期生成式AI如雨後春筍般興起,漸漸一定會有公司發現重覆性質高的工作,幹嘛要養一堆人去完成,AI通通就可以搞定了,如果你也認同這個概念,是不是也考慮看看「不離職創業」呢?
這幾年因為疫情緣故,讓我更堅信WFH(Work From Home)是未來工作職業趨勢。最近還有流行一個新名詞「數位遊牧」。 在家工作的好處,不外乎就是時間彈性,環境自在,光是想到不用趕上班打卡這件鳥事就是一個爽字形容! 想到以前那段趕打卡的歲月,從一起床開始就是一個競爭形容。趕出門、趕捷運、趕上
Thumbnail
今天開這篇來講一下已經四年半的遠端工作,在疫情期間也很多公司改為遠端工作,我們公司是在疫情開始之前就有開放遠端的計畫也早在2019 11月就開始一個月有半個月的時間遠端在家工作,常有朋友問我在家工作真的能專心嗎?在家一個人不會很孤單嗎? 等等的問題 就在這寫一篇經驗分享和大家聊聊!
Thumbnail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疫情的推波助瀾,遠端工作已經變成了很多人的日常。這種轉變對工作和生活平衡有深遠的影響。瞭解遠端工作的優點、挑戰和如何實現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至關重要。
Thumbnail
許多企業主公開宣布要再次推動員工「回到辦公室」。不過一項新調查顯示,高層預期遠距工作模式將會持續成長。事實證明員工更喜歡遠程工作,相關科技也不斷改進。對於混合工作模式來說,生產力並未因此損失。儘管媒體標題可能強調回到辦公室的趨勢,但高層領導人預計,未來五年內,混合工作和完全遠程工作,都將繼續增加。
Thumbnail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世界各地紛紛吹起遠距工作的風潮。此外,拜行動網路、數位傳播科技的普及,以及視訊會議軟體的成本下降所賜,遠端工作逐漸成為許多人追求的生活風格。即便疫情趨緩,疫苗施打率普及,有一部分仍繼續維持遠距工作的方式。
Thumbnail
疫情之下許多公司都改為遠距辦公,甚至在現今趨緩的背景中,仍有些工作是以遠距的形式合作,我自己目前也是遠距工作的形式,一開始對於充滿自由以及節省通勤時間的工作型態興奮不已,但隨著全面遠距工作將進入一年,卻也發現自己的心理狀態有些需要調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