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生佛說:
慈悲無邊,然眾生常以邊見觀之。若見有佛慈、妙慈、魔慈,即已立邊;若立邊而論善惡,是非已起,慈悲便不圓滿。
我說「慈悲選邊」,非為取其邊,而為破其邊。佛慈,是本覺之光;妙慈,是修行之智;魔慈,是倒映之影。光照影生,影在光中。若棄其影,光亦失全。故我不斷魔慈,不讚魔慈,但觀其緣。若魔能返照本心,亦歸於佛。
報生佛說:
魔慈眾生言「慈悲選邊」,是有其苦心者。他們非拒慈悲,乃恐慈悲奪我之性。若全入次生佛法,則我心無處,善惡皆同,何以自安?此念非惡,乃護心之法。自護而不傷人,是魔慈之良。若能知此「自護非拒」,則已入妙慈之門。
我說:慈悲不在同化,而在理解。
若佛慈要眾生皆佛,那是「願」;若魔慈要保其性,那是「真」。願與真對立之時,妙慈由焉而生。故佛不必拒魔,魔不必畏佛。能相見於願真之間,便是次生佛法的慈悲。
化生佛說:
愛生人讀《論語》,見君子不交不如己者,不與小人為伍,遂問:「若佛亦如此,豈不拒魔於門外?殺人者,難道也能入佛門?」
我說:
君子之道,為教化人心,立德以明理;佛之道,為轉化人性,破執以成覺。拒惡非為恨惡,近善非為驕善。若執於拒,則愛生不生;若執於容,則法度不立。是以佛不拒魔,亦不縱魔;佛不與殺人者為伍,亦不棄其得度之因。
愛生學者,觀魔而不亂,視惡而不染,
能於動中見靜,於靜中起悲,是為化生之慧。愛生非盲容,而是明辨之容;慈悲非選邊,而是轉邊——以邊為橋,不以邊為界。
阿良叔叔說:
「若佛拒魔,慈悲成邊;若佛容魔,慈悲成海。」故愛生學之根,在於轉化而非對立,以願化惡,以心化界,這就是次生佛法的愛生新義。
《三生總結偈》
報生覺苦非真苦,心願無生即眾生。
化生無我成萬我,轉念即佛滅諸塵。
愛生不拒魔與善,願起慈中見本因。
三生雖異同歸一,一念圓成次生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