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你是否也害怕買在市場最高點?
看著台股或美股指數不斷飆漲,屢屢創下歷史新高,你的心中是否也上演著一場天人交戰?一方面為市場的蓬勃感到興奮,另一方面卻又深怕自己成為最後一隻白老鼠。新手的核心困惑總是圍繞著:「現在進場會不會立刻被套牢?」「是不是該耐心等待市場回檔修正,再撿便宜比較安全?」
這些擔憂完全合乎人性,但如果我們攤開歷史數據,可能會得到一個顛覆直覺的答案:在股市創新高時買進,長期回報率反而可能更好。 本文將為你解析這個觀念背後的數據與邏輯,並提供一套更穩健的投資心法,幫助你破除迷思,自信地參與市場。
--------------------------------------------------------------------------------1. 破解最大迷思:數據告訴你,「創新高買進」VS「逢低買進」誰的勝算高?
多數投資人都希望能像巴菲特一樣「逢低買進」,認為這樣比較安全。但這真的是最佳策略嗎?讓我們透過一個簡單的數據回測場景來看看真相。
假設有兩種投資策略:
- 情境一: 在股市(以美股為例)創下歷史新高後,立即進場投資。
- 情境二: 耐心等待,直到市場從高點回檔10%之後,才進場投資。
根據過去近百年的美股數據回測,這兩種策略的長期表現高下立判:
投資策略長期回報率表現策略一:創新高後立即買進在一年、三年、五年後,投資回報率皆顯著優於等待回檔策略。策略二:等待回檔10%再買進雖然符合「撿便宜」的人性直覺,但長期回報率表現不如創新高買進策略。
這個結果背後的邏輯其實並不複雜:
- 創新高的優勢: 股價創下歷史新高,意味著所有持有者都處於獲利狀態,上方沒有前波高點的「套牢籌碼包袱」。這代表上漲的壓力相對較小,股價續漲的機率更高。
- 逢低買的風險: 你以為的「逢低」,有時候可能只是市場趨勢反轉的開始。換句話說,你可能正好踩在市場「翻空或下跌的起點」,反而買得更貴、套得更久。
數據清楚地告訴我們,「逢低買進」雖然聽起來很安全,卻不一定是勝率最高的策略。
如果時機不是最重要的,那什麼才是影響投資成果的關鍵?
--------------------------------------------------------------------------------
2. 贏家的真正關鍵:累積「部位」比抓準「時機」更重要
財經專家指出一個殘酷但真實的觀點:「真正賺最多錢的人,其實不是抓準進場時機的人,而是部位比較多的人。」這句話點出了長期投資的核心心法。
無論市場上漲或下跌,最重要的心法是**「持續的累積部位」**,因為部位大的人才是最後的贏家。
對於一個長期趨勢向上(如美股與台股)的市場而言,試圖去猜測市場的最高點或最低點,往往是徒勞無功的。與其將心力耗費在擇時進出,不如專注於持續投入,透過時間的複利效應來累積資產。當你的投資「部位」夠大時,即使只是跟隨市場的長期增長,所帶來的回報也遠遠大於小部位的短線進出。
既然知道了持續投入的重要性,那麼我們該如何判斷當前的市場環境是健康的,而不是即將泡沫化呢?
--------------------------------------------------------------------------------
3. 如何判斷市場溫度?給新手的3個簡易觀測指標
要判斷市場是否過熱,我們可以從三個關鍵要素著手:基本面、資金面、與市場情緒。以下提供三個新手也能輕鬆上手的觀察重點。
指標一:基本面是否穩固?
- 別只看股價,要看本益比 許多人看到輝達(Nvidia)、微軟(Microsoft)等龍頭股股價飆漲,就直覺認為市場過熱。但關鍵在於,這些公司的「獲利成長幅度」甚至高過了「股價上漲幅度」。這導致它們的本益比(P/E Ratio)評價反而可能比去年更便宜,並未出現過熱跡象。這代表市場的漲勢是建立在穩健踏實的獲利基礎之上。
- 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到,雖然美國科技龍頭基本面強勁,但近期台股的基本面與指數走勢出現了短暫脫鉤。從「未完成訂單減掉存貨」這項數據來看,目前呈現負值,顯示整體經濟的訂單動能尚未全面跟上。這也解釋了為何下一項指標「資金面」會是近期推動台股更關鍵的力量。
指標二:資金動能是否充沛?
- 錢往哪裡流? 近期台股能創下歷史新高,最大的動能來自於反映聯準會(Fed)未來可能降息的「資金面」。當市場預期利率將走低,資金便會流向股市尋求更高回報。不過,投資人仍需留意兩個警訊:過熱警訊: 當市場成交量爆增到5、6千億,大盤指數卻漲不上去,甚至經常收黑K棒或留下長長的上影線時,就要小心市場可能過熱。退潮警訊: 反之,當成交量萎縮到只剩下2、3千億時,代表資金可能正在退潮,此時應考慮適度減碼或停利。
指標三:市場情緒是恐懼還是貪婪?
- 市場的心情溫度計 「恐懼貪婪指數(Fear & Greed Index)」是一個判斷市場集體情緒的簡易工具。股神巴菲特的經典名言:「別人恐懼時你要貪婪,別人貪婪時你要恐懼」,正是這個指標的最佳註解。現況分析: 目前該指數在60幾附近,專家形容這是一個「很舒服的投資溫度」。它代表市場情緒樂觀,但又未達到所有人失去理智、瘋狂搶進的程度。最大警訊: 多頭市場最怕的不是利空消息,而是所有人都一面倒看好的「大力多」。當市場上再也找不到悲觀者,大家手上都塞滿股票時,往往就是最危險的時刻。
了解如何判斷市場大環境後,我們該如何選擇適合當下市場的投資工具呢?
--------------------------------------------------------------------------------
4. 實戰策略:在高點市場中,我該選擇什麼樣的投資工具?
在目前基本面可能限制指數上漲空間、個股強弱表現分歧的市場環境中,「選股」和「選時」的策略變得比以往更加重要。這也讓「主動式操作」的優勢得以凸顯,主動式ETF(Active ETF)因此成為值得關注的選項。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高股息投資的觀念:
- 舊思維: 只看重「配息率」有多高,認為領到股息就是賺到。
- 新觀念: 真正的獲利關鍵是**「配息加上價差之後的總報酬率」**。要同時賺取股息和資本利得(價差),就需要更靈活、更前瞻的選股策略。
這正是主動式ETF的強項。它結合了「基金的專業」與「ETF的彈性」,由專業的基金經理人與研究團隊來操盤。他們不僅僅是被動地追蹤指數,而是會主動選股,目標是超越大盤的表現。這種「因時因勢」的操作模式,能夠更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避免傳統被動式指數在成分股調整時,可能陷入「高買低賣」的窘境。
掌握了正確的心法與合適的工具,讓我們再次回到最初的問題。
--------------------------------------------------------------------------------
結論:別再害怕創新高,擁抱多頭市場的成長
面對屢創新高的股市,感到猶豫是正常的。但透過本文的解析,我們可以建立一套更理性、更有根據的投資框架。
讓我們總結三大核心觀念:
- 數據勝於直覺: 歷史回測證明,在股市長期向上的趨勢中,「創新高買進」的一年、三年、五年後長期回報率,皆優於「等待回檔買進」。
- 部位大於時機: 長期獲利的真正關鍵,在於「持續累積部位」以享受複利的力量,而不是試圖抓準完美的高低點。
- 策略重於猜測: 與其盲目猜測市場走向,不如學會運用基本面、資金面與情緒指標來判斷市場溫度,並選擇能兼顧成長與收益的投資工具,如主動式ETF。
放下對高點的非理性恐懼,用更清晰的視野與更穩健的策略參與市場。當你不再害怕創新高時,你才能真正擁抱多頭市場帶來的長期資產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