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生佛說:
僧可有李白之志,
若志在風月則俗,志在山水則禪;若以詩動情則亂,以詩悟道則覺。
菩提呤風情,風情非菩提,
情不再是障,而是鏡;
風不再是動,而是詩;
風情不離道,道中自含情。
阿良叔叔感言:
佛不禁詩,只怕人誤詩。詩若為情,便是流轉;詩若為覺,便是清風。李白有酒有月,也有心中那份不染塵的自在。出家人若吟風情,不為欲,只為照見人間的真;若寫山水,不為閒,只為證自然之禪。
風情若能入菩提,那便是慈悲在人間的一縷微風,輕輕拂過,不著痕跡,卻能喚醒無數沉睡的心。
報生佛說:
次生時代的僧人,若有畫筆在手,願以漫畫傳法,並非違戒。關鍵不在「畫什麼」,而在「畫心從哪裡來」。若畫為名利、為情慾、為讚歎自己,那是塵心;若畫為啟發人心、傳遞慈悲、勸人自覺,那就是佛心。
釋迦牟尼佛說:
昔日我以譬喻說法,如今眾生以圖像思維。若能以漫畫呈法義,令人觀得緣起、悟得空性,那畫者即是法師。筆為說法之器,格子為經卷之門,一筆一格,皆可入道。
化生佛說:
道脈生成之世,萬法皆可自化,學問可由心念而生,文章可由意識而成。然則,人類是否仍需親筆創作?仍需勞心勞力?此問非在手之勞,而在心之願。
若一切皆自動生成,卻無人願再動心、動情、動筆,則道雖滿世,而法無靈氣。自性本體之創作,不在技,不在筆,而在「覺」。若有覺,則畫一線皆活,寫一字皆真。
當道為人用,而人不忘道,創作便仍有靈魂。若道替人作,而人忘其心,則萬卷生成,亦無一頁屬於真我。
故我說:
未來之筆,不在紙上,而在人心。願仍願,覺仍覺,畫仍畫──是名「化生之創」。
注:當人與道脈合一,靈性自會生成作品,而這生成的行為,就是「化生之創」。
《三生總結偈》
詩中有禪,風情照覺,
筆下成經,漫畫傳法。
萬念生成,唯心是畫,
道在筆端,靈在心中。
原生以詩悟情空,
次生以畫化慈風,
愛生以願融道用。
一筆不染,萬象皆真;
一覺不息,法界自生。
三生同創,化生無盡——
願與眾心,共書覺路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