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初水晶是消磁到「清靜」的水晶,因此「清靜」是我們品牌的核心。
儘管如此,卻還未曾以原初的角度,去解釋「清靜」以及「清靜能量」。最近覺得這是我一廂情願,認為大家會懂「清靜」,其實並不必然。每個人學習的進度不同,應該為大家進行介紹,讓大家更理解手中的水晶。可以從拆文解字開始。
「清」是「不混雜」。何謂「不混雜」呢?這對應「四聖諦」中的「集諦」;存在之內,萬象流佈,雜然流行,雖雜而集生諸相,識不著相,謂之「清」。
「靜」是「不生」。何謂「不生」呢?這對應佛教的「無生法忍」;存在之內,萬象流佈,雜然流行,雖雜而集生諸相,心於相中「不生不動」,謂之「靜」
「 清」與「靜」一體兩面。
就像一潭混濁的水,如果最終沉澱下來,總是清不離靜,靜不離清。即不能清而不靜,也不能靜而不清;而原初消磁水晶,其內在原理,即在於水晶內的能量被消磁到非常乾淨後,就像水「清」了,則同時就「靜」了。
這種「清靜」就呈現為一種安靜的能量。
人類無論是個體,抑或是集體,以及集體潛意識,即不「離相」,也不「無生」,因此遠離「清靜」。以此個體與集體投射,世界「清靜」的本質並不顯現。
比如世界就像一潭無時無刻都混濁動盪的水,在這個世界裡的人類意識,同樣混濁動盪,無時無刻都在起反應,在這個世界裡的水晶,同樣混濁動盪,因爲混濁動盪,因此不是「清靜」。
正能量「不清靜」如同負能量「不清靜」。
因此當世的水晶,可能是「正能量」,可能是「負能量」,但沒有「清靜能量」。
所以原初水晶消磁後自然生成的「清靜能量」,是水晶裡稀有的,是唯一的,是獨特的因緣存在;可以對當代的人們提供可能最本質的療癒機會。
讓我們再從「道」的角度理解「清靜」。
「道德經」記載說:「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天能夠合道一統萬物,是因爲「清」;地能夠合道一統萬物,是因為「寧」。
「寧」就是「靜」的意思;因此可知天地以「清靜」而成天地,「清靜」偉哉。又「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這是說明天道的一統是因為「清」,如果沒有「清」,則「天道分裂」;地道的一統是因為「靜」,如果沒有「靜」,則「地道廢止」。
從此不難發覺「清靜」是天地運行的本質;而原初水晶能「清靜」,其效亦如天地,是先天奧妙,對自我療癒有大助益;但「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比如有人剛接觸原初水晶,可以見到宇宙巨景炫麗色光,但接觸原初水晶久後,反而逐漸平息,無太多異象,這就是平凡乃是真不平凡;也有人從頭到尾,自然而然,沒有特殊絢麗的感應;但兩種狀況皆獲平靜,即是驗證。
佛說眾生因著相,執相而輪迴不止。清靜則離相,離相則清靜;修道亦以清靜還虛合道。
原初水晶的療癒特質,在於能直接淨化身體,使脈輪回到最初的「原初態」,其內在邏輯就跟因「清靜」而「離諸相」有關,一個人執著於自己對人生故事的詮釋與角度,就進入生命體驗的單行道,有時會魔怔而沒辦法拐彎轉變,深陷其中即業力,而能淨化瓦解對信息的「凝聚解讀」,就是「瓦解業力」,重新選擇未來。
又佛說「一切聖賢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清靜」是「無為法」的門戶,因此原初水晶的「清靜能量」亦可以療癒使用者,使人有機會契合「無為法」
「清靜」能使天地為天地,自然更能使水晶是水晶,因此原初的水晶,因「清靜」更顯化其自身本質。
以上就是一些理解「清靜」能量的初步介紹。
那在實際生活上,清靜療癒的價值是什麼呢?
我的觀點是,人生的劇情,或是得意,或是不得意;得意時表面風光,但其實人生總是有困難,或許壓力大挑戰多,或是其他人不得見的層面不圓滿,實際心態也不見得是平靜的,更可能是痛苦的患得患失;不得意則也更有其不平靜。如果得意也不平安,不得意也不平安,則人生的各種階段就都會錯失。
清靜的能量能淨化身心,最直觀的效果就是漸漸心安而不妄動;不得意能心安,得意時也心安,則生命都安然,機會能把握,身邊的人能善待,自己的人生能全然的去經驗,做到順流,隨緣。
這就是用清靜水晶對人的幫助,然後才是各種能力,運氣,以及吸引力法則的療癒幫助。
最後,「清靜」也有「金剛性質」,「金剛經」裡說:
「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以及所有類似的句式,其實皆是在為修道眾生揭露「清靜」;「諸相非相」就是「清靜」。
因此,「清靜」亦是「金剛性」。此性雖不是原初水晶主體呈現的性質,但亦有療癒案例,在因緣具足時,原初水晶可以顯現其「金剛性」,會出現無堅不摧的性質,但這通常不會是大家希望體驗到的療癒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