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著網友對藤本樹的「精神病患」稱呼,以及呆毛君的電影觀點,決定連假期間去看看鏈鋸人的暴力美學。
怎麼說呢?創作的基本核心是獨特,即便創作很多靈感是來至於『經驗碎片的結合』,但再怎麼樣也要透過『多個不同的元素』去『整合』出一個獨特的作品。又或者更危險一點的,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踏入一樣少數人擁有的『經驗旅程』,來獲得一個獨特的經驗。但這方法很危險,走進去,不一定走的出來,好孩子千萬別嘗試。
但如果你是出於非自願性的意外墜入,那就試著在那碎片式的二元抽像世界中,載浮載沉的慢慢找出口。整體來說,鏈鋸人動畫是一部好作品。沒有脫軌,只是比較跳脫大多人的思考模式、瘋狂且暴力了一些,但這些暴力的場景中確實帶有藝術的美感。『電影版-Reze』的炸彈人的設計,也可以看到作者串連多個素材打造出的暴力與美感結合的設計。
暴力與藝術結合
原本想找人一起去看,但被說太血腥暴力被拒絕,所以只好買了一杯飲品+單人票。
『暴力』是這個世界常見的事,競爭的本身就夾雜著暴力,失調的過程中本身也夾雜著暴力,暴力充斥整個世界,即便你不談暴力,它依然存在於你的生活中,就連Gemini也在時不時的挑戰我的理智線和血壓,未來霸凌你的可能不只人類,還有人工智慧也會一起加入霸凌你。
但換個方法,將腦海中的暴力畫面,像是『血脈的噴張』,『砍殺的大肢體動作』,『疼痛的嘶吼、打滾』,以 線條、表情、色彩、姿體、舞蹈、音效..等方式呈現。又或者說,不僅僅是『暴力』,或許『恐懼』也可以是個美學。而「鏈鋸」、「鎗」與「炸彈」正是社會中常見的暴力物品,以他作為惡魔角色的構想點,再適合不過。
炸彈女的角色設計
說實在,Reze的這部電影,前半段劇情在鋪陳描述上顯得比較無聊,但從接吻後的引爆那刻起,整個劇情即高漲起來,即便知道那場約會是致命的引誘,引爆後的劇情效果還是令人驚奇。果然比起約會,藤本樹更擅長戰鬥的美學呈現,尤其是炸彈女的角色設計,那種以圍裙為主軸結合炮竹打造的類薄紗晚禮服,薄紗的通透,搭配著背部的裸露與線條,讓整場戰鬥更加的血脈噴張、清涼,同時也彰顯了女性角色的姿體美。
個人覺得這樣的服裝設計,除了炮竹的部分需要以其他材質去取代,若要將其當作周邊商品販售,或許也是有機會的。



反骨 | 不設限 |脫軌 | 框架
創作者的個性大多都是比較反骨且不喜歡受拘束。過去我在做邏輯測驗的時候,總會覺得為什麼答案一定是B或者是D,結果就是不及格。我自己覺得這種不設限的思考模式,優點是可以找到更多的機會與突破方式,前提最好要擬出一個固定的架構模式,而缺點就是當你的思考方向錯了,最糟糕的結果就是脫軌。
所謂的脫軌就是宮崎駿在『與夢前行』這部紀念片中提到某位藝術家割耳朵的情境。就是因為不設限,因此當你認知偏離的幅度過大,就容易成為別人眼中的怪異行徑,但你可能不會認為是你的問題。事實上,很多規則也都是規範下來的,就像18世紀,養貓是個怪異行徑,但現在養貓是個稀鬆平常的事情。
也因此,不設限是好的,但給予框架的設限還是必要的,以及適時的覺察來導正自己。何況,人類的大腦不擅長處理過於複雜的事情,如果同時間大幅度的跳躍、無規律的轉換,在整合失敗的情況下就容易形成當機。
抽象失調 與 平衡
這首CHAINSAWMAN ENDING 3 BUT FOR 30 MIN是鏈鋸人的第三首片尾曲(TV版本),我自己對這首歌的意境分析是:
惡魔喧囂 - 混亂 (多音樂元素的介入 ) 抽象失調的開始(音樂上以類似二元編碼機的方式呈現) - 救贖 (音樂中的救贖帶有一絲危險) - 拉回軌道 (生活夥伴),而這基本上也是一個失調到拉回的整個過程。我自己也覺得鏈鋸人這部作品的主角-淀治,及後續的劇情就是參考這個模式設計的,主角-淀治,救贖者-真紀真,拉回軌道 - 早川秋、帕瓦。
但最後,有在觀看這部動漫的人應該都知道,早川秋領便當了,帕瓦被救贖者殺害了。
所以你要說藤本樹是精神病患嗎? 只是瘋狂吧! 真正的精神病患是沒辦法呈現這樣的作品的,因為你會看不懂他想要表達什麼。
(此為擴充版音樂)

















