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 by Egor Lyfar on Unsplash
每次美英帶我走進牙醫診所,我就開始緊張、手心冒汗,甚至想找藉口逃跑。那個「鑽牙機」一響起,我就全身僵硬,彷彿那聲音不是鑽牙,而是鑽進腦子裡。
但媽媽總有她的妙招。她會蹲下來,看著我說:「沒事啦,看完牙,我們就去買巧克力。」就這樣一句話,就能讓我安靜下來。
那時候家裡很少讓我吃甜食,所以「巧克力」幾乎是禁品,即使再害怕,我還是會為了巧克力乖乖坐好。
看完牙後,我們會去附近的量販店,我貪心地拿著一包又一包的巧克力問:「這個可以嗎?」媽媽總是笑著點頭。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好像完成了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當時我以為,那些巧克力是「獎賞」;但長大後才發現,那其實是「鼓勵」。
因為看牙這件事,我並沒有做出什麼特別的努力,說穿了,我只是躺在那裡克服恐懼。那些巧克力,並不是獎勵「表現很好」的我,而是給「撐過去」的我一點勇氣。
從外在的「給予」,到內在的「允許」
隨著年紀漸長,我不再害怕看牙,甚至為了美觀主動戴牙套、做牙齒美白。拜託,只要能變漂亮,這點痛算什麼啊!
長大後,不再會有人蹲下來哄我,或帶我去賣場買巧克力,但我開始學會用「寵溺的」方式對待自己。每當完成一個專案,就點一桌大餐;工作順利,就買條項鍊當作犒賞;撐過一段焦慮的時期,就規劃一趟小旅行。
那時候我以為,這些東西能讓我快樂。
它們代表成就、也代表獨立,甚至會得意地覺得:「看吧,我長大了,可以自己買得起想要的東西。」但慢慢地,我發現那份快樂都很短暫,吃完、買完、玩完,空白的感覺又回來了。
直到有一天,加班後的深夜,我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什麼都不想做,只是泡了杯熱茶坐在窗邊,我關掉手機,不回任何訊息;那一刻,心裡忽然有種久違的平靜。
我才赫然發現,鼓勵自己不一定要花錢。有時候,只要願意放慢,允許自己什麼都不做,那份安靜與喘息,就是最真實、也最長久的獎勵。
原來平靜,就是最好的獎勵
老實說,這件事是我最近才慢慢體會到的事情。
有一陣子,我總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刺激,一場盡情放縱的派對、一份名牌精品的獎賞,或是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那時的我以為,只有這樣的「儀式感」,才能讓自己覺得有被好好對待。但後來我發現,原來我真正渴望的,不是喧鬧的快樂,而是心裡那份靜靜的安定。
那種在完成一件事之後,深呼吸、卸下肩膀的瞬間,腦袋終於不用再轉動,擔心還有事情沒完成,那一刻的平靜,就是努力後最好的獎勵。
現在的我,寫完一篇文章、處理完一件麻煩的事,或撐過一個不太容易的週期,不再急著買東西犒賞自己。我更喜歡在回家的路上放慢腳步,聽聽風聲、看路燈灑在地上的光,讓腦袋空下來。那種輕鬆的感覺,比任何禮物都來得真實。
當然,我依然愛吃巧克力,偶爾也會想買點什麼讓自己開心。只是現在的我更明白,真正的富足,不在於我擁有多少東西,而是我能不能享受自在的生活,以及生活的餘裕。
我成為了一個「會給自己巧克力」的人,但我同時也知道,我不一定需要靠巧克力,才願意繼續面對生活的難題;因為光是感到平靜,就是人生最大的獎勵。
後記
說來有趣,明明每次看完牙,醫生都會叮嚀我要少吃甜食,但媽媽為了鼓勵我,還是會在診所附近買巧克力。或許正因如此,長大後的我依然對巧克力有種難以割捨的喜愛。每次走進便利商店,只要看到熟悉的包裝(繽紛樂萬歲),就會忍不住拿上幾條結帳,彷彿那是對自己的小小犒賞。
十月雖然連假特別多,但對身為財務的我來說,其實是忙碌的一個月。即使放假,我也常打開筆電,遠端處理一些事情。總覺得,比起那種「放假但心裡掛著事」的焦慮,我更喜歡「忙完以後可以輕鬆上班」的踏實感。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類似的經驗呢?那種小時候覺得是「獎勵」的東西,長大後,依然藏著安撫自己的力量,歡迎寫信或留言跟我分享。今天就先分享到這裡啦,謝謝你看到這裡,我是只贏,我們下次見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