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自己依照自己的感覺,進行心經的詮釋。主要是給自己家人看,另外多年的經驗,文字依書寫者,皆有能量。虛擬世界的正面能量,多多益善,因此多一篇「心經」詮釋,無論如何應該都屬好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觀自在菩薩,長久且深度施行「空性智慧行」,自然觀照得見五種「聚積」皆自性空,度所有一切的苦痛與困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弗,物質相與空相並無差異,空相與物質相並無差異;物質相就是空相,空相就是物質相。聚積而生的感受,聚積而生的思維,聚積而生的反應,聚積而生的認知,也同樣是如此,與空相沒有差異。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舍利弗,所有現象本是空相,空相中不生生與滅,不生髒與淨,不生增加與減少。因此空性中無物質現象聚積,無受想行識聚積,無眼耳鼻舌身意的六種感知聚積,因此即無物質現象,聲音,香味,觸覺,觀念思維的聚積,無聚積成眼界,乃至無聚積成意識界。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空性中沒有無明顛倒的現象,也沒有無明顛倒滅盡的現象,乃至於其中並沒有老死輪迴,以及老死輪迴的滅盡。其中沒有苦,沒有集,自然沒有滅,也無道可證;沒有智慧可聚積,無聚積則無所可得。因無聚積且無所可得的本性,尋求悟道的眾生,依循著「空性智慧行」的緣故,沒有聚積其心沒有一處罣礙,沒有罣礙的緣故,沒有一處恐懼怖畏,遠離了無明顛倒與夢幻想像,圓滿究竟的滅盡一切煩惱。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開悟的諸佛如來,依循著「空性智慧行」的緣故,得證無上正等正覺。故知「空性智慧行」,即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滅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娑婆訶。」
所以說「空性智慧行」,就可說咒語:行/進行,行彼岸行,行眾多眾多方法的各種彼岸行,成就圓滿佛道。」
以上是個人根據自己的無為修行看心經自然的詮釋,其中「般若波羅蜜多」是較難詮釋的;我不以佛教背景而僅以是否能實際進行的角度,考慮翻譯詮釋成「積極認知究竟真實實相的行為」。在我查找翻譯並結合自己的理解裡,「般若波羅蜜多」實際上是一個兼具動詞/名詞意涵的詞彙。
我選擇「空性智慧行」的詮釋,會在全文理解裡相對簡單對應上下文;但可能「積極認知究竟真實實相的行為」是更本質的。
最後我想再說明「空性」與「清淨」的關係;本體的真實本性是「清淨無染」,以其「清淨」故,等同「金剛性」「不動性」「光明性」「滅性」。
實際修行中,有些方法深入「滅性」,有些方法不深入「滅性」,入「滅性」者就呈現為「佛性」或「空性」。「滅性」善滅一切善與不善法,復歸「清淨」「光明」。
原初水晶在此邏輯下,本位核心是「清淨」,「淨化」諸負能量,依因緣與選擇而現「滅」。心經之修持核心即在「空性」,又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