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 今天要跟大家聊聊一間最近在機器人圈討論度超高的新創公司——Noetix(松延動力)。
如果你對「人型機器人什麼時候能走進一般家庭?」這個問題有興趣,這篇文章會是一個很不錯的切入口。你會看到 Noetix 怎麼把機器人做小、做輕、做便宜,他們的產品線怎麼切,跟競爭對手有什麼差別,還有他們在資金、訂單和商業化節奏上的步伐。🤖✨
為什麼要認識 Noetix?🌟
先從一個最有感的新聞開始:2025 年 10 月,Noetix 推出了一台入門級人形機器人「Bumi」。這台機器人身高 94 公分、體重 12 公斤,售價只要 9,998 人民幣,差不多就是一支旗艦手機的價錢!而且不只會走路、跳舞,還能語音互動、簡單編程。這一步幾乎就是在對市場說:「人形機器人,不再只是實驗室的東西。」

Noetix - Bumi
Noetix 創立於 2023 年,總部在北京,核心團隊來自清華、中科院等學術背景。他們的口號也很直白:「讓機器人走進千家萬戶」。從高性能的 N2、E1,到互動型的 Dora、Hobbs,再到平價消費型的 Bumi,你會發現他們其實在走一條「同時衝性能與價格」的雙線策略。

所以如果時間有限,這裡三個重點先帶走:
- Bumi 壓價到萬元內,正式敲開消費市場的門。
- 中高階產品線(N2/E1/Dora/Hobbs)同時滿足教育、展示和研發需求。
- 資金與訂單都在往「規模化」方向衝,顯示他們想把量做大。
Noetix 的故事與發展歷程 📖
Noetix 的創立時間不長,但故事節奏很快。
- 2023 年 9 月:公司成立,主打核心技術是雙足控制與具身系統。
- 2024 年:先推出 Dora 和 Hobbs。Dora 是中型通用人形,Hobbs 則是一個高自由度仿生頭部,能做出表情互動,先打響名號。

Dora

Hobbs
- 2025 年 3 月:推出高動態小型人形 N2,能跑能翻,開始被市場認真看待。同時也完成億元級的 A 輪與 A+ 輪融資。

N2
- 2025 年 4–5 月:N2 直接登上京東上架,價位在 3.99 萬起,還在「機器人半馬」比賽拿到亞軍,知名度再拉高。之後 Noetix 公布 E1 與 N2「雙旗艦」策略,還點名了北京、常州、東莞三地工廠布局。
- 2025 年 10 月:消費版 Bumi 發表,直接壓價到萬元內,這算是一個劃時代的動作。
從這條時間線你會發現,他們走的不是單點突破,而是一步步把「技術 → 商業 → 消費」串起來。
產品線與市場定位 🤖
來看看 Noetix 怎麼排兵佈陣:
- N2:高動態的代表作
身高 118 公分,重量 30 公斤,能跑到每秒 3.2 公尺,還能翻滾。適合高校、研究機構拿來做腿足控制或步態研究。算是 Noetix 的技術招牌。 - E1 與 Dora:展示與教育的主力
E1 更接近全尺寸人形,價格 7.99–14.99 萬人民幣,適合展覽、導覽與教學。Dora 則是定位在「通用人形」,互動穩定性不錯,常出現在公開展示場合。 - Hobbs:仿生頭部
具備 54 自由度,可以做表情、對視,搭配 RGB 相機與 NPU,讓人形機器人不再「面癱」。這種細節對教育或展示來說很重要,因為人會因為「表情真實」而更願意互動。 - Bumi:萬元級的入門人形
身高不到一公尺,重量只有 12 公斤,功能簡單卻剛好滿足家庭與教育場景。就像第一台學習用平板一樣,它是把人形機器人從 B 端推向 C 端的關鍵一步。
跟競爭對手的差別?
像 Unitree 把入門全尺寸 R1 壓到 39,999 元,而 Noetix 則是直接把消費級拉到萬元內。換句話說,Unitree 把「能幹粗活」的機器人平價化,Noetix 則是把「能陪伴與互動」的機器人變成家電價格。
營運表現與財務觀察 📊
Noetix 還沒上市,所以沒有完整財報。但我們可以從「融資」和「訂單」來看他們的現金流狀況。
- 資金面:2025 年前半年,完成 A、A+、A++ 三輪融資,金額都是億元級。資本市場顯然對他們的量產和商業化有信心。
- 訂單面:媒體報導上半年已經有超過 2,000 台訂單,合約金額超過 1 億人民幣。公司自己也喊出年度交付近千台的目標。
- 價格策略:E1、N2 定價 6.99–14.99 萬不等,但京東出現過 3.99 萬的促銷價。代表他們會針對不同市場(教育、企業、電商)做差異化定價。Bumi 則是明顯的「薄利多銷」策略,用來測試消費者市場反應。
整體來看,Noetix 的 KPI 已經不是「能不能做出炫技的動作」,而是「能不能穩定交付,守住售後服務,建立品牌信任感」。
總結與啟發 💡
從 Noetix 的故事,我覺得有三個啟發值得帶走:
- 價格創新真的能改變市場:Bumi 的萬元級定價,讓更多人可以嘗試「買一台人形回家」。雖然不會立刻改變家庭勞動,但它先把門打開了。
- 產品線分層很重要:高動態的 N2、展示用的 E1/Dora、互動感強的 Hobbs,再到消費端的 Bumi,這樣的分層能讓不同場景逐步普及。
- 商業化是一條長路:量產、售後、場景應用,才是最難的地方。Noetix 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最後,留兩個小問題給大家想想:
👉 當人形機器人越來越便宜時,我們會不會先在「教育、展示、陪伴」這些軟應用上看到普及?
👉 在 2025–2026 這波「量產潮」裡,誰能把交付與口碑守住,誰就可能拿到未來的話語權?
如果你喜歡這種文章,歡迎追蹤我 Mech Muse 🚀 我會繼續幫大家整理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最新動態,用最簡單的方式讓你快速掌握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